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是人体的主要运动器官。它们既固定支撑着身体,也给身体带来各种复杂多变的动作。因此,四肢功能的健全和外型的健美,是构成人体健康和健美的重要内容。
一是四肢的长度与健美有关:人的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腿的长度,腿长指从髋关节外侧大转子点向下至脚底的长度。如果腿长等于身高的一半,或大于3-8厘米,表明长度在正常范围内,可作为体型匀称的一项重要标准。如果腿的长度小于身高的一半,则力腿短。如果腿的长度大于身高的二半达9厘米以上,表明体型修长而美。当然腿也不能过长,那种双脚如同仙鹤、双臂下垂过膝的人,也不能称为美。
二是围径与健美:肌肉部位的围径与关节部位的围径相比,肌肉部位要小些,相差越大,就显得越有力量。肘、膝、腕、踝围径过粗会显得笨拙臃肿。有的专家认为,测定腕围是最简易准确的评价妇女体型的方法;正常体型妇女的腕围介于16-18.5厘米之间,体力过盛型大于18.5厘米,瘦弱型妇女腕围小于16厘米。在《实用美容大全》一书中曾对四肢健美的标志进行过描述:四肢要长而直,关节不显得粗大凸出;对于女子来说,腿修长而线条柔和,小腿腓部稍突出;腿部的健美靠健壮的肌肉衬托,肌肉不发达的腿,纤细而缺乏力度;如果脂肪多则会粗似“象腿”,惟有肌肉健壮的腿,线条才会略有起伏,显得结实而健美。
此外,头、躯、四肢之间的比例适当,且上下身比例符合“黄金分割定律”,即肩宽减腰宽;肩宽减臀宽;臀宽减腰宽;胸宽减腰宽,符合“黄金分割”。
还有,肌肉要有弹性,可显出人体形态的强健感。
(一)双手健美的意义
脸是我们判断一个人外表的重要依据,不过,双手也是人外观上的一个重要部位,手部有无经常保养,常常在第一眼接触的时候,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手部的美观与否会影响到整体的美感。由于双手暴露的部分,每日都得承受紫外线的照射,以致造成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老化,并使肤色加深,产生皱纹的痕迹(在握手时,很容易在关节部位发现)。通常,皱纹的产生是由于过度曝晒而使得少部分肌肉失去水分,无法保湿的结果。
影响手部外观的因素很多,除了日晒之外,水质、肥皂及清洁用品的选择,也都非常重要;如经常用清洁用品,会使手部肌肤失去油脂及保湿能力,而肌肤保湿因子(NMF)也会自然地流失掉。经常暴露于外界的双手,比较容易受到细菌及污垢的感染,皮肤组织也最易受伤。此时,若再使用碱性肥皂,很可能会使表皮底层的角质蛋白膨胀并除去更多的保护油脂,使手部显得更干燥。我们的手部组织本来就没有很多皮脂腺及脂肪细胞等构造,因此,皮肤中的油脂和水分很容易流失掉。若选择品质良好的保养霜可以防止这类情况的发生。
总之,人们应当保养呵护自己的双手,它将会是您在社交中的无声语言,给您意想不到的帮助。
1.指纹的秘密
人手掌面的皮肤呈现许多大小深浅不同的花纹,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传统的叫法为“指纹”(包括手指、手掌的花纹),它为世人所皆有。目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指纹为何有这种吸引力呢?这要从它的形态结构、生理用途和应用价值等说起。
(1)形态结构:指纹通常以3种不同的结构布满整个手掌面:
①屈肌褶纹。是手指手掌关节长期的屈俥活动所形成的沟纹。②皱纹。是指掌皮肤长期活动引起皱褶而形成的细小沟纹。③乳突纹。即显示在表面上的细小凹凸纹路,其形态为线条状,呈现有规则的定向排列。
按整个花纹的总体结构,指纹又可分成4个基本类型,即:弓形纹:分弧形和帐形纹2种。
