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10246700000040

第40章 yù

玉帝娶亲——天大喜事。

玉皇拜财神——有钱大三级。

财神乐善好施扶持百姓

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义与利的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各派的思想家都反对过度逐利。道家的老子不赞成聚敛财富,认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儒家的孔子不反对创造财富,但是强调取之有道,强调义利兼得。而儒家的孟子对金钱的态度更是提倡重义轻利。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吃饭成为人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商业的发展,使商人获利良多,以致许多人弃农经商,农业生产急剧下降。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当时的秦国国君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便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以法纪来约束生产力,保证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后来的历代君主也都提倡这一主张。

到了汉代,有位皇帝说,金银珠宝既不能填饱肚子又不能御寒。因此在汉初社会,人们对于钱财的态度,虽然很喜欢,但绝不崇拜迷信,否则会遭到批评。人们的价值观也都维持儒家礼义伦理,而不是金钱至上。一直到唐代还依然坚持这样的观点,大诗人白居易还批评说“商人重利轻别离”。

因此,从汉代到唐代,尊崇儒家思想的人们从来没有把钱财当作神来崇拜,也没有出现财神,对钱财崇拜的形象只是摇钱树。

到了宋代,随着经济制度的变革,财物交换频繁起来,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非常繁华的都市,再加上与外来的文化的融合,财神成长的土壤日趋丰厚了。

两宋时期,财神的代表符号已经出现了,北宋叫财门,南宋叫财马,他们都是在除夕前用的一些民俗制品在市场上销售的。

元代时,财神是那些行业神、祖先神、地方英雄神灵等的兼职,后来,财神逐渐从其他神职中分离出来。

到了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财神的信仰更加兴盛。在财神以不可阻遏之势蓬勃发展之际,众神信仰也开始奔向财神信仰这样一条独路。佛教中的观音、弥勒佛都被人们当作财神供奉了。而道教诸神,赵公明、关羽等都脱去原来的很多功能,肩负起单一的财神之职,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赵公明。

其实,赵公明是个由来已久的人物。传说,那是在商朝的时候,有一年的三月十五日黄昏时分,在终南山下赵代村的一个贫苦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婴,父亲给孩子取名为赵公明。

赵公明年轻时给木材商做工,为了糊口,他每天都要进终南山砍伐木材、背运木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家都看出来他为人诚实守信,具有乐善好施的好品质,所以深得工友们的信任。木材商也十分赞赏他,多次奖励他。

后来,赵公明攒了一些钱,又借了工友的一些钱,凭着勇气、胆识和诚信,开始自己做木材生意。由于他自身的好品质,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信赖,都争着和他做生意,因此他很快就积累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赵公明虽然富有,但始终没有忘记本性。他经常接济贫困的人们,而且出手大方。

有一次,同村的一个人想自己做生意,就向赵公明借了100两黄金,没想到遭遇天灾亏了本,一时没有能力偿还赵公明的债务。他垂头丧气地来向赵公明说明情况。赵公明发现这个人手里拿着一双木棍,就想利用这两根木棍让他抵消所欠的债,这个人听了非常惊讶。赵公明这样做,其实是想免除他的债务。

赵公明一边经营商业,一边到终南山拜访道家学者,最终精研道理,修得正道。

人们为了纪念赵公明的取财有道、乐善好施、扶贫助困的精神,后人把他敬为财神。

据元代《三教搜神大全》一书中记载,赵公明原来是一个摄人魂魄的幽冥之神,后来逐渐增加驱邪保财功能,成为财神。

民间所供财神赵公明的形象是,头戴头盔,身穿战袍披铠甲,手持宝鞭,黑脸浓胡须,身跨黑虎,形象威猛。周围常附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加强了财源茂盛的效果。

在我国民间供奉的财神,除了财神赵公明外,还有以忠义诚信著称的武财神关羽、忠烈刚直的文财神比干、撒钱济贫的准财神刘海、“聚宝天下”的陶朱公范蠡财神、“赐福镇宅圣君”钟馗财神、有求必应的南海“龙五爷财神”,还有招财童子、善财童子、五路财神等。在我国沿海地区,还供奉着写有“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字牌的妈祖财神。

在民间,人们求财纳福的心理和追求,充分的反映在春节敬祀财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一年求财大吉大利。除夕之夜人们吃完饺子,彻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有人还送“财神爷”上门。到了初二还要祭财神。

财神在我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家财万贯、生财聚财的神仙。人们都向往着能过上像财神爷那样的好日子,金钱应有尽有,花不完用不尽,永远是一个大富翁。所以,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对财神崇敬尤加。

财神是平安的象征,舍己为人的象征,散财才能聚财。善良是最大的财富,服务社会是对于财神的最好信仰和奉献。对财神的崇拜的意义也在于提醒人们,要取财有道,诚信取财,正当取财,智慧取财,不期待一夜暴富,不取不义之财,乐善好施、扶贫助困,才能得到人们的爱护,才能财源广进。

玉皇大帝调兵——天兵天将。

玉皇大帝拉肚子——谢(泻)天谢(泻)地。

玉皇大帝翻筋斗——天翻地覆。

天翻地覆

“天翻地覆”比喻变化很大。出自唐代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这是描写蔡文姬嫁到匈奴后的遭遇和心情的两句诗。”

蔡文姬,姓蔡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人,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据《后汉书》记载:文姬博学多才,精于音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匈奴入侵。公元196年,文姬被匈奴人虏获,做了南匈奴左贤王的王后,生了两个孩子,直到公元208年才被曹操派人接回。蔡文姬在匈奴居住了十二年,饱尝了辛酸,她怀念祖国,思念亲人怀着这种沉痛的心情作了《胡笳十八拍》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中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蔡文姬到了匈奴以后感到变化太大了,好像天地都倒置了,连北斗星都转到南方去了。

玉皇大帝做媒——天作之合。

玉皇的手书落人间——泄露了天机。

玉皇殿里开会——神谈一气。

玉皇卖谷子——天仓满了。

玉皇娶亲,阎王嫁女——欢天喜地。

玉皇走进水晶宫——找错了门。

玉米揣怀里——不肯(啃)。

玉米秸里的虫——专(钻)心。

玉米开花——顶上见。

玉米面做鸡蛋糕——不是那个材料。

玉石烟袋——好嘴。

玉堂春的坟——目(木)中无人。

《玉匣记》当枕头——痴人说梦。

痴人说梦

出自惠洪《冷斋夜话》。

唐高宗龙朔年间,有个叫伽的僧人,在长江、淮河一带漂泊,行迹非常奇特。有人问他说:“你何姓?”他便回答说:“姓何。”人又问他:“你是何国人?”他又回答说:“何国人。”后来,唐朝李邕给他写碑文,因为不知他的话的含义,就在传记中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这正是所谓对傻子讲梦话呵!

《玉匣记》做枕头——梦啥说啥。芋头叶上的水珠——存不住。

芋叶上的水珠——不久长。浴室里的毛巾——没上没下。预制板盖房子——现成的材料。豫东平原——确(缺)山。尉迟恭打飞脚——吓(黑)人一跳。遇到困难哭鼻子——没有勇气。鹬蚌相争——渔人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