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
10225200000073

第73章 安史之乱

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为了开疆拓土,任用了一批少数民族将领,安禄山就是其中的一个。

安禄山是个胡人,他早年当过市场的牙郎(相当于今天的经纪人)。后来,他投入唐朝北方的边防军中,因作战勇敢,多次受到嘉奖。渐渐地,安禄山引起了玄宗的注意。不久,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后来,他又兼任范阳、河东节度使,掌握几十万军队的兵权。

安禄山能言善辩,非常善于和人打交道。加之体态肥胖,貌似忠厚,因而有着很好的人缘,凡和他交往过的人都夸奖他忠厚、老实。消息传到玄宗耳中,他对安禄山的印象越来越好了。

安禄山很会讨玄宗的喜欢。玄宗好战,他便多次兴兵攻打国境边的少数民族;玄宗身边的人,安禄山必然重金收买,让他们在玄宗面前说自己的好话;他还令心腹常驻京城,摸清玄宗的心意加以迎合。

一次,安禄山入京觐见玄宗。玄宗见他大腹便便,便开他的玩笑,指着他的肚子问道:“你的肚子里都有些什么东西,怎么那么大?”安禄山一本正经地回答:“没有什么东西,只有对陛下的一颗赤诚之心。”玄宗听后非常高兴。

边防大将手握重兵,很容易引起他人的猜忌,安禄山便有意装成一副傻乎乎的样子。玄宗命他去拜见太子,安禄山见后却不下跪,左右的人都催促他行礼,安禄山问道:“我是胡人,不懂朝廷的规矩,不知太子是什么官?”玄宗说:“太子就是将来的皇上,朕去世后,就是他统治你们。”安禄山这才跪拜,说道:“我愚蠢,过去只知有陛下一人,不知还有太子。”玄宗听后,觉得他实在忠诚得可爱,便更加宠爱他了。

玄宗允许安禄山可以随时出入皇宫,于是安禄山乘机提出做杨贵妃的干儿子,玄宗同意了。这以后安禄山再见皇上和贵妃时,必然先拜贵妃。玄宗心中疑惑,便问他为何先拜贵妃。安禄山这样回答:“我们胡人的习惯是先母后父。”玄宗见安禄山把自己和贵妃看作父母,心中十分高兴,便加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

起初,安禄山对玄宗百般迎合,为的是加官晋爵。加封郡王后,安禄山位极人臣,便开始不满意为人臣子的身份了。加上他多年来往返边疆中原,十分清楚中原兵力衰弱的情况,逐渐产生了夺取天下的野心。

安禄山开始秘密扩充军队,他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手下将领被封为将军的有上千人,以此来收买人心。他任用汉族的读书人高尚、严庄等人帮他出谋划策,充任谋士。安禄山还从边境各少数民族中挑选了8000名勇士,收为义子,组成了一支精锐部队。

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反常举动也有所耳闻。李林甫死后,继任的宰相杨国忠便多次说安禄山要谋反。

唐玄宗知道杨国忠与安禄山一向不和,便不加理睬。玄宗担心安禄山知道这事后会心怀不满,为了表示自己的信任,玄宗反而多次重赏安抚安禄山。

杨国忠也不是个好人,他说安禄山的坏话是因为二人有矛盾。杨国忠见玄宗不相信自己,便开始寻找机会证明自己正确。他对玄宗说:“陛下可以试召安禄山入朝,他一定不敢来。”于是玄宗派人召见安禄山,安禄山听到命令后,立即来朝。

安禄山一见到玄宗,就哭了起来。他说:“我是一个胡人,多亏了陛下的提拔才有了今天的地位。杨国忠和我有矛盾,他迟早会害死我的。”玄宗听了心生怜爱,从此更加信任安禄山了。

面对杨国忠的步步紧逼,安禄山也加紧了谋反的步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二月,安禄山上书请求以少数民族将领来代替戍边的汉人将领,谋反之心已昭然若揭了。

此时,玄宗再想让他入朝,他推说有病,拒不入朝。对待玄宗派来的使者,安禄山也没有了先前的尊敬。玄宗这才相信安禄山有了反心,但他也拿不出一个应对的办法来。

十一月,安禄山假造玄宗诏书,声称要入京讨伐杨国忠,在范阳起兵。

安禄山反叛的消息传到都城长安,玄宗和大臣大惊失色。只有杨国忠洋洋得意:“我早就说过安禄山要谋反,这下大家相信我了吧。”

安禄山的军队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朝廷命令各地招募军队,匆忙应战。招募的军队大都没有经过军事训练,面对如狼似虎的叛军,一经交战,纷纷败退,黄河以北的州郡大都投降了叛军。不久,东都洛阳也被攻陷。

