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戚继光传
10265400000014

第14章 精练新兵,铁军诞生

军队招起来后,戚继光首先把他们编队。新编的队伍,选派一个哨官;哨官从部下选拔哨长;哨长从士兵中间选拔队长;队长在入选士兵中挑选愿意入队的士兵。然后填花名册,分发武器,进行训练。

戚继光根据年龄不同,体格不同,分给不同的武器。年纪大的使长牌;年轻身手利落的使藤牌;壮年汉子使长枪和刀;年长体壮又有经验的使用狼筅,狼筅用长竹子做成,节枝坚硬,竹杪装上利刃,既能用利刃刺杀,又能借竹枝保护自己,是一件十分好用的武器。因人而异地使用武器,更能发挥士兵们的长处。

作为军事家的戚继光,教给士兵多种阵法,以便在不同的地形采用不同的战术。他看到浙江、福建沿海大都是丘陵地带,多山多水,不像平原可以纵横驰骋,就创造了特别的阵法。例如有一种十分著名的阵法叫“鸳鸯阵”,它以12人为一队。最前一个是队长。次二人一个执长牌,一个拿藤牌。长牌又长又大,可以挡住敌人的重箭、长枪,以掩护后队前进;藤牌轻便,每个藤牌手除了藤牌外,还有标枪二支、腰刀一把,交锋时低头执牌前进,敌人近前就用标枪刺,或用腰刀砍。再次两人拿狼筅,照顾牌手,抵御敌人的刀枪。后面有四人持长枪,这种长枪很长,能够迅速刺杀敌人。再后二人用短兵器,与长枪互相照应。如果长枪刺不中,短兵器立刻上前冲杀。最后一个是火兵。这种阵法能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的作用,而且能把12个人结成一个整体,使之迅速适应各种战斗情况,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这支新军由于士兵素质好、织组严密、训练严格,经过两三个月的训练后,便成为一支劲旅投入战斗。

戚继光又招募渔民,编成一支新的水军。为此要制造一批战船,并装备火箭、鸟铳等精良武器。浙江海防所需要的战船,大都拨款在福建制造。戚继光为加强沿海防务,并节省造船费用,于是亲自在浙江督造大量战船。他按照海防的需要,制造了各式各样的战船。最大的叫福船,比它小的一种叫海沧,最小的一种叫艟艨。

福船高大,像一个飘在海上的堡垒,可容100多人。这种船底尖、身子宽,头朝上昂,尾上耸,设舵楼三重,帆桅二道。中间分四层:最下层装满了土;上一层为睡觉的地方;再上一层是升帆、做饭的地方;最上层是个平台。福船吃水可达一丈一二尺,全靠风力在海上航行,乘风破浪,异常平稳。福船体积大,威力猛,能够撞沉敌船,这是它的长处。但是吃水深,不能在浅海航行,无风时又不能行驶,所以贼船一入浅海,福船就无能为力了。这是它的缺点。

海沧又叫海苍,吃水七八尺,风小也可航行。每条船上有船工、水兵53人。海沧由于吃水浅,能在浅海行驶,风小也能航行,这点比福船强。但它在大海里的威胁远远不如福船,这点又比福船差。不管福船,还是海沧,都只能犁沉敌船,不能捞取敌人的战利品,所以作战时还需别的船只辅助。

艟艨是由苍山船改制而来的。苍山船又叫苍船,是旧时浙江太平县地方的一种渔船。为了适应作战需要,戚继光把它改成艟艨船。它比海沧小,但比苍山船稍大,所以又称大苍山船。每船有船工、水手37人。如果贼船深入浅海,艟艨可以追逐,可以近攻,可以捞取敌人首级和战利品,十分方便。

戚继光共建造各种船只44艘,形成一支庞大的水师。这支军队在抗击倭寇中,屡建奇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由于戚继光的苦心经营,一支坚强勇猛的军队建立起来了。这支军队虽然也是官军,但它的形象、战斗力和别的官军有明显的区别,被人们称为“戚家军”。戚家军所向无敌,百战百胜,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戚继光很重视军民关系,严禁部下骚扰百姓。他常告诫部下:国家在沿海驻扎军队,是为巩固海防和保护老百姓的。是百姓缴粮纳税来养活军队。可是有些军队,不但不打倭寇,反而骚扰老百姓,倭寇来了,还要百姓保护他们。这是什么样的军队?国家要这样的军队何用?只有奋勇杀敌,保护老百姓,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他常向士兵提起“岳家军”,“岳家军”对百姓秋毫无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应该以这样的军队为榜样。

戚继光重视将帅的表率作用,要求各级官吏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每次战斗,他总是冒着生命危险,到最前线去指挥。有时前面士兵顶不住时,他会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与敌军短兵相接。平时,他与士兵同甘共苦。一次,行军到乐清,突然下起大雨。为了不骚扰百姓,军队在雨中停歇,不进民房。地方乡绅请戚继光进屋避雨,他婉言谢绝说,“上千名士兵都在雨里淋着,我怎能独自进屋呢?”他坚持和士兵们一起任雨淋,直到雨停,才找个地方歇一歇。

戚继光十分爱护士兵,士兵提的要求,他都认真地对待。他常和士兵一块聊天,问寒问暖。士兵病了,他亲自端着汤药去探病,安慰他们好好养病。士兵家里有困难,他甚至拿出自己的私人积蓄接济他们。对于贪污、克扣军饷的行为,他深恶痛绝,一经查出,严惩不贷。戚家军里,官兵关系融洽,上下非常团结。

这支戚家军,在抗倭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屡战屡捷,战功卓著,使倭寇闻风丧胆。它的威名,也永远留在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