箕形纹:又称蹄形纹,分正、反2种箕形纹。斗形纹:又叫涡形纹,有螺形和环形纹2种。混合形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弓形纹、箕形纹、斗形纹组成。
指纹的特点,可概括为:
其一,人各不同:事物都是千差万别的。指纹更具有这种特殊性,故每个人的指纹都只有自身的统一,甚至孪生子女也不例外。从近百年来各国的指纹档案来看,查对和侦破案件中的指纹鉴定表明,迄今尚未发现完全重复的实例,由此充分证明指纹人各不同的客观性。
其二,终生基本不变:研究表明,指纹在胚胎发育至4个月就已形成。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纹线增粗,花纹的面积增大,但花纹的形态结构、分布范围和总体布局,是终生基本不变伪,体现指纹受人类遗传基因的制约,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其三,触物留痕:手一旦接触了物体就会留下痕迹。这是因为手掌面经常附有汗液、油垢、灰尘等物之故;但触物留痕能否在所有的场合都被证实,这将与显现这种痕迹的方法、检测手段紧密相关。
其四,认定人身:由于手印是直接反映人手接触部位的外表形态结构的标志,通过现场手印,即可证明此人到过现场,触摸过现场的某些客体,从而可直接认定人身。那么,指纹究竟又有哪些生理用途呢?
(2)生理用途:据生物学家研究,指纹至少具有以下生理用途:①指纹构成手掌的粗糙皮面,从而便于人手抓拿物件。②构成手掌皮肤组织,可加强刺激神经末梢,使触角更为敏锐。③指纹可发挥汗腺作用。专家们还指出,指纹作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遗传现象,掌握着揭示生命渊源和某些疾病的谜底;指纹的畸形,是反映人体健康不佳的象征。也许,这就是遗传学家和医学家对指纹深感兴趣的原因。
但令人费解的是近期在我国台湾竟也发现无指纹家族。
(3)无指纹家族:据报载,台北县板桥市的黄灯灶、黄振添及黄忠保祖孙3代,10指平滑无纹,仅在右手大拇指掌心面的指尖中间有3条平衡而长约1厘米的指纹,他们是台湾迄今首次发现的“无指纹家族”。奇怪的是,据黄灯灶说,他双手拿物并无不便,而且出汗也正常,一家人的健康情况也均属良好。那么,对于无指纹的生理现象作何解释?为何发生?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看来这些问题还只能有待人类学家、生理学家和医学家去研究回答了。诚然,人类研究指纹的目的,还在于它的应用价值。
(4)应用价值:追溯历史,指纹的应用以我国为最早。这已多次被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和发掘的古代文物所证实,亦为各国学者所公认。资料表明,我国6000多年前的陶瓷上就已发现指纹的印迹,利用指纹(手印)的史实,周代即有,至唐代更盛,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当时多用于民间契约的签署画押(花押),旨在保持契约双方的信用,若是国家机关的文件签署画押,则表示真实和负责的作用。同时,我国将指纹用于侦查,断案,揭露犯罪分子也有约2000余年的历史,这些传统的作法,有的一直沿用至今。可见指纹的应用在我国经历了悠久的岁月,居世界之首。直至1892年英国人弗朗次高尔才进一步对指纹作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著书立说,首创指纹学,因而使“指纹学”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应用范围日趋扩大,真可谓“指纹发源于中国,而流行于东西各方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又一骄傲!
