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心理健康篇(儿童家庭教育系列)
10232200000006

第6章 矫正性教育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英国作家萨克雷

一、怎样跟孩子沟通

“这孩子真是有主意!”“这孩子真倔,真不听话!”家长们经常抱怨孩子不愿和家长交谈,即使有交谈,也难以愉快地进行。

父母和孩子能够顺利地交流思想对于相互之间保持良好关系非常重要。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讲出自己的思想感受,这样父母就可以理解和帮助他们。同时,父母也希望孩子能用适当的方式而不是顶撞的方式来表达感情,并且接受父母的忠告。

但是,孩子并不是生来就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感情的,也不是一开始就不愿和父母交流。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父母的态度、习惯对孩子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问家长:“你经常与孩子交流吗?”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当然啦,我们经常说,可他一点也不听!”其实,家长所谓的交谈,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唠叨、提醒、批评、哄骗、威胁、说教、质问、忠告、评论、探查、奚落……等等,这些做法不管出发点是多么好,都只能是减少而不是增加真正交流的成分,只会使相互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和充满敌意。如果你总是板起面孔教训或批评你的朋友,你会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呢?你们的友谊还能维持多久?那么,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一定会恶化。

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当你心烦意乱的时候,你希望别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呢?有时,你会希望有人听你讲话并努力去理解你,接受你的感情,你的孩子难道不会这样想吗?因此,做父母的要学会与孩子交谈的技巧,同时也教会孩子表达自己思想与倾听别人意见的方法。

父母同孩子谈话应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谈话要有针对性。一次谈话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家长不要动不动就摆出一副讲大道理的架势。无论你多么善于讲道理,也无论孩子看上去多么认真地听你讲话,谈话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行为问题。孩子需要知道他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单靠解释是不够的。很多家长特别喜欢指教或说服孩子,他们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理由、意义和原因等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希望孩子一下子长大成人,事事正确无暇。其实,这样做一点儿效果也没有。只能使孩子厌烦,变本加厉。最好的做法应该是采用温和的语气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如果孩子已做错了什么事,也要明确告诉孩子应受怎样的处罚。不能啰啰嗦嗦一大篇,干打雷不下雨,孩子想干什么还干什么。

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熟程度决定谈话方式。父母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论孩子大小,一律采用一成不变的谈话方式。对年龄小的孩子长篇大论讲道理和对青春期的孩子关禁闭同样都是无效的。要针对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发展阶段随时改变谈话方式和技巧。一般来说,对年龄小的孩子应侧重于具体管教,而对年龄稍大的孩子要侧重交谈。把这两种方法的次序弄颠倒了,后果是很不利的。那些在很小时就对他们讲大道理的家长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不好管教,当孩子长到十几岁时,家长又试图用严厉惩罚的手段对待孩子,但是,已经听惯了大道理的孩子甚至比一般的孩子更不接受这种惩罚,他们会强烈地反抗,甚至做出过激的行动。

父母在需要和孩子交谈时,应如何对孩子讲话,才能避免孩子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呢?首先,要保证说到做到,不能做到的事就不说,不要事先不负责任地许诺,事后又将此事忘记,这样会给孩子留下无法想象的后患,成为孩子长大后说谎,不守信用、多疑等不良行为的根源。假如你能够每次都说到做到,孩子就会认真听你的话。其次,保持目光接触。小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可能长久地有意识地固定在一件事情上,因此,你对他们所讲的话和各种要求,很可能这耳朵进那耳朵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看着你的眼睛听你讲话。

对于顽皮的孩子可能做不到这一点,可以用盯人游戏训练他们这种行为习惯。盯人游戏的做法是:你和孩子之间保持几尺的距离,相互盯着对方,看谁能坚持不把目光移开,把孩子注视你的时间记录下来,告诉他坚持了多长时间,进行一场有趣的比赛。

有时也可以借助皮肤接触的功效使孩子注意听你讲话。例如,把手搭在孩子的肩膀上,或将其肩膀扳过来使之面对你。有趣的是,在和孩子讲话时,用手轻摸孩子的后颈部,有时可起到奇妙的作用,孩子会变得比较容易听话,服从。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则相反,不适当的动作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反而会什么也听不进去。