唐朝军队退守潼关,准备据险死守。潼关在长安的东边,是都城长安的门户,那里形势险要,道路狭窄。而这时,安禄山正准备在洛阳称帝,暂时不再进攻。唐朝军队才有了喘息的机会。

负责镇守潼关的大将是久负盛名的将领哥舒翰,他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将领。然而哥舒翰此时已得重病,不能亲自指挥,由手下将领代掌军令。但手下的将士互不服气,你争我斗,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当时,人们都认为安禄山起兵是因为杨国忠的骄横,无不对杨国忠切齿痛恨。手下劝哥舒翰,让他上表请求玄宗杀掉杨国忠。哥舒翰以为大敌当前,不应先起内讧,就没有答应。哥舒翰每日坚守,拒不出战,他想利用潼关险道挫伤敌军的士气,然后等待叛军生了内乱再一举出击。

哥舒翰不战不攻的行为引起了玄宗和杨国忠等人的猜忌,杨国忠更是以为哥舒翰此举的目的在于对付自己。他屡次向玄宗进谗言,说哥舒翰的坏话,怂恿玄宗命令哥舒翰进攻敌军。玄宗听信了杨国忠的鬼话,屡次三番派监军宦官去催促哥舒翰出兵。哥舒翰没有办法,只能带兵出关。不料,中了敌军的埋伏,大败,哥舒翰也被叛军活捉,潼关失陷。

潼关失守,直接威胁到唐都长安,朝中一片混乱。杨国忠提议玄宗到四川避难,玄宗同意了。

第二天一早,玄宗带领后宫妃嫔和杨国忠等心腹官员,在禁卫军的护卫下,偷偷出城西逃,撇下文武百官和满城的百姓。皇帝的出逃使得长安城中乱成一团,安禄山的叛军未遇抵抗便进入长安。叛军进入长安后,大肆掳掠,长安城火光一片。

玄宗等人逃至一个叫马嵬坡的地方,禁卫军发生了兵变。他们杀死了杨国忠,胁迫玄宗赐死了杨贵妃。在这里,玄宗与太子分手,并禅位给太子。太子北上灵武,在那里即位,史称唐肃宗。而玄宗则逃到了四川。

玄宗仓皇出逃的同时,北方的战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朝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四处攻袭,切断了叛军的归路;颜真卿等地方官员坚守城池,不让叛军扩大地盘。特别是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各地援军蜂拥而至,军势大振,人们又看到了唐朝复兴的希望。

肃宗手下有个谋士,名叫李泌,此人才学超群,肃宗对他言听计从。他向肃宗献计:以郭子仪、李光弼两支军队牵制长安和洛阳的叛军,然后交互攻击,使叛军在长达千里的战线上互相驰援,首尾不得相顾,然后再派一支军队攻袭叛军的老巢范阳,切断叛军归路,最后集结兵马在长安、洛阳一带聚歼叛军。

而此时,叛军的形势却极为不利:叛军虽然攻占了长安和洛阳,但战线过长,再也无力组织进攻,唐朝军队主力未失,并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组织下,战斗力日益提高。此外叛军内部人心不稳,不少人投降了唐军。不久,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在谋士严庄的怂恿下,杀死了安禄山并取代其地位。这样一来,叛军各路人马更是群龙无首,各自为战。

在这种情况下,肃宗改变了原定的战略方案,决定先收复两京。他命太子借来回纥兵,在回纥的帮助下,唐朝很快收复了两京。收复两京对稳定政局、人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肃宗没有按照李泌的计策切断敌军的后路,使叛军得以逃回北方老巢,这不仅给史思明再次叛乱提供了条件,同时给后来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

肃宗曾在朝廷上讨论过如何处理投降叛军官吏的问题,大臣们说法不一,有人主张严办,有人主张宽大处理,一连争论了几天。有一个大臣进言说:“如果将投降官吏一概处死,恐怕有失仁慈。再说河北地区还未平定,还有很多投降叛军的官吏,如果能够执行宽大的政策,就为那些叛官打开了一条自新之路。如果将他们全部杀死,就会坚定叛臣的反抗心。”肃宗最后同意了他的意见,决定执行宽大处理的政策。

这样一来,很多投降了安禄山的官吏又重新归顺了朝廷,大大加快了平定叛乱的步伐。除非罪大恶极,一般投降的官吏都免于死罪。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发动叛乱。这次叛乱又持续几年,在李光弼的率领下,终于在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灭掉了史思明父子,安史之乱最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