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四肢健美
10218500000017

第17章 有损脚的健美病症的防治

1.脚癣病防治

脚癣,俗称“脚气”。但“脚气”这个词是不正确的,这容易和脚气病相混淆。脚气病是由于维生素B1缺乏,引起末梢神经炎而形成的,现在已比较少见。它的特点是四肢(特别是下肢)发生疼痛、麻痹,重则全身消瘦和水肿,还可影响心脏、中枢神经。现在通常使用“脚气”这个词,是专指脚癣(也称足癣)而言的。脚癣是由真菌,叫皮肤癣菌引起来的。引起皮肤癣的真菌有许多种,或是寄生在动物身上,或是存在于土壤里,多数是寄生在人的皮肤最浅层(角质层)里。脚趾缝里阴暗、潮湿、穿不透气的鞋袜,最适于皮肤癣菌的生长发育,引起脚癣的发作。我国南方,特别是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在人口稠密地区,脚气特别容易发作,且可互相传染。过去,脚癣有“香港脚”之称,现在随着生活改善、治疗普及,在香港等处发病已有减少。

脚癣有以下几种:①擦烂型:常发在第3-4和4-5趾间,发痒,发红,因汗液浸渍而形成白色浸软的皮损。白色腐烂皮损因瘙痒而抓破,下面是红色糜烂面。很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或是局部化脓,或是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等感染。②水疱型:足弓底部、中间、趾下部出现多数密集或散在大小不等的水疱,伴有剧烈痒感,很易变成脓疱,也可发生细菌感染。③角化增厚型:足底角化增厚,表面有粉状脱屑,不甚痒,但到冬季易裂口、出血、疼痛,且可发生细菌感染;而且鳞屑里存有不少皮肤癣菌,可污染环境。在浴池地板上、拖鞋、脚巾、鞋袜中都可存在癣菌,可以传染他人。脚癣是容易诊断的,一般人也都认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症状的病都是脚癣,因为有一些疾病类似脚癣,如湿疹、足部角化疾病等等,所以必要时(如治疗无效时),应当到医院皮肤科去查一下,查到真菌,确诊为脚癣再治疗可能更好一些。

本病治疗一般比较容易,但常易复发,需坚持用药,某种药无效再换用其他药物,没有什么药能够一两次就治好的。常听见有人说(特别是老年人),治好脚癣会得其他疾病,因此有些人不就治,或是不把它治好。这种说法确实在一些人中存在,可能这些人本身就患有二些其他疾病,如头晕、头痛、关节酸痛、气喘等等。当脚癣存在时,很痒,经常搔抓,身体的其他症状就不明显了。当脚癣治好后,也不痒了,精神也集中了,其他病的症状就显现出来了。因此,我们认为,脚癣应当治疗,治好,但是应当检查一下身体,看看有没有其他疾病,如有就同时治疗。脚癣如果不治疗,可以发生细菌感染,甚至湿疹化,泛发全身。另外,它还是一个传染源,可以传染给别人,或传染到手上、趾甲或指甲,也可引起股癣、体癣。治疗以外用药为主,药物种类很多。过去常用的传统药物,如水杨酸、苯甲酸、硫磺等配成乙醇制剂或软膏外用,有一定效果,但有刺激性,且易复发。近来市售粉剂或液体,水冲泡脚,治疗脚癣有一定效果,有时需数次使用或配合其他药物。也有许多外用霜膏制剂,如咪唑类药物(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联苯苄唑等),均有效,但对前两型较好,对后一型效果差,一定要坚持较长时间服药才能有效。近来有一些口服新药或外用新药,如三唑类药、丙烯胺类药物,效果好,但价格贵,特殊顽固难治者可试用。总之,近年来大量研究,推出新药,脚癣的治疗条件就更好了。但是请注意脚癣的继发细菌感染,伴有红肿、糜烂、化脓,疼痛时,切勿滥用药物,应到专科检查治疗,以免加重病情,增加痛苦。

一般来讲,足癣多不需内服中药,但如果局部化脓,踵连脚背则需清热利温,方以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为佳。

处方:苍术10克,黄柏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萆薢12克,牛膝10克,防己10克,生薏米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或每日3次。没有化脓外涂药物即可,药用苦参15克,大枫子仁12克,木鳖子仁10克,樟脑3克,用酒浸泡7日,然后用药棉浸药水搽患部,连用15日常可治愈。成药可用复方杜皮酊外搽,每日2次;有皲裂者用雄黄膏外搽,每日2次;有脓疱者,用青黛膏外搽,第日2次。

