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画像石·画像砖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10273400000023

第23章 安全通风的粮仓

汉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粮仓。京师积谷之仓称太仓,西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萧何一入长安,在治未央宫的同时,就设立了太仓。中央管理太仓的官员叫太仓令、丞,属大司农。郡县则由仓曹管理粮仓。

汉代用以贮存粮食的建筑很多,有掘地而成的窖,有在地上搭木编竹而成的篅(dùn,类似囤),以土壁代替竹,木建成的圆(qūn,古代一种圆形的谷仓),大困亦名京,方者则名廪或仓。廪小以藏米,仓大以贮谷。各地考古发掘中,这类贮粮建筑时有发现。

河南荥阳的敖仓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储粮窖,证明《史记·郦生列传》所说:“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此言不虚。

河南洛阳的河南仓,也发掘了七十余座战国后期至西汉前期的粮窖。

广州汉墓中出土有陶囤,圆形,下有四根立柱,盖顶呈伞形,中有突起的攒尖(cuánjiān,锥形屋顶的尖端)。

周壁刻线纹,以示其是用竹席木柱构成。

陕西临潼上焦村7号秦墓出土的圆形陶囷,在门的上部刻一“囷”字。西安东郊汉墓中出土的圆形陶囷,顶部书“白米囷”、“小麦囷”等文字,证实其名称确为囷。

陕西咸阳茂陵1号汉墓所出陶囷,顶部墨书“小麦——京”、“大豆——京”等文字,“京”即是大型的囷。

河南南阳王寨东汉墓中出土的陶廪为上下二层,下层前有围墙,廪顶设有两个气窗。

河南淮阳北关东汉陈王墓出土的石廪设有三个气窗,壁面刻有人物、动物画像。此廪分二层,两侧有楼梯上下,重约两吨。

各地出土的陶、石仓廪多附斜坡楼梯,储米时应循梯登上上层平台,自上部的小门向廪内倒米。出米口则应是其下层的大门。各门均有挡门板,外加门关封闭。

汉代绘画、石刻艺人们对粮仓也十分熟悉,在绘画和石、砖画像上都作了精细描绘,可以和陶、石仓廪模型相参照。

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前室西壁壁画上有榜题“繁阳县仓”和“护乌桓校尉谷仓”的两座仓,都是重檐的大建筑。

粮仓(山东沂南)

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中室南壁门楣上的粮仓,面阔五间,上下两层之间有简单的平座。庑殿顶、仓顶前檐设有两个气窗,二楼设两个倒粮食的小门,采用窗式封闭法。一层设两个出粮食的大门,门关紧闭。门前有台阶,仓下有底座,因此仓底肯定高出地平面。

四川画像石、砖上的仓房虽然较为简单,但通风防潮性能良好。

新都出土画像砖上的粮仓,底设四根立柱,粮仓建于立柱之上,中间设一大门,整个粮仓呈吊脚楼式。

广汉出土画像砖上的粮仓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仓下有底座,墙顶设通风窗。

彭县出土画像砖上的仓房底座较宽,于仓房四周形成平台,仓房面阔六间,设有两个大门。仓顶的通气窗也呈六扇。

成都市郊出土画像砖上的仓房底座也宽于仓房,其上竟可拜谒。仓房面阔三间,中设大门,仓顶设二通气窗,窗棂为方格状。

成都曾家包汉墓画像石上有吊脚楼式仓房和底座式仓房各一座。

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南耳室南壁上的仓楼甚是高大,顶呈重檐歇山式,外侧设楼梯,二层楼前有平台,顶设通气窗,仓底高出地面。

由汉墓壁画,画像石、砖上的图像和各地出土的陶、石仓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内蒙古、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地区的仓房较为高大复杂,不仅通风良好,安全性也很高,充分展示了汉代建筑工匠建造粮仓的高超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