如今,指纹在世界各国的应用,除公安司法机关广泛应用于破案外,其他各学科和部门也纷纷展开研究和应用。如利用指纹图像验证各种证件的真伪,从而控制着机要单位和军事设施的大门以及国境的出入;银行以指纹图像作为取款的凭证,可避免冒领事件的发生;保险公司存储指纹,可作为备查辨认的依据;在人类与医学方面则被作为研究人类遗传和诊断遗传性疾病、先天性代谢异常、先天畸形以及某些后天性疾病的重要诊断线索。如有些人的掌心有一条由两根粗大的横向皱纹汇合起来的4指横向纹路,即所谓的“通贯手”。研究表明,具有这种纹沟的人,其家族必有人患有能引起智力衰退、发育迟缓等后遗症的遗传疾病。这种人,有时还会在小指上表现只有1条褶皱(普通为2条);同时,患有精神分裂症、癲痫、糖尿病、牛皮癣、麻风、先天性青光眼这类具有遗传疾病的人的手掌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手纹。美国二家癌症研究中心还发现,女性左手指纹开13向右的纹形较多者,患乳癌的机会有可能较高。指纹学的另一项成果是证实每个人的指纹都找出与亲生父亲相应的指纹之处。
2.指甲能辨病正常的指甲:红润含蓄,坚韧而呈弧形,并且平滑而有光泽,其根部呈半月状灰白色,压其尖端,放开后血色开始恢复,标志着气血充足、运行流畅,人体健康无病。
匙状甲:又称反甲。指甲形态平坦,甚至凹成匙状,质地脆弱,无光泽。多为肝血不足,或见于低色素性贫血,浅色小细胞贫血。鹦嘴甲:与杵状指并见,特征为指尖呈球形膨大,指甲变宽,指端粗大,指甲弯曲如鹦鹉嘴,整个指尖外形如鼓槌。见于先天性心脏病伴有紫绀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慢性溃疡结肠炎等。
软甲:即指甲变软变薄变白,见于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慢性胃肠道疾患和黏液性水肿的病人。
淤点甲:又称甲床血管栓塞性淤点。此为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特殊体征,其特点为甲床有淤点,呈条状或片状,色暗红,有压痛。斑块甲:甲床出现白斑,多提示贫血;出现青斑是中毒表现;若见铁锈色斑块则预示免疫功能低下;指纹甲周围出现红斑,见于红斑狼疮和皮肌炎的病人。
阴阳甲:指甲一半是淡红色,一半是淡白色,称为阴阳甲,常提示肾脏功能不好。
青紫甲:多因缺氧,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见于寒证、严重冻伤、紫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等疾病。
赤甲: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一氧化碳中毒等病人。
黄甲:中医学认为多由湿热熏蒸所致。见于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等。
白甲:急症见于失血、休克,慢症见于贫血、钩虫病、消化道溃疡出血、肺结核晚期、肺源性心脏病等病人。
黑甲:见于砷、氟和其他药物中毒,指甲远端发黑,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体征,又可见于维生素B2缺乏症。
灰指甲:即甲癣,初期甲旁发痒,继则指甲高低不平,最后指甲变形,失去光泽,而呈灰白色。
蓝甲:见于亚硝酸盐类中毒、肠源性紫绀以及呼吸道、食管阻塞的病人。半月弧:指甲根部的半弧明显者,常提示消化和吸收功能较好,反之相对较差。
3.甩手疗法本疗法是一种在民间流传极广的非药物疗法,尤对治疗高低血压有良效。方法如下。
预备式:全身放松,垂直站立,双手自然下垂,脚站肩宽,双腿轻轻闭合,凝神调息,排除杂念。
意念:高血压病人意想涌泉(上三下七),低血压者意想通会(上七下三)。
甩手:双手前伸至脐高后,稍用力向后甩出,一伸一甩为一次呼吸,伸为吸气,甩为呼气;双手第一次需自行用力向前伸出,从第二次开始即注意用后甩的惯性自动回至体前与脐等高处,以后越甩这种惯性越强。初练者开始可甩100次,以后逐日增多,至多不超过1000次,每次甩后要拢气收功,静力调息片刻再睁开双眼,用双手揉擦一下脸。