除此之外,平素应注意保持足部的清洁干燥,夏天尽可能不穿凉鞋,多穿布鞋或风凉鞋,要坚持每晚洗脚,洗后可扑些痱子粉或枯矾粉,坚持治疗,定能痊愈。

2.跑步后脚跟疼痛的防治

经常跑步,不但可以增强心、肺等器官的功能,对脚部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可以增强脚部肌肉的功能,提高脚弓的弹性,防止发生手脚和脚部韧带的劳损。然而,有些人跑步后却会出现脚跟疼痛,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运动医学角度分析,引起脚跟疼痛的原因,常见的有脂肪垫损伤、蹠筋膜发炎、跟骨骨骺发炎、跟骨滑囊发炎等。现将这几种引起疼痛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1)脂肪垫损伤:脂肪垫是脚跟部跟骨下面的一块较厚的脂肪组织,它起着负重和吸收震动的作用。当跑步的时候,脂肪垫能吸收多数的震动力。有的人在练跑的时候,则因着地姿势不正确或脚跟部受到外力撞击,引起脂肪垫出血水肿,就会感到脚跟疼痛。治疗这种常见损伤,除了暂时减少运动量或停止锻炼外,采用中药熏洗,也有一定效果。

(2)蹠筋膜炎:跑步过度或初跑者不适应较硬的场地训练时,可以发生踮筋膜炎。多数为慢性损伤而引起,疼痛范围可包括整个脚底部。出现症状时可以用热敷、中药熏洗、按摩等方法,都有较好的疗效。个别症状严重者可暂停锻炼,适当休息,以促进疾病的好转。

(3)跟骨骨骺炎:多见于8~15岁的少年儿童,主要由于此时跟骨骨骺尚未闭合,负重过多造成骨骺部反复牵扯而发生骨骺炎。X线摄片可以帮助确诊。跟骨骨骺炎一般不需进行特殊治疗,适当地减少脚跟部的负重并配合理疗或中药熏洗,效果都比较满意。(4)跟骨滑囊炎:在跟骨周围有滑囊,带弹性,在跑步时起着软垫作用。运动不当,特别是穿的鞋子不合适,就比较容易引起跟骨滑囊炎。防治的方法是垫高鞋跟,或在合适的鞋内脚后跟部加上一块2厘米厚的软垫,常能收效。

3.手脚皲裂的防治

每到冬季,许多人手和脚的皮肤就会显得干燥,严重的还会出现许多深浅不一的裂口,甚至出血,如有致病菌侵入可致化脓性感染。冬季这种皮肤干裂的现象,医学上叫做皲裂。皲裂不仅妨碍工作,影响休息,而且病人非常痛苦。

寒冬为何皮肤容易发生皲裂呢?这是因为人的手和脚油脂腺分泌很少,特别是手掌和脚几乎没有皮脂腺,不能分泌油脂,所以皮肤变得干燥易裂口。另外,冬季气候寒冷和干燥,手脚经常暴露在外,散热面大,皮肤水分易丢失,加上冷空气刺激,使得原本就很少的油脂很快挥发掉,使皮肤失去弹性,从而变得粗糙干裂。特别是从事户外劳动的人手脚皮肤经常受到机械摩擦以及外伤,或经常用碱性肥皂洗脚,都可使皮肤出现龟裂或裂口。患某些皮肤疾病,如鱼鳞病(俗称蛇皮肤)、胼胝性湿疹、手脚癣、掌趾角化病的病人,更容易发生皮肤皲裂。

冬季防治皮肤皲裂,应采取防治结合的办法。

(1)冬季外出或进行户外操作,都要穿着厚暖鞋袜。

(2)寒冷季节,应尽量避免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手脚,以免去脂过多使皮肤干裂,平时洗完手脚要用毛巾揩干,然后搽些无刺激性的油脂或护肤膏。

(3)凡经常接触水泥、石灰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人,应注意手脚皮肤的保护,劳动时要戴上手套,穿好鞋袜,下班后及时洗净手脚,再搽些护肤膏等。

(4)患有手足癣、鱼鳞病、掌趾角化病的病人要积极彻底予以治疗。

(5)平时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要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6)如手脚已发生皲裂,可选用5%~10%水杨酸软膏或10%~15%尿素软膏搽患处,早晚各1次。

若角质层较厚,可先用热水浸双脚15~20分钟,再用小刀将增厚部削薄,然后搽抹一些鱼肚软膏或其他护肤膏。要是裂口深而大,可用胶布或伤湿止痛膏贴患处,不仅可以减轻疼痛,而且可使裂口尽快愈合。

4.脚垫病的防治

脚垫又称胼胝,是皮肤长期受压和摩擦而使角质层增厚所致,在老年中比较常见,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及手足畸形、用力不适当的更容易发生。

胼胝,是界限不清的淡黄色或蜡黄色扁平或丘状隆起的局部角质肥厚,中央厚,边缘薄,斑块状或条索状,稍透明,质硬,有时可发生皲裂,局部汗液减少,知觉迟钝,轻时可无症状,严重时产生疼痛。

