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师之责:人性教育
10220000000005

第5章 这样的公开课,教给孩子的是什么

在报上读到一则《一堂表演课》的百姓记事,很短,但很有意思,抄之于下:

“在一所中学听课,老师上的课文是莎士比亚的《在法庭上》。

那天,老师安排的内容很多:有作者介绍,有课文内容的分析,还有五六名同学分别扮演剧中不同角色进行表演。整整一堂课,师生配合默契。来自各校的老师坐在其中也感觉收获不小:既领略了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又享受了课堂情境中的无限乐趣。

这样的课自然难忘,不过,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老师留给大家的一个细节。

看罢五六名同学的表演,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明白这一点:这几位同学在开课之前已练了很多遍。为了迎接一堂公开课,做些准备,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让人费解的是,表演之前,老师要点名该让哪些学生上台表演时,先是一番左顾右盼,后作沉思之状,最后才从举手的人群中‘请出’这五六名学生。明明是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用得着这样吗?

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我也是老师,读到该文很有同感。我也听过许许多多的公开课,这些公开课,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假。用上面的话讲,就是“表演”。把课上成表演,对许多上公开课的老师来讲,是其追求的一大目标。因为这样的表演——先是一番左顾右盼,后作沉思之状,最后才从举手的人群中“请出”这五六名学生——热闹、好看,而且还逼真。然而,有没有人想过,这样像戏一样表演的公开课,教给我们孩子的是些什么呢?

公开课,其本意是上给老师看的,是供老师们相互取经用的。一个老师好的教学方法,要推广,便上公开课,让来听课的老师学习。公开课,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评介该老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比如教师评职称、评先进,都有上公开课的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从一开始,就将公开课定位在老师,而没有考虑到课堂的真正主体——学生——的感受。公开课上得好与差,评价的对象都是老师,与学生无关。上得好,那是老师教学水平高;上得不好,那是老师教学水平还不行。正因为如此,上公开课的老师一般都感到压力很大,大多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心理。于是,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老师们和学生们都要花费许多时间去准备,老师试教了一遍又一遍,就如戏剧的彩排。

这样的公开课,与其说对教学有利,还不如说是在毁灭教学。表演似的公开课,教给学生的没有别的,只有四个字:弄虚作假!今日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诚信缺失的现象,如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做假账,作假口供、假证据等等。这大人世界的诚信缺失,与我们一直进行的公开课难道没有任何关系吗?我想:教人求真的教师,自己却在做假表演,能教出诚实守信的孩子来吗?

看看我们校园中教师的所言所行吧,有许多像上公开课一样的表演课一幕幕地轮番上演着:开学工作大检查了,整个校园来次大扫除,并要求无卫生死角,角角落落都要清除干净;什么检查组要来了,事先通知老师们,于是又一番突击大扫除;什么上级领导要来了,必须做好迎接准备……这形形色色的各种检查,其作假作秀成分太浓,本意再好,也不会有什么成效,反而助长了说谎造假的风气。如果真要检查,那就来点硬货,在不通知的情况下突击检查,倒能获得真实的情况。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习惯了这种“表演”式的做假公开课,到大时,不叫他说谎造假也难。

公开课的弄虚作假,其危害有如此之大,谁能预料得到?为了孩子的诚信,请取消中小学的一切公开课吧!如非听课不可,那就请代之以随堂听课吧,这样,课虽然会上得不怎么漂亮、圆满些,但毕竟是真实可信的。在这世上,又有什么比真实更可贵,更值得肯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