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守护型婴幼儿保育
10247100000002

第2章 什么是守护型保育

什么是守护型保育?为什么是守护型保育?这里,我们来介绍一下守护型保育的基本理念,守护型保育的背景,以及守护型保育的目标。

守护这个词,我们耳熟能详,也常常用到,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这个词与“替孩子做”是相对的概念。我之所以在婴幼儿保育的现场使用这个词,是因为我感到,在婴幼儿保育中,应该将以往那种努力去接近于母亲的保育模式,或者说是将教授给孩子一些知识的认知性婴幼儿保育模式,转换为去营造一种孩子可以自己发育成长的环境的模式。

婴儿不可以不经过爬行就学会走路。如果因为没有一个让孩子能够充分爬行的环境,缩短了孩子的爬行期,使孩子早早地站立起来,或者超越爬行的过程而站立行走,可能会在孩子今后的发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现在,很多人都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因为孩子发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对今后的发育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并且,学习是需要时间的。

因此,保育人员需要做的不是为了让婴儿早早站立而用手扶他,或者在后面托着他,而是在婴儿需要爬行的时期创造一个能够让婴儿充分爬行的环境。这就能与我们所说的更好地活好现在联系起来。

从爬行,到扶着东西站立,从扶着东西站立,到独自站立,然后到扶着东西走路,这是一个自然的发育过程。为了保障这样的发育过程,需要给孩子准备好能够完成这个过程的空间。不仅仅如此,为了满足孩子在各个发育过程的“心情”,还需要孩子自己产生欲求。如果孩子的爬行不是为了想去拿东西,想去摸东西,想去让人抱等这样的欲求,孩子就不会去爬行。正因为有了这些欲求,才会产生爬行的态度。这个流程就是“心情”“欲求”“态度”。

因此,保育人员不仅仅需要准备好宽敞的场所,还需要准备好能够使婴幼儿产生爬行欲求的环境。同时,准备这个环境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准备比这个孩子当时的能力稍微超前一点的环境,也就是说,当孩子需要取东西时,应该把东西放在比那个孩子能够爬到的地方稍远一点的地方等,如果想让保育人员抱时,保育人员就应该在稍微有些距离的地方等着孩子。应该注意那个孩子的发育情况,准备好比那个孩子的能力稍稍超前一点的课题。很好地理解孩子的发育过程,则是保育人员所谓的专业性之一。

对孩子来说,保育人员的作用本身也是一个环境。当孩子表现出希望与大人交流的某种迹象时,保育人员一定要感觉到,并给予回应。为此,保育人员不需要一直与婴幼儿贴在一起,而是要在稍稍离开一点距离的地方“守护”。在婴幼儿需要的时候,不是“替孩子做”,但也不只是“守”,而是负责任地“守”,负责任地“护”,同时,要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

这就是守护型婴幼儿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