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画像石·画像砖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10273400000012

第12章 老有所养,幼有所长

自古以来,中国就很讲究尊老爱幼,在以孝治天下的汉代,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汉镜铭文中常有“长宜子孙”、“长生宜子”、“周复始兮八子十二孙”、“长保二亲和孙子”、“长保二亲得天力,传告后世乐无极”、“长保二亲乐富昌,子孙备具居中央,女为夫人男为郎”的辞句,可见在家族观念日益增强的汉代,对二亲的健康和子孙的蕃昌非常重视,汉画像石、砖上有关的图像正与此相呼应。

四川彭县出土的画像砖上有养老图。画面上部是大门紧闭的高大仓房,仓房建在台阶之上,以防潮湿。仓前左端一人席地而坐,两手前伸,作指挥状,面前有两件形状、大小不同的量器。右端一老者荷鸠杖跪于地上,仔细查看量器里的粮食,对面一人手执量器把粮食倒进地上的容器内。德阳出土的画像砖上也有一幅类似的养老图。

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画像石墓南耳室南壁中部的画像,报告者定名为收租图,有的学者则考其为养老图:粮仓前,有人正把粮食往口袋里装,准备送给老者。

不仅汉画像石、砖上有养老图,汉代壁画中同样有之。1958年河南荥阳河王村东汉墓出土的彩绘陶楼上就有养老图。该图绘在正面平座上,左侧二着红袍的官吏似在宣读公文,中间一位头裹白巾、穿黑衣、留胡须的老者向其跪拜,其身后站两位布衣装束的人物,居前者双手端斛(hú),居后者双手掂着装粮口袋《礼记·月令)中说,仲秋之月“养衰老,受几杖,行糜粥饮食”。西汉时创立授王杖制度,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由朝廷赐予王杖,享受一定的特权,养老送终。《后汉书·礼仪志)和甘肃武威汉简中更明确指出,七十岁以上老者可以享受等同六百石官吏的待遇,出入官府可以免去繁琐礼节。养老活动每年秋季举行,对老者宣读皇帝诏书,送去粮食等养老之物,有的在举行仪式的同时,还赐给鸠杖。

尊老和爱幼是紧密相连的,汉画像石、砖上也有与爱幼相关的图像。

河南南阳阮唐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刻着一家三口,头绾高髻的母亲着广袖长衣,跪地伸左手护住身体单薄的孺子;对面头戴冠、着长衣的父亲手持金吾,准备教训小儿,严父慈母的形象跃然石上。俗语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错”,这位父亲显然是要严训小儿,并且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慈祥的母亲则不赞成他这样做,一边跪求他息怒,一边护住孩子,使其免遭棍棒之苦。

孩子长大以后,一般要送出去随师学习或请师入门教导。汉代,儒学昌盛,升官方式中专有明经一项,因此,学经成为时尚,有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之说。汉代在京师设有太学,郡县立有学校,设置经师,讲授“五经”,民间还另有私学。

汉画像石上学子随师学经的图像在山东、河南等地都有发现。河南南阳市东关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刻着讲经图。老经师扶台高坐,正口若悬河地讲解儒家经典;身旁的助教一手握扇子给经师扇风,一手持(chuí,鞭子)威慑学子,有犯学规者将遭其惩罚;七位学子皆戴冠着袍跪在经师面前,捧牍听经师教诲。

孩子长大成人,学有所成,升官加冠后,要回报父母,以表孝心。《后汉书·礼仪志》载:“正月甲子若丙子为吉日,可加元服,仪从冠礼”。刘昭注引《献帝起居注》云:“建安十八年正月壬子,济北王加冠户外,以见父母。”河南邓州市长店汉墓画像石上有一青年头戴三梁进贤冠,跪于头戴三梁进贤冠的老父面前,拱手施礼,父请安,门外拴有一马。这幅图像表现的应当是官宦子弟在外升官加冠后,骑马归来叩见父母的情景。

老有所养,幼有所长,是和平安宁的社会才能有的事,也是古老中国的优良传统,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