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画像石·画像砖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10273400000035

第35章 敬父尊母的孝子

汉代以孝治天下,给前代皇帝加谥号,都要加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之类,与此相伴而行的是,历史上的孝子故事在社会上广为传颂,深入人心。艺人们还根据故事的内容绘出图像,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汉画像石上以山东嘉祥武氏三祠的孝子故事最为集中,另外,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和朝鲜平壤出土的汉代漆器上各有数幅孝子故事画。

从汉画图像看,当时流行的孝子故事主要有:闵子骞失棰(文献记载中作辔)、老莱子娱亲、董永卖身葬父、孝孙原谷妙语救祖父、丁兰供木人、韩伯俞受笞、邢渠哺父、金日碑(dì)拜阏氏像、赵苟哺父、魏汤报父仇等。

闵子骞失棰

闵子骞失棰的故事位于武梁祠西壁第三层。一辆轺车右向停立,车上坐着闵子骞的老父和异母兄弟,车后,闵子骞跪地拱手,其父回首听他解释。马背上方有一榜题:“子骞后母弟,子骞父”。闵子骞头部后面上方也有一榜题:“闵子骞与假母居,爱有偏移,子骞衣寒,御车失棰。”

根据《太平御览》卷413引师觉授《孝子传》的记载,闵子骞,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之一,是当时有名的孝子,至今济南市洪家楼镇尚存闵子骞墓。

闵子骞幼年丧母,父亲为他娶了后母,又生了两个孩子。后母偏爱自己的儿子,常虐待子骞,子骞依然很孝敬她,以至于子骞的父亲不知道后母虐待子骞。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后母给子骞做棉衣时,絮的全是芦花,给自己的儿子却絮的棉花。一天,父亲让子骞驾车拉着他和异母弟外出,因为天太冷,子骞的手冻僵了,抓不住驾马的缰绳,经常掉在地上;而异母弟驾车就没事。父亲非常生气地责备他,可子骞默然无语,听父教训。父亲感到奇怪,看看两儿的棉衣,明白了其中的缘故。回家后,对后妻说:“我娶你,就是为了抚养我儿,现在你欺骗了我,你走吧。”子骞在一旁赶紧劝父亲说:“父亲大人有一个受冻的儿子就放心不下,如果把母亲赶走,我们兄弟俩就都要受冻了。”父亲没话可说,后母也深受感动,从此善待子骞。

董永卖身葬父

武梁祠后壁第二层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是这样表现的:一棵大树下,董永年迈的父亲手扶鸠杖,坐在车辕上,董永双手执物站在父亲面前,回首与父亲答话,脚旁放一个竹筐。上部一仙女向董永飞来,当是前来帮他的织女。董永父亲头上方榜题“永父”,父子间空白处榜题“董永,千乘人也。”

根据曹植《灵芝篇》等的记载,早在汉代,董永卖身的故事就已具有神话色彩。

董永,西汉千乘(今山东博兴)人。少时失去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他家境贫寒,生活窘迫,只能靠用小车推着老父给人打工维持生计。父亲去世后,董永无力埋葬,为表孝心,自卖为奴,用卖身的钱办丧事,葬埋父亲。服完三年丧之后,董永按约去主人家干活,路上忽遇一年轻美貌的女子说要做他妻子,董永见她一片痴情,就答应了她,两人一起来到主人家。

主人对董永说:“已经给你钱了。”董永回答:“感谢主人的恩惠,使先父得葬埋。董永虽然是平凡小人,一定要好好干活,以报答您的大恩大德。”主人问董永:“妇人能干什么?”董永说:“能织布。”主人说:“既然你一定要还债,就让你夫人给我织一百匹缣(jiān,双丝的细绢)吧。”于是,董永妻为主人织缣,十天就织完了。

董永携妻回家,当走到来时相遇的地方时,其妻对他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的大孝感动了天帝,特命我来为你还债。”说完,腾云驾雾,凌空飞去,不知飞向何方。

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除董永至孝很感人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告诉人们善有善报,孝敬父母会苦尽甜来;当你遇到困难时,被你的孝行所感动的上天也会帮助你排除万难,把你从困苦中解救出来。

孝孙原谷妙语救祖父

武梁祠东壁第三层孝孙原谷的故事是这样表现的:原谷祖父跪坐在地上,抬头乞求儿子不要把自己扔掉,上方有榜题“孝孙祖父”。祖父面前,原谷正伸手去拿被父亲扔掉的担架,并回头向父亲解释为什么要它,头顶有榜题“孝孙”。原谷身后,其父冠服而立,摆手让原谷扔掉担架,头顶有榜题“孝孙父”。天上有一孝乌(古人认为乌鸦反哺,是孝鸟)正向原谷飞来。

根据《太平御览》卷519引《孝子传》的记载,原谷不知是何方人士,生性很孝顺。他祖父年老体弱,原谷父母非常讨厌他,夫妻俩商量,准备把老人扔掉。年仅十五岁的原谷听说此事后,哭着央求父母不要这样做,但无济于事,父母不听他的劝说。他们做了一个类似担架的器具,把原谷祖父放上,抬着扔到野地去了。原谷紧随其后,到了野外,原谷把担架拣了回来。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把担架拿回来?原谷很认真地回答说:“等父亲将来老时,我就不用再做了,所以就把它拿了回来。”一听此言,原谷父既惭愧又害怕,顿时有所悔悟,赶紧又去把原谷祖父抬了回来,小心竭诚地敬养。后来,原谷父成了孝子,原谷被称为孝孙。

孝孙原谷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西方也有类似的故事。这类故事告诉做父母者,在对待老人问题上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做一个好榜样;如果不善待老人,小心赡养,等他自己老了,其子女也会同样对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