呼吸要领:高血压病人甩时要掌握吸三呼七的要领。即吸气要短,呼气要长;低血压者甩时要掌握吸七呼三的要领,即吸气要长,呼气要短。
注意事项:甩后如感到头清目明,心神安适为有效,可继续甩;甩后如感到头晕心慌为无效,要查明原因,如找不出原因,应停止,不宜再甩。
4.指针疗法
用手指来代替金属针,在一定的穴位上刺激,也能治疗一些疾病,称为指针疗法。这种疗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实,民间一直乐于使用。
(1)指针能治哪些病?指针疗法,最常用于治疗各种痛证,如头痛、牙痛、咽痛、腹痛、经痛、腰背痛等。指针也常用作急救,如中暑,或因体虚、晕钍等原因引起的突然昏倒。对于伤风感冒、消化不良、肢体麻痹等病症,也可用指针作为辅助治疗。
(2)指针为何能治病?不用针、不用药,只是用手指掐按身体的一定部分,为什么就能治病呢?这是因为用手指在经络和穴位上掐按刺激,也可以疏通经脉,流畅气血,调和脏腑,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用手指代替金属针,同样能使病人产生酸、麻、重、胀等针感,其治病道理,与针刺疗法是类似的。
指针前,先让病人坐好或趴好,保持舒适自然的体位。然后选准有关穴位。
指针的手法主要有掐、压两种。掐,就是将大拇指甲深深地掐在穴位上,并用力摇动手指以加强刺激。压,就是用拇指腹、示指腹压在穴位上,也可将示指屈曲成尖状压在穴位上,并不断点压以加强刺激。无论使用掐法或压法,都应使病人产生一定的酸、麻、重、胀等感觉。
这两种手法可同时使用,也可根据病情分别使用。一般说来,对于身体壮实的病人,对于急性疾病,或用于急救,大多用掐法。对于身体虚弱病人,对于慢性疾病,大多采用压法。
此外,尚有揉法,就是在穴位上轻轻揉按,大多与以上两法配合使用。
在施行上述手法时,如果用力较小,刺激较轻,叫做“补法”;用力较大,刺激较重,叫做“泻法”。可以根据不同病情,灵活选用。(3)指针注意事项:进行指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术者在治疗前应将指甲修整圆滑,不要过长、过短。过长,容易刺伤皮肤;过短,又会影响掐压效果。在冬天进行指针,可选用热水浸泡双手,保持手指温暖,否则也会影响疗效。
其二,对于身体过于虚弱的病人,或对刺激特别敏感的人,手法却不宜过重,掐压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在掐压时或掐压后,病人反而感到头晕、恶心、心慌,甚至出大汗、面色苍白,这可能是因为手法过重引起的,应赶快让病人平卧,嘱其不要紧张,并给予热开水。必要时再掐压人中等穴。
1.知“足”常乐
足是人们行走与承重的器官,是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外一些学者认为运动足趾有助于大脑的健康,把足掌看作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足趾活动少了,是腰痛等一系列“文明病”的病因之一。因此,要使身心健康,就应多动足趾、多行走,让足经常处于灵活的状态。此外,一些科学家还认为足与上呼吸道黏膜间也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旦足部着了凉,便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能力削弱,易患感冒等疾病。其实,足与全身健康的密切关系早在1400多年前就被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注意,并提出“足下暖”的科学见解,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引起胃痛、腰腿痛、男子阳痿、女子行经腰痛、月经不调等疾病。足部及下肢的某些疾病与足部缺乏运动直接有关。那些腿部肌肉发达,腰膝健壮有力,脚弓富有弹性的人们,常常是使足部处于经常运动状态中的人。经常运动能促使足底肌肉、筋膜、韧带、穴位、神经末梢更多地接触砂土、草地与凹凸不平的卵石路面,从而发挥保健、防病以及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与功效。