如果孩子做到了在你讲话时注意听,要表扬他,让孩子知道你欣赏他的这种行为。开始时,只要孩子能听你讲话就表扬。以后,当孩子能马上服时才对他进行表扬。

第三,要心平气和但严肃地对孩子讲话。有的父母错误地认为,只有大喊大叫才能使孩子听话,而事实上这样做反而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孩子的性格要么发展成暴躁易怒,要么走向反面,变得畏缩胆小。

当你发现自己越说越急,越说越快时,要暂时中断讲话,放慢呼吸,重新和孩子目光接触,然后平静而清晰地讲话,这样比大声喊叫要更有威严,更为有效。

第四,不要采用问话的方式。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要直接、明确,讲清楚他做什么,什么时间做。不要以商量的口气说:“现在把衣服叠起来,行吗?”“把碗洗了,好吗?”这样问孩子,孩子会回答“不好”。“等一会吧。”你的指令就不能有效地得到贯彻。

第五,谈话用词要简单明了。不要对孩子长篇大论,解释过多,不要使用孩子不理解的词,这样孩子会不明白你要他做什么,易于产生厌烦情绪,或忘记你开头要求的事情。

例如,要求孩子将自行车放好,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快把自行车放好,要不然可能被碰坏;再说天要下雨了。车淋了雨就会生锈……”也可以说“你马上把车放好,不然一个星期不能骑!”相比较而言,后一种说法对孩子更有效。孩子能很快记住简单明了的事实结果,却很难记住一串大道理。因此,不要对孩子大讲什么意义、理由之类的理论,而是给他两个简单明确的要求,让他做出选择。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很快去做,而不拖拉。

第六,让孩子了解你的态度。孩子做错事后,如果你直接指责他,可能会遭到反抗,适得其反。但是,如果不告诉孩子你的不满情绪,那么孩子就不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因此,家长可以用“我”而不是“你”开始讲话,例如:“我真是急死了,你回来这么晚,我还以为你迷路了!”不要说“你是怎么搞的?现在才回来!”用“我”代替“你”开头,可避免对孩子的批评、指责和攻击,同时又能有效地表达出你的不满情绪,让孩子在知道自己做错了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家人的担心,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上面谈了父母如何与孩子谈话,下面再谈谈怎样才能使孩子愿意和家长谈心。

首先,学会从孩子的身体语言中读出孩子的内心世界。婴儿期的儿童常常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要,父母也很善于体察孩子的身体语言。当孩子学会了讲话后,仍然会时常用动作,表情等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想法,父母要注意孩子的这类行为表现。

举例来说,小西在幼儿园表现挺好,可一回家就老是发脾气、摔东西、毁坏玩具。家长当然不高兴,总是批评他,但不仅没效果,反而更糟。经过一番观察和分析找出原因。原来家长比较喜欢小西的哥哥小东,因为小东比较文静听话,不像小西那样活泼好动。在幼儿园,他们的老师一视同仁,但回家却遇到区别对待。小西很渴望也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因此,总是想做出点“惊天动地”的事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可是父母不明白这里面的原委。当家长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改变了态度后,小西的行为就有了很大改观。

小丽在幼儿园不爱和小朋友玩,总是咬着自己的手指头在一边看。老师和家长很着急,问她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她也不说话。其实,小丽在家很活泼,但家长过于宠爱,造成孩子很任性。到了幼儿园,大家都是小皇帝,各不相让,小丽不能随心所欲时就表现出孤僻、退缩,咬手指头只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而已。

家长通过观察孩子的身体语言,从孩子的角度了解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了。

其次,教孩子讲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闷在心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孩子因做不好一件事乱发一通脾气,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遇此情形,家长往往训斥孩子,责怪他把玩具满地乱丢。然而,如果家长再深究一下原因就会发现,孩子乱丢玩具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搭好积木,屡屡失败使孩子非常气恼,借扔玩具发泄这种气恼情绪。明白了这一层原因,家长就应教会孩子另外表达失望情绪的方式,对于12岁以前的儿童,最好的方法是帮助他们讲出自己的情绪。

