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画像石·画像砖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10273400000029

第29章 井架高耸采盐忙

盐是人类必需的生活物资,所谓“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即反映了盐类产品消费面普遍的特点。两汉时期,人们对食盐非常重视,称之为“食肴之将”、“食之急者”、“国之大宝”。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天下物所鲜所多,人民谣俗,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岭南、沙北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从中可知,当时沿海地区主要食用海盐,内地以食用池盐为主。另有所谓“石盐”即指岩盐。

在巴蜀等地则盛行井盐生产。

在井盐生产中,需先凿井取卤,而后设灶煎制。时有“西州盐井,源泉深也”的记载,表明这种盐井相当深。

为提高取卤的效率,至迟在东汉时已采用机械提卤的方法。

四川成都北郊扬子山汉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向人们展示了井盐生产的全过程。盐场座落在山峦重叠、树木茂密的环境里。山林中到处是飞禽走兽,猎人们正张弓追射,豹子奔逃、鹿獐惊惧回顾,由此可以判断,这里是人迹罕至的地区。井上有高高耸立的架子,架顶安装辘轳,用以转动系在绳上的吊桶。架分两层,每层有二人相对而立,奋力提起盐水注入架侧盆内,然后利用枧(jiǎn,通水器)筒引流,经山溪流至煮盐灶旁的盐缸内,最后放入盐锅(牢盆)熬煮。灶上有盐锅五口,灶门前一伙夫一边添柴,一边摇扇以助火力;可以看到柴薪燃烧的熊熊火焰,灶后有通气的烟囱。山麓上还有两人身背盐包将盐运离盐场。

四川邛崃花牌坊场出土的画像砖上的盐场图内容与此大致相同,但井架更为高大,吊桶从井口取出的情景清晰可见。煮盐的地方设有棚,一人俯身煮盐,一人在灶门前加柴烧火。

两汉时期,西南川滇地区井盐生产十分发达,盐井很多,如广都县(今双流县)“凡有小井数十所及溪田之饶”;汉安县(今内江市)“有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一郡丰沃”;南安县(今乐山市)“汉有盐井”;定笮(zuó)县(今盐源彝族自治县)“有盐池,积薪,以齐水灌而后焚之,成盐”;什邡县、县(今三台县)、牛鞞县(今简阳县)、汉阳县(今泸州市)等近十个县皆有盐井。

巴郡、蜀郡、犍为郡、南郡、益州郡在西汉时均设有盐官。《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盐井数量的增加、盐官的增置,都表明官营井盐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所谓“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的赞辞,也说明在这一地区内,民间从事井盐生产是相当普遍的。据《汉书·货殖传》记载,在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罢“盐铁官”之后,一些豪强迅速因盐铁之利致富,其中有个叫罗裒(póu)的,就是巴蜀地区著名的井盐商人。

两汉时期,采盐的工匠们已开发利用天然气作为煮盐的燃料。扬雄在《蜀都赋》中说:“铜梁、金堂,火井、龙湫。”所谓火井就是出天然气的井。《华阳国志·蜀志》载:临邛(今四川邛崃)“有火井,夜时光映上照。民欲其火,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火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

《水经注·江水》中也说:临邛“县有火井盐水,昏夜之时,光兴上照。”由此可见,汉代巴蜀一带的采盐工匠已能熟练地用天然气煮盐。以天然气煮盐,不仅得盐多,效力高,还节约了木材,保护了环境,并且省工省力,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