从老年医学、运动学来说,中国有句养生俗语:“人老足先衰”、“腿勤人长寿”。确实,腿部灵活与否,往往是一个人是否衰老的信号,而腿与足总是相依相伴着,腿带动着足,足牵引着腿,衰老为什么先从足腿开始呢?这是由于人体衰老时,骨髓腔内红骨髓逐渐为脂肪所代替,不断失去造血功能,使骨头得不到良好的营养,骨质因此缺钙而变得疏松、脆弱,影响神经调节的灵活度,肌肉也因而变得干枯,失去光泽与弹性。一些著名的心脏病学家在为老年人诊病时,注意检查病人的足腿,并认为足腿肌肉坚实的人,必有一颗强壮的心脏。反之,足腿不勤,活动减少,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必然减弱,血液循环减慢,器官也必然逐渐萎缩、退化。一人到45岁以后,腿部肌肉逐渐松弛。因此,中年时起注意足腿的锻炼则很重要。所以我国有关养生之道中提出“安步当车”、“饭后百步走”其用意都是为了锻炼足腿的。所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视伤血”,也是从反面提倡多运动足腿的道理。
2.行走运动的保健作用
行走运动,包括散步式的慢速行走和正常速度的行走。其最大的受益者是终日坐着工作和学习的人,如学生、机关工作人员、医师等。行走运动的功效主要有以下7点。
(1)防止肌肉关节发痛:人体的肌肉和关节不经常运动,就会变得僵硬萎缩而引起疼痛。行走运动是对这些失调状态的最好治疗方法。这种运动可使身体变得柔韧灵活,而不是使身体经受太多的压力以致受伤。跑步虽也是一种锻炼方式,但在跑动时,你的脚要承受你自身体重2-4倍的压力来与地面冲撞,这样容易伤害关节和肌肉,引起肌肉韧带或肌腱拉伤;尤其是对下肢的威胁比较大,而行走运动施加的压力只是体重的1.5倍左右,对关节和肌肉都是比较安全的。
由于行走运动使因久坐而不协调和不正常的肌肉和关节活动变得协调和正常,增强了肌肉和关节的强度,从而达到对肌肉和关节的止痛作用。
(2)使气色体态变好,显得年轻匀称:一般来说,在愉快心情下进行行走运动,并伴随着同步的摆臂活动,有利于把身体变得比较匀称,这种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主要肌肉群。包括肩一部、胳膊、背部、腹部、腿部和臀部,它可以促进内分泌系统的循环,从而使肌肉变得较为结实柔韧。一个坚持行走运动的中年人可能恢复不了青年的青春形象,但却可以使自己比那些不锻炼的同龄人显得年轻、匀称、健康和富有魅力。
(3)减少精神压力:很多人在心情不快时都愿意出去走一走。事实上,行走运动是一种天然的镇静剂,使您的情绪变得平静。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使神经紧张并具有精神压力的事情。精神压力过大,会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肌肉紧张。而减少精神压力的良方之一就是散步。因此有的专家提议,不管您是否紧张,每日都应轻松地去散步15分钟。
(4)使人思路敏捷:许多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承认,走路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楚和更有创造力的思考问题。有规律的行走可以对大脑施加一定的刺激,使思路变得敏捷。
美国盐湖市老年人管理和康复中心有研究人员发现,和长期坐着或不坚持行走运动的人相比,每周进行3次1个小时的行走,坚持4个月以上的人,他们的反应能力、视觉和记忆力都得到改善和提高。增加氧和血液循环量,改善大脑的生物化学系统,是改善人体上述功能的主要原因。
(5)增强心脏功能:增强心脏功能的最好方法是行走运动,轻松的行走运动会使心脏的跳动有力量,从而运输较多的氧给肌肉;
有很多这样的病例,一些人在患心脏病康复后,在医师的建议下进行行走运动,增强了心脏功能,心脏的跳动变得比以前缓慢,均匀和有力,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大大减少或避免心脏病的复发。
