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宝鸡古树名木
10243500000004

第4章 古树名木的界定和价值

(一)界定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2001年《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将古树名木的概念界定为:“古树,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年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在历史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史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简言之,古树是繁衍于古代而生存至今的树木界中的寿星;名木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界中的名星。往往有些树木个体既是古树也是名木,本书中有关论述部分,统称“古树名木”,而未作分割,仅将树龄不足百年的名木予以单列。关于树龄,主要依据史料记载,无史料记载的采用估测年龄。具体登记树龄时,500年以下的整化保留十位,500年以上的整化保留百位。另外,按规定未涉及国有林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大面积天然林中的古树名木,其种类、数量未作调查统计,有待今后工作中弥补。

(二)价值

作为树木中的寿星、名星,除保留着一般树木所具备的生态、经济、社会等价值外,还有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它们既是稀有的自然遗产,又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科研、历史文化、景观美学等多重价值。

1.是自然科学领域林学、地理学、生态学、气象学、灾害学等诸多学科科学研究的活标本、活化石。

古树名木为树木的遗传基因保存与选择、生长发育规律、古气候、地理变迁、环境变化等研究方向拓宽了领域,提供了新的途径。古树的最大特点是寿命长,往往是经过“劣汰优胜”这一自然法则长时间考验的优胜者和幸存者,本身所具有的优良遗传基因为树木育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材料。其生长发育特点与环境适应性等外观表现又为造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了直接依据。如宝鸡古树名木中的油松、侧柏、槐树、银杏、七叶树和白皮松等树种,已广泛用于造林绿化和城镇园林建设。而这次古树名木普查中发现的秦岭冷杉、青杨、珊瑚朴、黄连木、鹅掌楸和杜梨,或因其速生或因其寿命长且生长稳定、树形树姿优美、文化内涵深厚等特点,将成为宝鸡城乡绿化中的新秀。此外,生长在陈仓区新街镇官村一株白杜古树,树龄350年,胸围360厘米,树高14米;千阳县文家坡乡新文村一株,树龄210年,胸围405厘米,树高12米,冠幅15米,这两棵白杜古树均为胸径大于1米的巨木,至为罕见,已突破了各种植物志类书籍中关于该树种“灌木或小乔木”的形态特征记述,从而改变和扩充了人们已往的认知水平。是原来的树木学家没有见到过大树,还是白杜树种的基因突变?值得研究。树木的年轮不仅记录了自身的年龄,其年轮的宽窄和内含物等信息又都对应着某个时段的气候、环境特点。1975年陕西省气象部门曾在太白县黄柏塬大南沟采集古树标本,进行了树木年轮与全省气候变迁的研究,得出年轮宽窄与气温、降水呈较好相关的结论。一些地方用树木年轮中镉、钼金属含量变化与克山病发病率的相关性,为防治克山病找到了科学依据(见《陕西古树名木》)。

宝鸡的古树名木,有孑遗树种4种,为银杏、红豆杉、连香树、鹅掌楸。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树种7种,为银杏、红豆杉、秦岭冷杉、大果青杄、连香树、鹅掌楸、水曲柳。它们对研究物种起源进化、植物分类及群落演替、植被变迁等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这些树种本属珍稀濒危,在宝鸡市的天然分布亦是“凤毛麟角”,在这次普查建档中作为古树名木被发现更显珍贵,使它们具有了种质资源和古树名木双重保护价值和科普、科研价值。

2.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人物、事件从年代学、地名学研究方面提供必要的史料,是见证地域历史文化的活文物、活记录。

汉代《史记·燕召公世家》关于周代召公(也称燕召公、召伯)勤政亲民的记述,是和一种叫“甘棠”的树木紧密连在一起的,而被历史文化学者誉为“中华第一树”(见《宝鸡历史文化》)的“召伯甘棠”就生长在岐山县凤鸣镇刘家塬村。据《唐国史补》载,此树唐时仍健在,直到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岐山县令李文瀚寻访召地遗址,见召伯甘棠“腰围七尺,高约六丈余,老干横斜,着花繁茂”(《召伯甘棠图题记》)。道光二十七年,由邑人武澄为召伯甘棠图题跋刻碑,建于古卷阿,此图碑现存周公庙召公殿前。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西太后慈禧拨银5000两,令修刘家塬“召公祠”,光绪癸卯年(公元1903年)慈禧为修成的召公祠亲笔题赐“甘棠遗爱”匾额。至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七月十二日,古甘棠被大风吹倒,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七月二十五日再遭狂风袭击,干断而亡(见召公祠遗址,1997年岐山县文化馆《重刻召公甘棠图碑记》)。据岐山县文化局《岐山览胜》载,“经抢救终未复生,其枝干在召公祠里供奉保存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毁”。现在所见之甘棠为原树根部萌出而成,树龄已72年。

