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恐龙百科
10226700000048

第48章 副栉龙

副栉龙又叫“鸡冠龙、副龙栉龙、似棘龙”。拉丁文的含义是“具有平行顶饰的爬行动物”。辨认要决是头部有长长的形状怪异的隆起。化石主要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的艾伯塔地区。1922年被发掘并命名。

副栉龙的外观

副栉龙长9~10米,高约3米,似一种戴帽子的恐龙。它的头冠长在鼻骨上,充满了通道。空气从鼻孔吸入,经过这些通道才能到达肺部。这些通道是副栉龙的发声器,就像圆号中弯曲的管子。副栉龙的头骨上有典型的凹陷处,刚好可以把长长的头冠的顶端搁在上面,就像随身带着的挂物架一样。副栉龙的前肢十分的强健,既可以用于四足行走时支撑体重,又可以用于游泳和涉水。副栉龙有一条能够左右摆动的尾巴。

副栉龙的生活习性

副栉龙主要吃植物、树叶、水果和种子。当副栉龙在地面吃东西的时候,它可以靠四足站立。它还可以靠两条后腿站起,去吃高树上的叶子。它依靠它那非常敏锐的感觉随时警惕着危险的来临。当它受到惊吓时,就用两条后腿奔跑并将尾巴伸直以保持平衡。由于没有什么其它的防御手段,它的大尾巴在对付来犯之敌方面帮了大忙。副栉龙靠大尾巴可以游到安全的深水区,它的尾巴在水中可以起到桨的作用,能帮助它很快地把进攻者甩在后面。

副栉龙的顶饰

有些古生物学家认为,副栉龙的顶饰是用来扫清挡路的树叶,或是标志着副栉龙的年龄和性别。另外,它们的头骨化石还表明,成年雄性副栉龙的顶饰要大于同一种群中雌性龙和幼龙的顶饰。以前曾有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个顶饰是副栉龙潜水时的呼吸装置。当副栉龙潜到水下去吃水生植物时,用这个顶饰作为通气管。如果这种猜测是正确的,那么顶饰的顶端应该有气孔,但事实上没有。就像人类使用喇叭放大自己的声音一样,副栉龙会使管状顶饰内的空气发生震动,从而发出吼叫声。这样在远处的同伴可以识别出这种声音。这种声音不仅可以使副栉龙相互识别,而且还可以提醒同伴危险的来临。

副栉龙的亲戚

副栉龙的亲戚可能是青岛龙。青岛龙体长约6.6米,嘴巴既扁又平,没有牙齿,头上有一根竖起的骨刺。青岛龙是植食性恐龙,通常用长有两只宽脚板的后脚走路或站立。它们最早出现在一亿年前,生活在亚洲的东部和北美洲的西部。青岛龙是最后灭绝的恐龙之一,因1952年在青岛附近的莱西金刚口出土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