(6)壮骨:人体的壮骨(主要是密度)主要取决于身体生长时期(青少年时期)饮食的营养及吸收程度和对身体进行锻炼的程度;对于骨质疏松症病人,行走运动的意义就更大了。它是一种负重锻炼,可以减缓骨质损失,甚至可能促进其增长,在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患有骨质疏松症的女人,服用适量的钙剂,每周3次,每次行走1小时,坚持22个月后,脊柱的骨质密度都增加了6%。
(7)有利于减肥:人在25岁以后,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变慢,脂肪不易消散。但大多数减肥的人只知以少吃食物来达到少摄入脂肪的目的,却不知道行走运动能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多消耗脂肪而有效地减肥。因此,减肥的最佳途径,应该是既适当控制饮食,又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而行走运动正是进行身体锻炼的一种最简便易坚持又效果好的主要方式。只要您能参加每日1-2次,每次半小时队上的行走运动,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会使你精神焕发,心情舒畅,身体健康,体形匀称,大脑聪明,疾病减少,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3.足反射疗法
每个人都有一双足,它属于运动系统,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按摩双足可以防病治病,并非每人皆知。
足有成千上万的神经末梢与大脑及其他器官、腺体紧密相联,将人的整体缩小、投影、反射到人体的足部,再将人体的器官、组织与足的解剖部位相配,其所相配的部位称“反射区”。例如,心脏反射区,即是心脏投影于足的部位;扁桃体反射区,是指扁桃体投影于足的部位(可参阅伍锐敏等编译的《足反射疗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在足的一定反射区上施以按、揉等按摩手法而能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被称为足“反射疗法”。如,病人某一部位不适,在其相应的反射区,用手指试作按压,会出现反射区有压痛或其他反应,就说明与其相应的脏器和组织有某种程度的异常。
双足的反射区,可以反射身体的健康状况,反射区既是疾病的反应部位,也是治疗的刺激部位。按摩足部反射区,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和推动气血运行的作用,从而增强身体健康。
足反射疗法能治疗许多病,例如头痛、肩痛、牙痛、坐骨神经痛、鼻塞、眩晕、失眠、便秘、腹泻、高血压、低血压、过敏性鼻炎、肥胖、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遗尿症、醉酒、健忘及各系统疾病。足反射疗法,疗效稳定,简便易学,不需仪器设备,只需利用双手和双足,即可进行施治。尤其适合在基层单位和家庭中应用。
4.观察步态,可辨疾病
步态是人们走路时表现出来的姿势,人们往往从审美的角度去评价它,但临床医师却可通过“望诊”判断出某些行走者的疾病。下列10种步态是疾病的表征。
(1)慌张步态:病人全身肌肉张力明显增高,躯干倾向前方。跨步格外小心谨慎,起步动作较慢,移步间隔短少,步态很不平稳,身体欲向前方跌倒,病人急欲平衡其身体,结果造成快速行走。而行走时似乎越走越快,很难做到立即止步,步态表现极不自然。这类行走者的锥体外系存在病变,如帕金森病(震颤性麻痹病)。
(2)剪式步态:病人由于两侧下肢肌肉张力显著增高,特别是伸长肌和内收肌群受牵累较明显。病人在行走时,两膝经常相碰,摩擦疼痛,两小腿交叉呈特殊的剪刀状,步幅较小,常作足尖踏地而行,极易疲劳,不能远行。常见于脑性瘫痪和截瘫病人。
(3)划圈步态:病人步行时,提腿感觉特别费力气,提起后则摇动,行走时足外甩,划成半圆状。上肢屈曲,伴随运动消失。下肢伸直,足内翻并下垂。多见于中老年人脑出血、卒中(中风)恢复期或残留的后遗症。
(4)舞蹈步态:病人有舞蹈样动作,下肢不自主地运动,步态颠簸,常常跌倒,下肢外甩,上肢扭屈,呈跳跃状。合并手足徐动时,则伴有手的指划样运动。面部的不自主运动为“做鬼脸”、眨眼、吐舌、挤眉等,变幻不已。常见于小舞蹈病,俗称风湿性舞蹈病。