外用角质层剥脱药,如25%水杨酸火棉胶,0.3%维甲酸软膏可使其脱落。如病情轻微,可用热水浸泡手、足,然后用剪刀或刀削去增厚的角质层,或者对局部加以保护,使之不再受压与摩擦,便可自行消失。

胼胝容易复发,故关键在于预防,尽可能减少局部的受压与摩擦;手、足畸形应给予矫治;鞋衬不合脚应更换,最好穿着柔软合脚的鞋。紧窄的硬皮鞋及薄布底鞋均不理想;鞋底最好有海绵垫保护。

5.“八”字脚的防治

“八”字脚的形成除病因所致外,主要是孩子在幼年时过早站立或学走路,孩子的腿部力量弱,为保持平衡,只好让脚尖外撇或内撇,使身体保持稳定,久而久之,“八”字脚就取代了正确的走路姿势。有的幼儿学步时穿硬质皮鞋,由于骨骼太软,脚腕部力量弱,而脚上的皮鞋又较重,时间久了也会形成“八”字脚。

预防“八”字脚,关键是在幼儿期。首先要满足孩子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特别是要供给足够的钙、磷及维生素D。其次,切莫过早让幼儿站立及学走路,也不要经常把幼儿的双脚分开背在背上。幼儿学走路时,不要穿硬质皮鞋,更不能穿不适脚、分量重的皮鞋。

一旦发现孩子走路出现“八”字脚步态,应尽早矫正。矫正孩子的八字脚,除让孩子用正确的姿势坐、站、走、跑外,可采用如下方法:步态练习法:给孩子摆正步型,由大人喊着口令,让孩子慢慢地踏着节拍行走。每日练习的次数、步次及时间,可根据孩子脚步畸形的程度和形成时间的长短而定,循序渐进。

直线迈步法:在地面上画两条间距10-15厘米的直线,让孩子的脚尖和脚跟都踏在直线上来回走,步伐由慢到快。这样有意识的训练,持之以恒效果很好。

直线跑步法:在地上拉一条鲜艳的塑料带子或用彩色粉笔画一条直线,让孩子双脚平行站立于直线的两边,在家长指挥下沿直线跑,跑时不要让孩子出现“八”字脚。

此外,矫正外“八”字脚可用双脚内侧换踢毽子,矫正内“八”字脚则可用脚外侧拐踢。当孩子的脚步矫正有所好转时,平时走路仍会恢复原形,此时,家长要随时注意观察,及时提醒孩子。

至于成年人“八”字脚,如非疾病所致,只要下决心,坚持按上述方法进行矫正,同样可以矫正过来。

6.脚臭病的防治

盛夏,爱出脚汗又不经常洗脚换袜的人,双脚散发出刺鼻的奇臭,自己难为情,别人也难以消受,介绍几种简单方法,治治您的脚臭。

(1)茶水治脚臭:茶水中的鞣酸是一种收敛剂,用茶水洗脚,可使脚保持干燥减轻脚臭。袋泡茶两袋(或茶叶一撮)500克开水浸泡15分钟,倒人盛有2公斤温水的盆中,将脚浸泡20分钟,第1周每日睡前一次,以后每周1次。

(2)废茶除脚臭:晒干的废茶叶100克,分装两个纱布袋中,睡前塞人鞋中,吸潮吸臭。第2日取出晒干,使用1周后,更换新废茶。

(3)萝卜止汗除臭:白萝卜片适量,煎水洗脚,每晚1次,可治脚汗、除脚臭。

(4)樟脑球除脚臭:樟脑球两只,研末,分别撒于两只鞋内,1周内除臭有效。

(5)白矾治脚臭:白矾50克,放入温热水中化开,将脚浸泡搓洗15-20分钟,除汗消臭有奇效。

(6)土霉素除脚臭:土霉素2-4片,研末,撒于两只鞋中,10日内脚不臭;或将土霉素粉调糊,涂于脚趾缝中,每脚1片,10日之内可除脚臭。

(7)苯扎溴铵(新洁尔灭)除脚臭:每晚睡前用2‰的苯扎溴铵溶液洗脚10-15分钟,连洗7次可除脚臭。

(8)乌洛托品除脚臭:乌洛托品研末,撤于鞋中,1周内防脚臭。

(9)啤酒治汗臭:温热洗脚水中,对一点啤酒洗脚,浸泡10~20分钟,2-3日可见效,或在鞋垫上倒点啤酒,也有除汗去臭作用。

(10)高锰酸钾止汗除臭: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泡脚10~15分钟,擦干,涂搽25‰的氯化铝溶液,任其自然晾干,可止汗除臭。

