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经典故事丛书(圣经故事正文)
10250700000032

第32章 耶稣的门徒

在耶稣的时代,如果想让一种新思想获得听众,并不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他并不需要像我们现在一样必须有讲堂,或者让人请去当教授或者牧师。

在犹太地区,吃饭和住宿问题是很好解决的,就像在埃及和西亚一样容易。犹太地区四季如春,一件衣服几乎可以穿一生,吃的方面,大多数人只需吃生存必需的东西就可以了,人们可以自由地采摘树上的果实。

那时,最高权力由祭司掌握,士师和列王管着自己应管的一小部分事,但他们绝对不能容忍传播异教邪说的人。

而罗马人就与此不同了,他们并不在意宗教事务,所有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习俗信仰宗教,他们不限制人们言论和集会的自由。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所有的活动都要远离政治,不许借助于宗教闹事。在罗马各地的情况大都如此,即使法利赛派也不敢干涉这样的聚会。

在这种宽松的条件下,于是许多好奇的村民开始跟随这位新先知,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耶稣就开始被人们称作先知和演说家了,他的名声从加利利远扬到各地。

这让约翰十分奇怪,于是他离开犹太地区,向北来和耶稣会面。

此次会见成了他们兄弟俩的最后一次。

这两位先知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社会的,约翰希望人们仟悔,是因为怕耶和华的报应。

对于他是不是能理解耶稣的思想,令人很怀疑。

约翰只是按照《旧约》上所说的去做,而耶稣则把人生看做是春风吹拂下的开满鲜花的大地。

约翰大多都是说“不”,而耶稣恰恰相反,他只说:“是”。

约翰思想中的救世主,就像严厉的耶和华一样。

而耶稣所描绘的万物之主则非常崇高,他具有永恒的超越凡人理解的慈爱。

由此看来,他们的这两种思想是永远不可能融合到一起的。

在一段日子里,约翰好像模模糊糊地理解了耶稣的思想。于是他告诉他的门徒,他只是另一位导师的先驱,而耶稣才是真正的导师。于是有两个门徒离开了他转投耶稣,约翰也并没有因此而生气。

约翰已经将自己的全部精华都献给了大众,他觉得自己不行了。

他虽然死得很惨,但对于他自身来说;却是一种很好的解脱。

耶稣和约翰分手后,又回到了他的故乡加利利,还在拿撒勒住了一段时间。

当时约瑟已经死去,马利亚独自一人维持着家庭。她从来没有真正明白过自己的这个儿子,他来去匆匆,每当犹太人说起他,不是顶礼膜拜,就是怒气冲冲。虽然马利亚没有真正理解自己奇特的儿子,也不赞成他所做的某些事,但她心里仍然在深深地爱着他,从来不去妨碍他。

当这次耶稣从外面回来时,她告诉耶稣族中有人要结婚了,邀请他们全家去参加婚礼。于是耶稣答应和他的朋友一起去,他对他的朋友们说,他们之间是兄弟间的感情。

这种感情从此开始一直到耶稣被钉上十字架。

在以后的几百年里,耶稣的种种事迹都被染上了神奇的色彩。一些思想简单的人认为耶稣是直接从上帝那里获得的启示。

但是关于耶稣变水为酒的故事就不是那么可信了,根据传说,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在这次婚礼上,由于来的人太多,酒被喝光了,除了水之外,再也没有可喝的。按照当时的风俗,是不能用水来招待客人的,仆人很为难,于是去找马利亚,希望她能想个办法。

马利亚把他这件事告诉了耶稣,想听听他的意见。

正在思考问题的耶稣显然被这样的小事弄得很不高兴,但他毕竟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知道这些小事非常麻烦,他理解主人为难的心情,于是悄悄地把水变成了酒,替主人解决了难题,最后婚礼得以圆满地结束。

在普通人的心里,他们总是习惯于把超人的力量归于他们所崇拜的人。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类似于这样的神奇故事被加到了耶稣身上。

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此以后,耶稣开始宣讲他要求人们互相宽容,互相慈爱的教义,并因此被钉在十字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