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梁漱溟传
10264800000019

第19章 参与乡治工作

30年代中期的河南由于连年内战而民不聊生,有志之士纷纷发起“乡村自卫”、“乡村自救”运动。1929年7月,省政府决议,责成彭禹庭筹办河南村治学院。经王鸿一介绍,彭找到了梁漱溟请他帮忙。梁正想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于是很高兴地答应下来,从此真正参与到具体乡治工作中。

1930年1月,河南村治学院在辉县百泉正式成立。从师资方面看,该学院除了梁漱溟外,还有研究合作的孙廉泉,研究农业的冯梯霞,可以说汇集了当时全国村治派的名流。他们通力合作,精心研究乡治建设的理论和具体运作方式,使得村治学院声名大盛,河南,山东,山西各省的求学者络绎不绝。1930年5月,冯玉祥在王鸿一的陪同下,专程来学院参观,并发表演讲称赞他们的工作。

梁漱溟在学院担任教务总长,学院的一切章程、方针和办学方向都由他提出、制定。他还同时担任了乡村自治组织等课程的讲授工作。

正当河南村治学院顺利发展的时候,中原大战爆发,河南成为蒋介石、冯玉祥的主战区,学院开办仅一年就被迫结束了。但学院却为乡村建设运动培育了力量,传播了种子,遍布各地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在任职河南村治学院的同时,梁漱溟还接受了《村治月刊》的聘任,担任主编。

梁漱溟与王鸿一为代表的北方村治派存在一定分歧,他不认为乡治是自上而下的建设事业,而认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运动,因此不同意王鸿一的依靠现政权和地方军阀的观点,但在实践过程中,他却又不得不依靠像韩复渠这样的地方实力派。

基于以上认识,梁漱溟在接办《村治月刊》后,修改了部分办刊方针,主要针对青年尤其是左倾青年说话,发表了一系列从文化哲学、社会分析等角度的研讨乡村建设的文章,逐步建立、完善并宣扬自己的乡治理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