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常见病拨罐疗法
10251900000006

第6章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1.十二经脉 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经的总称。

(1)手三阴经

①手太阴—肺经。

②手厥阴—心包经。

③手少阴—心经(由胸走手)。

(2)手三阳经

①手阳明—大肠经。

②手少阳—三焦经。

③手太阳—小肠经(由手走头)。

(3)足三阳经、

①足阳明—胃经。

②足少阳—胆经。

③足太阳—膀胱经(由头走足)。

(4)足三阴经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③足少阴—肾经(由足走胸)。

以上十二经脉分布于全身,主要分内行路线和外行路线两个部分。阳经经脉各内属于六腑中的一腑,外行的都分布于四肢外侧;阴经经脉各内属于五脏中的一脏,外行的都分布于四肢内侧。在躯干上的分布:阳明、太阴行身之前;少阳、厥阴行身之侧;太阳行身之后;少阴行身之前。即手三阴分布于胸部和上肢内侧,手三阳分布于头面和上肢外侧,足三阳分布于头面和下肢外侧,足三阴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十二经脉分布于胸背、头面、四肢,均是左右对称,共计24条。其中,每一条阴经都与另一条阳经在体内脏腑相互属络;在体表内侧和外侧表里相配。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阳跷脉、阴跷脉的总称。这八条经脉的分布,不同于十二经脉,而各自别道奇行,不受十二正经的约束,故称为“奇经”。

奇经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另外,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还具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它又可予以渗灌。

3.十五络 十五络是十四条经脉每一条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别络,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支脉,称为孙络;络脉浮现于体表的,称为浮络;络脉在皮肤上暴露出的细小血管为血络。其有以下分布特点:凡是从属表的阳经分出的,则走向相合的里经;从属里的阴经分出的,则走向相合的表经。任脉的络脉联系各条阴经,督脉的络脉联系各条阳经,脾之大络,其分支细脉,网罗全身,是十五络脉的统属。

4.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的分布,都从十二经脉中在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分出,以后延展散布,进入体腔内部同各经所属络的脏腑相联系,然后再浅出体表。其循行特点是,先由浅入深,再由深出浅。经别的分布有离合现象,即自十二经脉中别出的现象称为离,最后再并入本经经脉的现象称为合。十二经别依表里分成六组,称为六合,六合进一步加强了脏腑之间的联系,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分的联系更趋周密,扩大了经穴的主统范围。

5.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不入内脏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经筋分布于四肢末端、腕、踝、肘、膝,以及躯干和头项等很多部位,一般不入内脏,并有结聚特点,其结聚一般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骨骼的附近。经筋的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6.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其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它居于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