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10225400000003

第3章 《老子》

作者:老子,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成书时间:战国时期

类别:哲学著作

经典欣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内容导读

《老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两个部分,故又称《道德经》。全书共81章,约5000字,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又被称为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内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无疑是秉承老子的精髓。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

《老子》一书是中国哲学史上满载民族智慧的开山宝典。《老子》的核心是“道”。老子认为,“道”是整个自然的统一,是天地万物生化的本原。“道”把人类的认知范围由人生扩展到了整个宇宙,使人们的认知建构、思辨范围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老子是我国第一位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有了转变。老子就是较早地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认为,“道”是万物之母,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原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内在规则。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人为赋予的,而是自然天成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蓄养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

《老子》一书中有“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反叛的精神和批判的力量;有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哲理思辨的色彩。要了解中国的哲学文化起源,《老子》是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

文学常识概览

《老子》一书的由来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

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携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他的思想也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而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得知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余字的《老子》一书。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