宝鸡市岐山县周公庙的秦楸,存世2000多年,明、清至民国初年多有诗歌对该树的描述,殒没时间可能在民国晚期。

全市树龄最长且至今健在者,是南北朝一棵刺叶栎,生长在凤县南星油房咀。隋代的古树有凤县温江寺、三岔两乡镇四处7棵银杏和南星镇留凤关村1棵白皮松,以及河口镇安河寺村1棵七叶树。唐代存世至今的古银杏1棵,生长在麟游县九成宫镇城关村,古柏有四处8棵,分别在陈仓区、麟游县、扶风县、岐山县,而且均有史料可查;另有唐槐2棵,分别在岐山县、陇县;还有太白县红豆杉1棵,马头滩林业局刺叶栎1棵。唐之后的宋、元、明、清各代古树名木分布数量更多。

宝鸡古树名木,一些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一些为民间传说。古树名木、史料文献、民间传说三者相互映证。史实因古树佐证变得更为准确丰富和鲜活生动;古树因人文内涵而变得更加尊贵和神圣,也自然成了名木。

历史上的古地名,许多是因树得名,如杜水、杜阳、栎阳、漆水、棫阳宫、五柞宫等,一个地方的古树在鉴别与此地有关的史料时,对年代学、地名学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古典籍文献中涉及的树木古名、植物古名很多,有些已很难与当今之植物名对应。甘棠是杜梨的古称,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其后有关典籍中的出现,也是专指一事,即与召公有关。时至今日,“甘棠”已是个死亡了的词汇,植物志书类中从不反映。从而形成了历史、文化界只知甘棠,植物、林学界只识杜梨两不搭界的现象。刘家塬甘棠的存在,为历史、文化典籍和树木学的古树鉴别提供了条件。

3.具有审美价值。

审美,即鉴别领会事物的美,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通过审美使人超脱、愉悦,精神得到净化,自我得到完善。审美范围和对象是多方面的。

古树一般树体高大,树冠如盖,干皮留有长期受外力侵袭和自我恢复之形迹,有些枝条屈曲、老根蟠虬、形态奇特,有些已树身倾伏但生机旺盛,有些半枯半荣而顽强不息……尽显历史沧桑和古风古韵而别具情趣,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心灵震撼和独特的美学感受。若同时又是名木,再融入人文背景,则更能引发人们的情思。

古树因本身的苍桑、朴拙、崇高、挫折、顽强等审美价值,而引发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这种审美取向又通过其作品传递给读者。有些树本为历史名人所植或与名人有关,其人文内涵又扩展了古树的审美价值。古树名木也就成了精神文明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生动教材之一。

召伯甘棠,因与周初召公有关,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就被百姓编成诗歌吟咏传唱而被辑入《诗经》。《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古往今来不可多得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共收录汇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召南·甘棠》为其中之一篇。诗中采用兴比手法,以甘棠引出召公,以甘棠之褒赞美召公,百姓感激召公之情溢于字外。艺术手法高超,风格朴实自然,感染力极强。《诗经》中出现甘棠或杜的作品多达5篇,涉及宝鸡的作品有60多篇。由召伯甘棠演译出的文艺作品零零总总,不胜枚举。

明代文学家康海(1475~1540年)的《周公庙古楸行》诗,有“殿前古木无数交,老楸郁郁当前面。……此楸置此知何年,十人联臂围难遍”句。民国时期原清举人薛成兑的《卷阿古楸》(卷阿,山间凹地。古卷阿在岐山之阳的凤凰山南麓,即现在周公庙所在地)有“古楸种何年,春秋阅几千。生长卷阿地,骨格老愈坚。十围真硕大,孤高耸参天。……若非生周代,应在魏晋先”。古树不仅是文学作品的描述对象,反过来又为人类历史、自然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古树成文人笔下的主角,不仅在诗歌,也多成为散文、随笔、绘画、摄影作品的对象或影视作品中烘托气氛的背景。

4.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古树名木因具有观赏价值而成为景区景点的重要景素,或单独成为景观。而且往往既是自然景观又是人文景观。

古树名木以个体或成群状生长于荒野、村落、老城镇、道观佛寺、祠庙、陵墓、园林等地,多数情况下与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而增加了风景旅游资源的价值。岐山县周公庙、陇县龙门洞道观、金台区金台观、眉县张载祠、陈仓区钓鱼台、凤翔县东湖……无景不树,景因树生。

宝鸡市的许多古树名木或因体形巨大或因形态奇特,一树就是一景。如千阳县城关镇候家坡村一组的黄连木、陈仓区新街庙川的白皮松、陈仓区胡店林光村的侧柏、陈仓区新街官村的白杜……

古树名木,作为宝鸡现代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将为旅游业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