家长首先要告诉孩子,自己了解他们的心情,然后鼓励孩子告诉父母为什么没弄好,心理是怎么想的,需要什么帮助。同时要告诉孩子乱丢玩具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例如两天内不准玩等。使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将不好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发泄为不良行为。

由于孩子语言能力低,不能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时可以用“感情树”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这一问题。在一张大纸上画一棵有许多树杈的树,在每一根树枝上画上不同表情的小人头,和孩子一起造出表示情绪的词,写在相应的小人头旁边。当孩子不知道怎样讲出自己的感受时,就用这张画来提示他,使他学会使用准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孩子学会用某个新词表达情感时,要及时表扬他,强化他的好行为。

再次,找出专门的时间倾听孩子讲话。很多父母抱怨十几岁的孩子不爱和父母交谈,这是因为从小父母抱怨十几岁的孩子不爱和父母交谈,这是因为从小父母就没有注意听孩子讲话、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久而久之,与孩子之间通过谈话达成沟通当然变得很困难。因此,家长必须找出专门时间注意倾听孩子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发表自己的各种看法,不要简单粗暴地禁止、打断,不关心孩子的心声。下面接受集中与孩子进行充分交谈的方法:

(1)经常和孩子谈话。家长每天都要注意给孩子留出一定的交谈时间,例如吃饭时、睡觉前,即使是几分钟,效果也非常好。

(2)约定谈话时间。当孩子有想法想与家长交谈,家长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倾听,或者约定时间过后再聊。总之,要使孩子意识到家长对他的事很重视,年龄越小的孩子,家长越要及时谈,不要拖延太久,更不要不守信用。

(3)认真倾听。不要选择一个嘈杂烦乱的场合和孩子谈话,要找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坐下来专心听孩子讲话,让孩子意识到家长的关注和耐心,并且要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孩子讲话。

(4)家长启动谈话。孩子在外面有了不愉快的事,往往难以开口和家长谈起,很容易使家长错过教育孩子的机会。因此,家长应主动和孩子谈话:“告诉我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好吗?”“你今天好像挺不高兴的,为什么呀?”等等,这样的启动可以使孩子打消顾虑,开口讲话。但是,如果孩子不愿意马上谈,也不要逼迫,退一步告诉孩子“好吧,什么时候告诉我都行。”让孩子知道你什么时候都可以听他谈。

对与比较内向的孩子,需要更长时间的启发,可以给他讲一个类似情况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鸣;也可以搂着他静静地坐着,他最终会忍不住和父母交谈。

(5)保持谈话的连贯。家长们往往在孩子刚刚说出自己的烦恼时,就非常急迫地给孩子出主意想办法,或是讲一堆大道理,引起孩子的反感,下次他就不愿对父母讲自己的事了。因此,父母在此时的首先任务是倾听,并鼓励孩子说下去,你可以用这样的问话来引导孩子谈下去:“后来呢?”“他怎么说?”“你一定非常生气吧?”等等。此外,重复孩子最后一句话也可以有同样的功效。

注意,千万不要仔细询问孩子细节,让孩子觉得是在受审。家长需要了解的是孩子的感情世界,成为孩子的朋友,不要总是把自己摆在“家长”的地位,让孩子向自己汇报。试想,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平等,如何交流思想呢?

(6)感谢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当孩子告诉家长发生了什么事,并且倾述了自己的烦恼心情后,家长不要对孩子训斥和嘲笑,首先要夸奖孩子的行为,说些诸如“感谢你对我说了这件事。”“感谢你对妈妈的信任,妈妈很高兴你有事愿意和妈妈说”的话,然后,再循循诱导,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总之,家长和孩子及时沟通,对帮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良好沟通的前提是要掌握和孩子谈话的技巧,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使用过度纠正法克服孩子的坏习惯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的孩子对某种东西具有顽固的偏爱,不停地摆弄它们,直到弄坏为止。比如不停地开门关门,玩弄插销等。你越不让他干,他干得越起劲,而且会不断地转移目标,很让家长头疼。对孩子这样的坏习惯应该怎么办呢?

