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恐龙百科
10226700000005

第5章 板龙

(250百万~205百万年前)

根据现有的化石记录,生活在三叠纪时期的恐龙的种类并不多。这是因为没有独立而相互分隔的气候区刺激恐龙朝不同方向演化。三叠纪晚期,恐龙才开始从爬虫动物进化,直到侏罗纪时期,恐龙在种类和数量上才开始繁盛。

板龙拉丁文的含义为“扁平的爬行动物”,是最早的植食性恐龙中的代表,是真正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大型恐龙之一,同时板龙还是最早被正式命名的恐龙之一。早在1837年,板龙就被正式命名了。它比“恐龙”这一名称出现得还早。

板龙的外观

板龙的脖颈较长,身躯粗壮,形状酷似鸭梨。与其庞大的身躯相比,它的头部小而窄。板龙的牙齿嵌在牙床中,牙齿小而锋利,形状酷似带锯齿的叶子。眼睛位于头部两侧,而不是位于头部前方,这让板龙在察觉其它肉食性恐龙时视野更为开阔。板龙的后肢比前肢长而强壮,古生物学家推测它们是靠后肢来支撑巨大的腹部的。板龙的尾巴可以向上弯曲,有助于倚靠树木时用后肢站立,同时也可用来平衡头部和前肢的重量。板龙那又大又重的胃部差不多位于其身体重心的位置上。

不朽的姿势

在欧洲中部许多采石场的三叠纪晚期的古老岩层里,出土过几十具恐龙的化石骨架,这些恐龙几乎都是板龙。许多板龙化石保存了完好无损的大腿骨,而且这些大腿骨几乎是直立在岩层中的。这种不寻常的姿势表明,这些恐龙死的时候是站立着的,而且这种站立的姿势在其死后还保持着。不知什么原因支撑着它们没有倒下。

板龙的前肢

板龙的前肢上有5个指头,拇指顶端长着一个尖尖的大爪。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个拇指上的大爪是用来防御敌害的,另一些古生物学家则认为是用来从树上或灌木上抓握食物的。也许,这两种用途兼而有之。

板龙的生活习性

板龙不但嘴很小,其上下颌也很小。它们的颌骨上长有许多树叶状的小牙齿,这些牙齿又扁又平,只是边缘有一些小锯齿,可以用来撕咬植物,却显然无法有效地咀嚼咬进口中的植物性食物。那么,它们是怎样消化足够的食物来提供如此大的身躯所需的营养和能量的呢?原来,像许多鸟类一样,板龙依靠的是嗉囊。板龙的嗉囊可不小,比一个篮球还要大。而且,嗉囊里还有胃石,可以非常容易地将吞下的硬植物磨碎。

喜欢群居的板龙

由于板龙的骨架化石经常是被成群发现的,许多古生物学家推测,这种恐龙是结成小群体生活的。另外,古生物学家们在德国找到了一个具有两亿多年历史的板龙乱葬岗,无数板龙的骨骼化石堆在一起,证明当时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古生物学家就这一点估计它们也许会像今天非洲大草原上的野牛、羚羊一样,为食物而奔走迁徙。在迁徙途中,板龙族群必须横越沙漠,面对沙漠的极端气侯,很容易发生集体死亡事件。不过群体观念令板龙更加团结,更容易面对危险,这才得以在三叠纪这个艰难的年代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