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恐龙百科
10226700000060

第60章 恐龙的分类

1872年,一位叫西勒的人从恐龙腰带的构造着眼,将恐龙划分为两个目:蜥臀目和鸟臀目。因为前者腰带为三叉形,后者腰带为四射形。随后西勒的这一划分被广泛接受,尽管目一级以下的分类不断有所更改,但目一级的分类比较稳定。

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将恐龙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二者的区别在于其腰臀部的骨骼(解剖学上称为腰带)结构:蜥臀目恐龙的骨盆结构像现代蜥蜴一样,其耻骨在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向后伸,从侧面看呈三叉形。鸟臀目恐龙的骨盆结构与现代鸟类相似,其耻骨朝向后面,与坐骨平行,从侧面看呈四射形。

蜥臀目

蜥臀目是恐龙的两大类群之一,其中既包括了植食性的蜥脚类,又包括了肉食性的兽脚类。

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原蜥脚类是一些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的中小型恐龙,它们身体较粗壮,半四足行走。我国云南发现的著名的禄丰龙就属于原蜥脚类。蜥脚形类是从原蜥脚类演化而来的,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植食性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呈小匙状。蜥脚形类的著名代表有发掘于我国四川、甘肃的马门溪龙,它那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性恐龙,大多凶残好斗,一般都以两足行走,脚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口中长着匕首一样的牙齿,牙齿前后缘常有锯齿。我们比较熟悉的霸王龙就是兽脚类恐龙。

鸟臀目

鸟臀目恐龙可分为5大类:剑龙类、鸟脚类、甲龙类、角龙类和肿头龙类。

剑龙类,是出现于侏罗纪并延续到白垩纪初期的植食性恐龙,而且还是最先灭亡的一类恐龙。剑龙类一般头小而低平,上颞孔大,它们的牙齿扁而小,前上颌骨上没有牙齿,前肢短后肢长,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

鸟脚类恐龙脸部较长,嘴部一般扁平,下颌骨前方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紧密排列,有一到数排的替换齿,它们有的两足行走,有的四足行走,后腿的股骨比前肢的肱骨长,第五趾已退化。鸟脚类生活在三叠纪晚期至白垩纪,以白垩纪最为繁盛,它们全部是植食性恐龙。著名的代表是发掘于我国山东诸城县的山东龙。

甲龙类恐龙的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行动笨拙。它们的牙齿细小,以植物为食,四肢较短,后肢稍长于前肢。化石主要出现于白垩纪时期的地层。

角龙类恐龙,是白垩纪发展起来的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头骨上常有由眶后骨和鼻骨扩大而形成的角,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最著名的代表是三角龙。

肿头龙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盆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从而不参与组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