心理学家内森博士发明了“过度纠正”法来对付孩子的顽固陋习。这一方法的特点在于利用处罚的手段纠正坏习惯的同时教会孩子好的行为。它不仅适用于纠正一般的坏习惯,而且对严重的神经性习惯和攻击性、伤害性行为也是很有效的。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在墙上乱画,常常对孩子大声责骂,甚至打一顿,但收效甚微。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把墙上擦干净,如果他不会擦,可以手把手教他,监督他擦干净为止,然后告诉他其他可以涂画的地方。假如孩子下一次没有记住,又在墙上乱画了,可以再一次重复上述过程。

使用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让孩子尝到自作自受的苦头,要求他按照你的要求多次重复一个动作,直到他再也不想这样做了为止。一开始纠正时,孩子肯定会反抗、哭闹、大发脾气等。家长不能心软,要坚持到底,次要的时候可以握住孩子的手,强迫他去擦墙,不理会他的反抗或抱怨。在一般情况下,这一方法足以使最调皮的孩子放弃他的坏毛病。

“过度纠正”法对纠正孩子的某些顽固性习惯也有相当好的效果。例如,冰冰是个五岁的孩子,他特别好动,对任何东西都想试一试,摸一摸。尤其是对开关之类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家里的水龙头、电灯开关之类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家里的水龙头、电灯开关经常被他弄坏。为了纠正孩子这一坏习惯,冰冰的父母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如果他打开了一个开关,就要求他反复多次检查家里的每一个开关和插头,看看是否关好了。在检查了几遍之后,孩子就开始厌烦了。这时家长仍要求他“再检查一遍,厕所里的灯可能还亮着呢!”又检查了一遍后,家长才告诉他今天的任务完成了。这样几天下来,冰冰对开关完全失去了兴趣。

在使用这一技巧时,要注意一下原则:

第一,让孩子自己换回损失。例如,孩子把房间搞乱了,把玩具丢得到处都是,或打了别人,应要求他自己整理房间,收拾玩具,向被打的人道歉。

第二,让孩子练习正确的做法。在纠正孩子错误做法时,别忘了同时教他学习正确的做法,这样才能建立起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叫孩子回家他不回来,等他回家时,就让他出去,听到叫他再进。这样连续做10次,可以强化他的正确行为。

第三,要监督孩子的练习过程。在孩子练习正确的做法时,要监督他的行动,即使纠正和指导。当然,这样做要浪费不少时间,但十分有利于孩子建立新的良好习惯,其总投入与产出的效果比还是值得的。

第四,在必要时,手把手地教孩子正确的操作办法。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顺从地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有许多家长抱怨:“我让他做,可他不听呀,我也拿他没办法!”当孩子意识到家长似乎拿他没办法时,家长唯一的选择就是像操纵机器人那样握住孩子的手去做,不要管他如何哭闹、发脾气或反抗,坚持帮助孩子做完,或直到孩子自己愿意去做了。

第五,及时表扬和奖励。当孩子已减少调皮破坏行动时,就应及时给与鼓励,鼓励的方式可以是减少重复练习的次数,带他去他喜欢的地方玩一次或拿他爱吃的东西给他等,目的是让孩子了解到做正确的行为能得到相应的鼓励和奖品,时间一长,孩子的好变现会越来越多,坏习惯会越来越少。

第六,不要代替孩子去做事。家长可以教孩子如何操作,但绝不要代替孩子去做。有许多家长,一连数落孩子弄乱了屋子,一边自己动手把屋子收拾干净,结果,孩子根本听不进家长的斥责,下次依旧我行我素。因此,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清扫和整理,坚持对孩子的要求,并且要让他知道,如果表现不佳,会随时增加练习次数。

三、怎样对付任性、无理取闹的孩子

对于3-9岁的孩子,特别容易出现任性和无理取闹的情况,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挑三拣四,常有不公平感,经常告状,不讲道理,逆反,不听劝阻……让家长感到特别头疼。

不能否认,一些孩子的任性是由于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造成的。孩子机会是生下来就会察言观色,看护人最初的无条件妥协是造成孩子任性的起始原因;加之祖父母的溺爱和袒护;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使孩子变得越来越“难缠”。

丰富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容易挑三拣四,我们经常看到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很懂事;相反,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却不懂得体谅别人。所以,儿童心理学家提出对孩子的物质条件有适度的剥夺,比如每次只给一件玩具,而不是给孩子一大堆玩具;吃东西时给什么就吃什么,如果不愿吃,就饿一顿,而不是为所欲为,事事妥协。有些家长以为在小事情上对孩子妥协没什么,其实,习惯往往是从小事培养起来的。

