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2岁的保育
10220800000009

第9章 婴儿的发育

在婴儿教育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援助和引导孩子的“发育”。然而,说起发育,我们还是有太多未知的东西。因为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物,其复杂程度是无法用我们人类的力量来揭示的。如果对这些复杂现象进行梳理,则会有新的发现。

曾经有人认为,发育受遗传因素影响。不管后天怎样教育,先天的部分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这种看法占大多数。但是,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与遗传因素对孩子有着同样大的影响。

发育不一定直到成人都是呈直线形向前发展的。有时候你会感觉到是在原地踏步,有时候你甚至会感觉到是在倒退。同时,也不是所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衰退。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发育在人的一生中是变化的。也就是说,人们不再认为随着孩子的发育,他们就会做越来越多的事情。

从这个观点来看,各个年龄段的发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从婴儿时期开始,就需要注意每个时期出现的发育特征,以便对孩子的发育提供帮助。

发育有以下几个特征,需要引起注意。

◆发育的顺序性

首先,发育是有顺序的。发育在人的一生中是有变化的,发育的速度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一样。但是,发育一定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婴儿出生后不可能未经过爬行阶段就会走路。这就是发育的顺序性。如果发育的顺序不同,孩子的发育就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但是,发育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此不必过分担忧。

◆发育的方向性

发育的特点中还有一个就是发育的方向性。从人生这个较长的过程来看,方向性是指“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在切实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每个时期有着每个时期的发育”。不失去方向,这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不仅仅是人类,所有的生物都有着给子孙留下遗传基因的方向性。这是生存下去所必要的能力。比如培育五感不仅仅是身体的问题,还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方向性,即遗传了为“很好地生存”下去的一种改善和改良的能力。人类制作工具、使用工具、改良工具、创造发明,不断地循环往复。婴儿对各种东西发生兴趣,目不转睛地盯着看,想要触摸,都是朝着只有人类才具有的创造工具这种发育的第一阶段发育。

◆发育的连续性

人类在朝着某个方向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发育并不仅仅是那个时期才需要的,其实那也是为日后做准备的发育。并不是突然某一天孩子就会抓东西了,而是在那之前你就察觉到了孩子抓东西的征兆,这就是发育的连续性。某些时候,你会感觉到似乎发育停滞了,然而人类的发育是持续变化的。因此,充分保证孩子在每个时期的行动非常重要。因为“活好现在”就会成为“创造理想未来的能力”。

在大人看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毫无益处的事情,对于婴儿来说,肯定是一种面向未来而必要的学习。

◆对发育的影响

我思考孩子发育问题的契机是因为读了一份调查报告。那是日本文部科学省作为幼儿保育一体化的资料提出的《关于幼儿园接收2岁孩子的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中提出,“在集体保育的2岁孩子中,尚未出现在玩中互动的情况”。孩子之间是否出现互动,不能因为在2岁的孩子中未看到,在3岁的孩子中看到了,就根据孩子的月龄,认为没有必要进行集体保育,我对这种说法有疑义。

前面讲到发育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在我们思考“与人交往的能力”如何发育的问题时,我认为,遗传的能力是在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人类遗传了构成高度社会的遗传基因。因此,婴儿肯定会朝着构成社会一员的方向发育成长。为了生存下去,他们需要通过参与社会,经历各种体验。他们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睡在自己身边的孩子,用眼睛追着踉跄学步的孩子,想要触摸身边孩子的身体。说明从婴儿时期开始,就需要身边有小伙伴这样的环境。但是,现代家庭孩子少了,一般只有婴儿和妈妈两个人。这样,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时期就会滞后。

婴儿在与周围孩子的接触中,会去模仿其他孩子,与其他孩子争夺东西,触摸其他孩子的身体。这些行为逐渐会发展为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这种参与能力将连续发育下去。在家中只有母亲和婴儿这样一种极不利的环境中,不会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但是,如果增加与居住地区人们接触的机会,增加观察在公园玩的其他孩子的机会,这些体验的积累超过了一定水平后,这种交流能力就会出现。我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在促进孩子的发育,而并不是遗传因素或者环境因素其中一个占有优势,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这种平衡关系因这种能力出现的时期而异,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断定几岁会出现这种行为,将发育过程简单地以年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

