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化石(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10240600000005

第5章 假化石鉴别

最常见的假化石是“松枝石”。我国古代人又叫它松石、松屏石、松风石、醒酒石、婆娑石。有些书籍上作过生动的记述,例如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载:“蜀中有石,解开自然有小松形,或三、五十株,行则成径,描画所不及”。元末杨王禹《山居新话》:“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社稷署太祝张从善尝预营寿室(坟墓),解石板为穴门,石中忽有纹成松石,虽绘画者不如也。”

松枝石多见于砂岩、页岩的层面或裂隙中,许多黑色的枝条、如水草、松枝、金鱼藻等形态,并无规则,成簇丛生。因此,经常会误认为植物化石,但仔细观察,它既没有根、茎、叶之分,也没有植物体某些固有的微细构造,因而不是化石。它是含有铁锰质的地下水溶液沿岩石的缝隙中渗透,铁锰质停留下来,逐渐凝聚,日积月累而成,并非真的化石。

第二种比较常见的假化石是地层错断时,在断层面上留下的磨擦痕迹,这种擦痕的表面由许多平行的条纹构成,很象树皮,因而易误认为树皮化石。怎样才能把这种似是而非的“化石”区别开来呢?首先要注意采化石的地方有无断层迹象,其次要注意“树皮”的保存方式是否和层面平行,更重要的还要看这个“树皮”是否具有一定的厚度,有无细胞构造(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等。

第三类假化石是菊花石。一朵朵洁白如菊花的假化石散落在青灰色的灰岩中,如果磨光打平以后,简直像工艺品,看来与菊花无异,因而误认为花的“化石”,而仔细、研究,这些洁白的花朵多是方解石的结晶。

菊花石花朵是很柔软的,在保存为化石时,不可能呈立体模样,只是在一些岩层表面压成印痕,并且还和其他如叶、茎等大量植物化石共生,所以这类真假化石,稍加分析就可以揭穿它的秘密了。

石灰岩洞穴中,有时还可以采到“蛋”的假化石。圆形或椭圆形,颇如鸟、蛇、龟的蛋,甚至与真的蛇、龟等骨骼或甲壳化石共同保存在一起,使你相信是真的“蛋化石”。可是当我们仔细多方观察时,就会发现“蛋壳”表面的圆弧形并不十分匀称;如果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一看,更会真相大白,只见同心状的方解石结晶,没有生物细胞构造。“蛋壳”表面,更看不见气孔构造。原来这些“蛋化石”完全是浓度很大的碳酸钙溶液在一个凝结中心周围一圈一圈地沉淀而成的。

还有一种经常在黄土地层中见到,被称为“砂姜”或“姜结石”的石灰质结核,其中有些外形颇似脊椎动物的骨骼,也被误认为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