(5)跨阈步态:由于病足下垂,步行时病人把髋关节、膝关节提得过高,呈现异常跨阈状态。跨步很小,并且常常用足尖擦地而行,十分痛苦。常见于腓总神经麻痹、坐骨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病人。
(6)奇异踵步:病人步态不稳,在行走时有踩棉花软绵绵的感觉。起步时一脚高抬,骤然重落,且双目向下注视。两脚间距很宽,为防止身体倾倒。闭目时则难以保持人体平衡,摇摇晃晃。常见于脊髓结核病人。
(7)醉汉步态:病人上肢常向水平方向或前后摇晃,有时不能站稳。上身的摇晃可波及到头部,尤其是运动时摇晃更加显著,不能走直线,好似醉酒状。常见于小脑脓肿、肿瘤和迷路炎症。
(8)公鸡步态:病人站立时下肢呈伸直状。两大腿靠近,两小腿分开,双足下垂,有微小的摇晃广險似足尖站立。步行时用足前半的趾底部着地,犹如用足尖步行一样。同时躯干前倾,步行时两臂抬举,依靠足尖或足的外侧缘支撑体重。起步时伸出的下肢各关节屈曲,躯干向伸足的反方向倾斜并稍扭转。如此交替进行,呈特有的摇摆步态,叫做“公鸡步态”。常见于脊髓炎、外伤性截瘫。
(9)摇摆鸭步:由坐位而站起时呈现攀登状,行走时腹部前挺,躯干后仰,身体左右摇摆,恰似鸭子行走步态。常见于佝偻病、软骨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先天性小儿髋关节脱位的病人。
(10)间歇跛行步态:开始步行时症状并不明显,通常步行5分钟左右则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无力、酸痛。休息后好转,再度步行又复现。常见于重症肌无力病人。
此外,在医院门诊还可见到癔症病人表现出各种极为稀奇古怪的步态。妊娠后期的妇女,有大量腹水或腹内有巨大肿瘤的病人,步行时表现出一种笨拙与横跨式步态。先天性肌肉强直病人,因为肌肉的持久性强直性痉挛,当手用力紧握物品时,不能立即把手松开来,欲跑步或跑步欲停时,常因腿部肌肉痉挛疼痛而跌倒。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上述异常步态的人,应考虑其患病的可能。对那些尚不知道自己患病的人,应劝其迅速到医院检查。(三)腿的美学意义。
1.粗腿是健康的标志
大腿是人体最具美感的部位之一。日常生活中显示,大腿较粗的女性一般比较健康。最新医学研究表明,梨型体态(即下肢发达)的女性与麻杆型体态的女性相比,前者较少患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因此,胸部丰满不下垂,臂部圓润适度,大腿发达而腰部纤细的身体才是最健康最优美的体型。
专家们指出,病与不病的原因不在体内存脂肪的多少,而在脂肪积存的部位,腰腹脂肪多者最为有害,而大腿脂肪多者则是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生化分析还表明,脂肪积累的部位不同,其影响也迥然。腰腹部脂肪细胞易于分裂,且容易被血液吸收。因而诱发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危险性就增大;相反,位于大腿部的脂肪分裂方式不同,且不易为血液吸收,因而也较少有后顾之忧。
2.小腿的围度是衡量健美的标准
众所周知,健美的尺度是以小腿围度为标准,究其原因是因为小腿肌肉不锻炼也长久不变,这与腿部受力状况有关。小腿因经常行走,其肌肉受到小腿自身重量的作用和适当的休息(包括坐和睡)恢复,以致小腿肌难以增大,又不易减小,而大腿则不然,受自身重量的作用不够大,肌肉不能像小腿那样自行发达起来。
此外,臂部平时无自身重量的作用,肌肉得不到锻炼,故臂部肌肉不会自然增大;经过锻炼臂肌会增大一些,但很难达到同小腿一样的程度,因为其骨骼比小腿小;臂部若停止锻炼,则肌肉很快又恢复到原来不锻炼时的围度。
以小腿围度为标准,大腿与小腿围度的比值可分成3级:一级为1.60,二级为1.55,三 级为1.50.
其他的围度比值:C(胸围)/A(上臂围)=2.80;C/T(大腿围)=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