一般孩子的无理取闹都是发生在家长不满足某种条件的情况下,这时,家长可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方法。例如,孩子非要在饭前吃零食,有的家长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妥协了;有的家长给孩子讲了一大堆道理,但是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所以家长这时可以对孩子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让他尽情地哭,但就是不给吃零食,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会自己停止哭闹。这样的态度坚持几个月,孩子就会发现无理取闹也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会改掉这个坏毛病。

近年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些孩子的创造性和无理取闹是因为情绪发育不健全造成的。有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很安静;而另一些孩子则相反,从小就爱哭闹,很难配合,他们被称之为难养型儿童或问题儿童。因为情绪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大脑对感觉信息处理之后在边缘系统的反应。对于这样的孩子,可以通过心理训练的方式来改善他们的感觉系统,使他们的情绪发展与其他心理素质发展相协调。

四、孩子爱打人、惹人、咬人怎么办

家长和老师发现:有些孩子经常爱打人,别人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马上还击,对于不满意的事情,也爱用打人来表达愤怒;有些孩子喜欢招惹别人,上课时捅那个逗这个;还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咬人,动不动就咬妈妈或别的小朋友。对于这些问题,家长和老师感到很头疼,采取各种惩罚措施去制止,都收效甚微。这些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什么好方法可以矫正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呢?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从胎儿起就对皮肤接触有非常敏锐的感受,母亲抚摸腹部、轻轻和孩子说话时,胎儿就变得很安静。孩子出生时经过的产道挤压是最初的触觉学习,出生后,孩子用嘴唇吸允乳汁,受到别人的爱抚,和兄弟姐妹嬉戏玩闹等活动,都能通过皮肤触觉向孩子的大脑中枢传递丰富的感觉信息,是促进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对情绪、性格的发展影响很大。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例如:孕妇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剖腹产、孩子没有母乳喂养、很少得到爱抚、缺乏兄弟姐妹和小伙伴的接触等,造成孩子没有足够的触觉学习,就会产生触觉敏感。变现形式是爱打人和惹人,有时口唇感觉不满足,就会咬人、咬东西。还有的孩子因触觉敏感会表现出胆小、怕黑、爱吃手、咬嘴唇、不愿独自睡觉、不爱洗脸刷牙、孤僻、爱哭、对小伤小痛特别敏感、爱粘人等。

对于矫正孩子的触觉敏感问题,除了从小注意满足孩子的触觉需要外,长大后仍存在这些问题,可以请心理医生检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心理训练,孩子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如果是三岁以下的孩子,家长在家里可以多拥抱、抚摸孩子,并让他们多玩沙土、游泳、多做翻滚等活动,对孩子的触觉训练有好处。第三章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第一节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因素遗传作为父母影响子女身心状况的直接因素,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必然的影响。如,许多残疾人家庭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导致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生存压力加大,直接产生抑郁、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而且,有身体缺陷的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到同伴欺负、成长受挫等负性的生活事件,从而使其产生人格上的障碍。除了躯体方面的影响外,神经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为神经系统是人类心理的物质基础。现有的精神病学研究已经表明,父母中有一方患有精神疾病,其子女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数十倍,父母双方患病的子女的发病率要更高。所以,在讨论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时候应该对遗传因素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先天畸形,可以成为诱发儿童心理障碍的因素,使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这些客观的因素我们不可避免,不过我们父母可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心理,我们要教会他们认识清楚现状,教导他们不要自暴自弃,指引他们走出缺陷的阴影,这样我们的孩子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一样面对外面的世界。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初始环境,儿童最初形成的人格特征,同家庭的初始教育关系极大。有资料表明,儿童精神症状如遗尿、厌食等神经功能障碍,情绪易变、恐惧、怯生等情绪障碍,咬指甲、扯头发等不良习惯,攻击性、破坏性等行为问题不同程度地与家庭初始的养育环境有直接关系。调查还发现,社会心理发育偏离的儿童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家庭气氛有关。因此,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和维护具有特殊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