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
10225200000035

第35章 侯应谏撤守边士卒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前来朝见,请求准许他做汉朝的女婿,意在拉近同汉朝的关系。元帝把后宫良家女子王嫱(字昭君)赐给单于。

单于很高兴,上书汉元帝:“愿意世世代代守卫从上谷西至敦煌的边塞,请求撤回守边的军吏士卒,使天子的人民得到休息。”

元帝把上书交给有关官员讨论,参加讨论的官员都认为可以接受。郎中侯应熟习边防事务,认为不能答应。

元帝问他原因,侯应说:“周朝和秦朝以来,匈奴暴戾强悍,不断侵略边境。汉王朝建立之初,尤其受到它的伤害。据我了解,北方边塞,东到辽东,外有阴山,东西长达1000余里,草木茂盛,禽兽众多。本来冒顿单于依赖这里地势险要,制造弓箭,出来抢劫,正是匈奴畜养禽兽的圈地。直到孝武皇帝出军北征,把这一地区夺到手,而将匈奴赶到大漠以北。在这一地区,建立城堡,修筑道路,兴建外城,派遣军队前往屯戍守卫。然后,边境才比从前稍稍安宁。漠北土地平坦,草木稀少,沙漠相连。匈奴前来侵扰,缺少隐蔽之地。边塞之南,道路深远,山谷起伏,往来十分困难。边塞老一辈的人说:‘匈奴丧失阴山后,每次经过那里都伤心痛哭。’如果撤走边防军队,对夷狄大为有利,这是不能答应的理由之一。”

“现在,圣上的恩德宽阔广大,如天一样覆盖着匈奴。匈奴人得到拯救,才能活下去,感激救命之恩,叩头称臣。不过,夷狄的性情,穷困时谦卑顺从,强大时骄傲横逆,天性如此。前些时,已撤除了外城,减少了亭、燧等军事建筑,现在的边防军队,仅够担任瞭望、互通烽火而已。古人居安思危,边防不可再撤除,这是理由之二。”

“中国有礼义的教育,有刑罚的惩处,愚昧的小民还要犯禁,何况匈奴单于,他能绝对保证他的部众不违犯规定吗?这是理由之三。”

“在边塞设置亭障,屯田戍守,不仅仅是为了防备匈奴,也是因为各属国的降民,他们本是匈奴人,恐怕他们念旧而逃亡。这是理由之四。”

“近年来,接近边塞的西羌部落与汉人来往。汉朝的官吏小民贪图财利,掠夺盗取他们的牲畜,甚至强占他们的妻子,因为这些怨恨,激起他们叛变。现在如果撤除边防军队,可能发生这种因欺侮而起的纷争。这是理由之五。”

“过去,从军的战士很多人没有回来,留在匈奴,他们的子孙生活贫困,有可能大批前往匈奴投靠亲友。这是理由之六。”

“边境一带,奴仆婢子忧愁悲苦,想逃亡的人多,都说:‘听说匈奴那里快乐,无可奈何的是边塞的监视太紧!’然而仍时常有逃出边塞的人。这是理由之七。”

“窃贼强盗凶暴狡诈,结成团伙触犯法令,如被追捕急了,就会北逃匈奴,则不可以制裁。这是理由之八。”

“自从在边境设立要塞以来,已有100余年。这些边塞,并不完全用土筑墙,有的利用悬崖绝壁,有的利用大石巨木,有的利用深沟险谷,有的利用水峡渡口,稍微整平,由士卒和囚卒及囚徒修建,长年累月,用去劳力、经费难以计算。我恐怕那些主张撤除边塞的人,没有很好地考虑到事情的来龙去脉,仅为了节省徭役戍守的权宜之计,就忽视事情的长远利害关系,想用快刀斩乱麻的简单手段。十年之后,百年之内,如若突然发生变化,要塞破坏,亭、隧毁绝,道路湮没,就得重新调遣屯卒修建。但是,百余年累积下来的工程不可能马上修复,这是理由之九。”

“若撤回驻守要塞的边卒,省去守望戒备,边境一片太平,匈奴单于就认为他替汉朝保卫了边境,对汉朝有大恩大德,因此就会不断请求赏赐,若稍有不满,使他失望,后果就难以预测。这是给夷狄制造机会,毁灭中国自己的坚固守卫。这是理由之十。”

“因此说撤除防守边塞的士卒,不是保持永久太平、控制外夷的长远策略啊!”

听完侯应的论述,天子下诏说:“停止讨论撤除边塞的事情。”并派车骑将军许嘉向单于传达口谕说:“单于上书,请求汉朝撤销北塞吏士守卒,愿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替汉朝保卫边境。单于向礼慕义,为中国百姓打算的一番好心善意,的确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好策略。朕非常感谢!但是中国四面八方边境,都设有关卡、津梁、亭障、城塞,并不仅为了防备塞外的侵扰,也是用来防止中国境内的奸邪之徒,以防万一他们言行越轨放纵,逃出边境,出塞为害。因此,要使他们了解法度,专一民心,使他们不敢作恶。单于的美意,朕决不怀疑。恐怕单于误会为什么不撤去边防,因此派许嘉向单于说明。”

呼韩邪单于道歉说:“我愚昧,不知大汉天子的周详大计,感谢派使臣来告诉我,待我这么优厚!”此事就此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