书城童书你有母亲的情怀
10276600000014

第14章 叶挺修桥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

1939年,叶挺将军率领新四军在汀潭、云岭一带与日寇进行作战时,新四军军部就设在云岭背后,离汀潭只有七八公里的罗里村。罗里村村前有一条三丈多宽的小河。村子里的许多田地在河对岸,村小学校也在河对岸。大人们耕田、担柴、小学生上学、回家,都想从枣树坝过河,那里路近。但是河上只架着一条二尺宽的小板桥。河面阔,河水深,桥面窄,桥身高,加上多年没有人修理,小板桥已经不大牢靠了,一踏上去吱吱响,一走起来摇摇晃晃,很多人不敢走,只好多走半里路,从前边的大石桥上过河。

新四军的军医院也设在河对岸的大祠堂里,从前线抬下来的伤员,也要经过这木板桥送进医院,遇上天黑下雨,担架队抬着伤员过木板桥,就更困难了。

一次战斗结束后,叶挺从山上摘了一束杜鹃花,到军院去慰问伤员,走到桥头,看见一个小学生想过桥又不敢过,他就把小学生背过桥去,村里的柳大叔迎面走来,笑着对小学生说道:“你这孩子,怎么叫叶军长背着过桥,还不快点下来。”

“老柳,这座桥是不好走呀。”叶挺把小学生放下,指着小板桥说:“应该修理修理啦!”

“难呀,”柳大叔摇着头说,“财主有钱不愿修,穷人想修又没钱,只好绕着道走远一点了。”

叶挺想了想,说道:“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嘛!老柳,我们军民合力来修一座大木桥好不好?”

“好,好!”柳大叔和小学生拍手称快。

叶挺慰问了伤员,回到军部,立即动手画起大桥的图样来了。他画得那么认真,那么细致,大木桥需要多少木头,多少石头,需要多少人力,多少时间,他都想到、算到了,警卫员进来叫他吃晚饭,他也没有听见,在专心地设计修大桥的事情。晚上,叶挺的设计图还没画好,就派李副官去召集乡亲们,代表军部开了一个修桥动员大会,得到了全村男女老少的热烈响应。

第二天一早,就开始修大木桥了。柳大叔带着20多个人组成了运输班,到山上砍下木头,运往河边。青壮年组织起来抡锤打桥基,妇女们一群一伙扛石头,小学生也在放学路上捡石头运到工地上。

叶挺工作忙,乡亲们不让他到工地上来劳动。可是,只要有空,不管风吹日晒,他都跑到工地上来。见到上了年纪的人在扛木头,搬石头,他就急忙走过去帮忙,嘴里还不停地劝说着:“不要抬得太多……小心一点,放下时不要打了脚。”

大家连续干了七天,一座三丈多长,八尺多宽的大木桥就结结实实地跨过小河。在油漆的时候,叶挺亲自在大木桥的中梁横头前,题了“军民合作,抗战到底!”八个大字,在左下角还签上了叶挺两个小字。

大木桥落成了,乡亲们奔走相告,争相观看,都为叶挺军长竖起大拇指。

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叶挺带领大家修桥,就把这座桥叫做“叶挺桥”。

一切为自己着想,只为自己利益而活着的人绝不会幸福。若要为自己而活,首先必须为别人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