◆符合发育的保育课程

我们究竟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大多数人会认为只要能够适当地满足孩子的欲求就可以了。可是,婴儿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欲求。因此,了解发育的特征是非常必要的。发育好像是在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续进行,然而,发育的时间或者发育的速度会因人而异,我们还不能忘记每项发育都有它的准备过程。这个准备过程的环境会影响到下一项发育。

新西兰国家幼儿教育课程大纲

新西兰幼儿教育体制的名称,在毛利语中原意为编织物。“编织物是经纬交织而成的,象征着认可不同、保持美妙的协调”,以利于与原住民毛利民族的融合。因此,保育课程的基本原理中加入了毛利原理“给予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力量。”

现在,人们已经不再提发育阶段这样的说法了。这是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发育不是呈阶梯状直线进行的。新西兰婴幼儿教育课程中有一个新西兰国家幼儿教育课程大纲。这个教育课程大纲强调应该反映孩子的综合发育,其具体内容中首先列举了“被赋权(empowerment)”,即应该赋予孩子自己学习、自己成长的能力和权限。其次列举了“发育的整体性”,就是在婴幼儿保育过程中理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是不可分离的,并在保育过程中付诸实践。孩子热衷于一件事情,就会从那件事情开始去开拓他的世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发育既不是阶梯状,也不是螺旋状,而是放射状地扩展的。新西兰国家幼儿教育课程大纲中提出“家庭和地区社会”是影响孩子发育的因素。认为家庭以及所居住地区等广义的社会是婴幼儿保育中不可缺少的环境。在街头看到的消防车也会成为保育课程的教材,这是因为这个教材会影响婴幼儿的发育。为了将其变为可以对孩子施加影响的环境,与环境的“关联性”非常重要。孩子是通过与人、与环境、与物这种应答性的、对等的关系中进行学习的。

不同的人对发育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经过脑科学研究,有些得到了证明,有些遭到了否定,有些尚存疑问。我们应该思考最新的观点以及地区性的特点,像新西兰国家幼儿教育课程大纲一样,根据发育状况来制定婴幼儿保育课程。

◆少子化社会中的婴儿保育

马克·亚科波尼

镜像神经元是由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神经生理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研究小组在1996年偶然发现的。他们发现菲律宾猕猴在自己捡起食物与看到实验人员捡起食物时,大脑相同部位同时活跃,因此而命名为镜像神经元。但因为用猴子不能验证感情,于是在2003年,UCLA的马克·亚科波尼验证了试验对象做出恐怖、悲伤、愤怒、幸福、惊诧、厌恶的表情时,与看到做出这些表情的人,镜像神经元与处理情感的大脑相同部位也同时活跃。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是一种在社会中生存的生物,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集体这个“他人”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少子化社会中,对于人类的成长发育所必需的“他人”越来越少。在这种状况下,我们需要通过新的科学研究来重新审视婴幼儿保育。在保育现场,我们感觉到在多子社会时期所建立起来的发育论以及生活论、保育及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对应目前的状况。

意大利出生的神经学学者马克·亚科波尼在他的著作《发现镜像神经元——“模仿细胞”所披露的脑科学奇迹》中,对有关镜像神经元的最新研究成果做了简洁的说明。这本书的封面宣传语称“是与生物学中发现DNA同等重要的发现”,“从菲律宾猕猴中偶然发现的镜像神经元是一种可以模仿其他个体行动的、引爆脑神经细胞。最新的研究表明,该细胞在人体中也具有控制从共感能力到形成自我意识的这些重要部分。”

在少子化社会中,为了发挥模仿细胞的能力,在与其他生物接触的过程中,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作为社会一员健全地发育,需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实施集体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