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常见病拨罐疗法
10251900000050

第50章 溃疡性结肠炎

1.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即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结肠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本病的发生与免疫异常、精神神经因素、遗传及非特异性感染等有关。临床以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伴黏液脓血便、低热、贫血等为主要症状。按病程的缓急轻重,一般分为轻型、重型和暴发型。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而以青壮年最多见。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的“便血”、“肠风”、“泄泻”、“痢疾”等病证范畴。其病因为湿热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病位主要在脾、胃、大肠与小肠,并累及肝、肾。脾虚湿盛,气血不和为该病的主要病机。

2.拔罐部位及方法

单纯火罐法

“选穴”神阙、天枢。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用口径为6厘米的中型火罐,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两侧天枢穴的部位,以闪火法或架火法,每穴拔1罐,留罐10~15分钟。隔1日或隔4日1次。

走罐加闪罐法

“选穴”膈俞至骶尾两侧膀胱经循行路线。

“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将生姜汁涂在膈俞至穴骶尾两侧膀胱经循行路线上,再采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背部,然后沿膀胱经循行路线上下来回推拉进行走罐,至局部潮红为度。然后在疼痛反应点上行闪罐法5~6次。每1~2日施治1次。

走罐法

“选穴”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

“方法”患者俯卧位,暴露背部,嘱头偏向一侧,双臂自然置于躯干两侧,用5~6厘米直径的玻璃火罐,以闪火法使火罐吸住皮肤,沿脊柱两侧之膀胱经循行部位,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地推移火罐。向下移动时用左手紧按罐上皮肤,右手持罐向下拉;向上移时用右手紧按皮肤左手持罐。在反复过程中,罐口始终与皮肤平行接触,动作要慢,用力均匀,切勿使罐口所贴皮肤过紧或邋松。否则,一是推拉不动,二是空气进入罐内致火罐脱落,而起不到“走罐”的作用。一般1次反复推拉2~3遍,使两侧皮肤充血发红即可,然后按常规起罐。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5日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刺络罐法

“选穴”大椎、脾俞、大肠俞、三焦俞、肾俞、天枢、气海、足三里。

“方法”可将上述穴位分为2组,交替应用。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点刺各穴,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刺络走罐法

“选穴”背部督脉线、膀胱经线及夹脊线。

“方法”患者俯卧位,暴露背部,常规消毒后取七星针弹刺。属脾虚重叩脾俞、胃俞、大肠俞穴;肾虚者重叩脾俞、肾俞、命门穴;肝脾不和重叩脾俞、胃俞、肝俞穴。叩刺时使其微出血,然后在出血部位常规消毒,并在脊背处拍撒温开水,用闪火法吸拔大口径火罐,反复走罐,以皮肤呈现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5日。

水罐法

“选穴”①腹侧以神阙穴为标志,左右旁开两横指处;脐下每隔两横指一处,取2~3处。②背侧以命门穴为标志,左右旁开两横指,由此向下每侧取4~5处。③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穴。

“方法”将青霉素药瓶制成的小抽气罐置于穴位处,紧贴皮肤,用10~20毫升注射器将罐中空气抽出,注入4~5毫升清水,小罐即紧拔于皮肤上,留罐10~15分钟。取罐后用纱布或毛巾将局部擦干。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每次可依据病情选取若干处治疗部位,再次吸拔时更换部位。

3.注意事项 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冷及腐败食物,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注意保暖,防止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