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10225400000034

第34章 《边城》

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20世纪30年代起,沈从文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并完成了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揭露了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问题,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成书时间:1934年

类别:长篇小说

经典欣赏

第二章(节选)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上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的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

内容导读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活形式,歌颂人性之美;后者通过描写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了都市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影响下获得显现。正是这种独特的价值理念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架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价值”的质疑和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边城》创作、出版于1934年,此时正是中国乡土小说发展火热的时候。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了当时乡土小说的一些共同特征,如乡民的生存状态、民情风俗、乡愁情绪等;另一方面,他又透过对湘西民众生存与异域情调的描述,倾尽全力地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有悖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所以成为30年代乡土小说的一座高峰,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其奥秘就在于此。《边城》的主人公是翠翠。翠翠就是作者爱和美的理想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透露着一种童贞美。她对爱情的渴望没有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蒙眬的向往,表现出一个害羞矜持的山村少女的清纯形象。她的心灵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通过翠翠的形象,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描绘作者自己理想的生活境地。

《边城》是一幅纯粹的具有中国美学意义的“山水画”,画图的构建完全脱离了西方传统模式的浸染,而他所描绘的湘西模式的“桃花园”,自然也别有一番风味了。

《边城》在审美感观上总给读者一种蒙眬而清新的感觉,仿佛旅人行走在烟雨蒙蒙的大山深处,彷徨而看不到实处,却又从整体意义上体味出一种非比寻常的恬淡与闲适。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与言语都显得含蓄而富有诗意,格调古朴,仿佛“天外飞仙”。所以从这一点上看,《边城》是一部蒙眬而诗意的悲剧,它使人痛到了细腻入微处,伤到了有情而无奈时。

《边城》中演奏的是一首悲伤的旋律,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良难免产生悲剧。”

此外,《边城》的语言艺术的神韵在于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及其所深蕴的美学精华的熟悉和运用。将《边城》和古代山水小品文进行比较,可领略到《边城》的语言艺术特色在描写中所流露出的唐宋气质,在叙述时凸显出的魏晋风骨,在行文中体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在都市生活日益繁杂的今天,《边城》无疑是一泓夏日里的清泉,清凉人们浮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