(11)阿司匹林止汗防臭:阿司匹林两片,50克水溶化,用此溶液搽脚,自然晾干,能治脚气、止出汗、防脚臭。

(12)福尔马林乙醇溶液止汗除臭:每日搽涂1-2次,出汗减少后,可减少搽涂次数,不要长期搽用,以免皮肤过于干燥。切忌药水勿入眼内。

(13)甲醛溶液止汗除臭:每晚洗脚后,晾干,涂2.5%的甲醛溶液,止汗除臭。

7.跼外翻病的防治

常有这样一些人,别人穿一两年都不坏的鞋子,在他们脚下不到半年就破了;别人穿2型、2型半的鞋合适,可他们穿3型的鞋还挤脚。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些人患有一种脚病,叫做拇外翻。我们知道,正常人拇趾骨与第一跖骨(脚掌骨)不在一直线上,而是稍向外倾斜,第1~2跖骨夹高约为10度。若此角加大,第1跖骨内翻,跽趾向外侧移位,则形成跼外翻。在外观上,病人的脚特别肥,足前内侧可以见到一个明显的弧形突起。长时间站立、行走过多或经常穿尖头皮鞋和高跟鞋常是造成这种畸形的病因。病人足掌的第1楔骨和第1跖骨因受过重压力的影响而向内移位,引起足纵弓和横弓的塌陷。因此,跼外翻亦常为平足的并发症。

跼外翻病人的左右足常呈对称性畸形,第2趾朝背面挤出,形成锤状趾。第2-3跖骨头掌面皮肤因负重加大形咸胼胝(俗称“老茧”),可引起疼痛。第1跖趾关节的部分(即上述弧形突出)常将鞋帮挤破,形成生活中所见到的“鞋破底未薄”的现象。其上面的皮肤因长期受到摩擦,局部皮肤增厚、红肿而产生拇囊炎。严重者,拇趾的跖趾关节甚至会发生骨性关节炎。

本病的早期预防非常重要。首先,平时要穿合适的鞋,鞋跟不宜过高,鞋头不可过尖。必要时需购买特体鞋,使跽趾在鞋内稍有活动余地,不要“削足适履”。其次应治疗平足症。畸形不严重并有足弓下陷者可穿平足矫形鞋。轻度跼外翻的病人可以自己治疗,方法是在第1~2趾间用棉卷垫起,或者夜间在足的内侧缚一夹板,使趾变直。照此法坚持数月,即可收到明显疗效。并发拇囊炎时,应该休息,并进行局部热敷、理疗;亦可局部注射氢化可的松,以促使炎症消退。外翻畸形严重见症状明显时,则需要手术矫形治疗。

8.糖尿病性脚病的防治

此即糖尿病性坏死,由于糖尿病病人皮肤表面发生组织坏死,且多见于下肢,特别是双脚,因此习惯上称其为糖尿病性脚病。本病的发生主要与糖尿病者所特有的末梢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由于末梢神经功能障碍,使末梢血管不能充分扩张,组织中的氧及营养物质就会发生供给不足,以致细胞崩溃、溶解形成坏死。另外,因末梢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感觉迟钝容易引起外伤或烧伤,且受伤后由于疼痛感差,因而容易拖延治疗,这常常使得病情不断恶化,再有,糖尿病病人全身及局部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感染也是促使脚病发生的另一主要原因。总之,局部缺血,神经功能障碍以及感染是导致发生糖尿病性脚病的3大因素。其发病的基础是血糖过高。

针对上述情况,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脚病的主要措施应是控制血糖,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和抗感染。

(1)全身治疗

一是严格控制血糖:不仅要控制饮食,而且必须采取强化胰岛素治疗,否则血糖控制不好可加重脚病的病情。

二是控制感染:感染主要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等有关。一般应选择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并增加抗厌氧菌的药物。

三是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可用前列腺素E40~50微克,加入500毫升大输液中静脉滴注2小时。根据病情每日滴注1-2次,持续2-4周。

(2)局部治疗:注意局部换药和使用抗生素外用药,为了促进肉芽形成,可敷胰岛素湿布剂。

(3)预防:平时注意保持双脚的卫生,特别要注意一旦发生外伤或烧伤,即使很轻微也应及时治疗;不穿皮鞋,最好穿布鞋。

9.两脚冰凉的防治

有的人对寒冷特别敏感,在冬天来临时,即使穿棉鞋和厚袜,双脚也冰凉,这是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但肢端容易发凉并不一定单纯是自主神经紊乱。因为有几种病很容易与之混淆。

一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时易患脚部冰凉,其患肢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二是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主要是下肢动脉血管硬化,使血液供应不足,发生肌肉和神经营养障碍,表现为肢端发凉,有麻木、针刺感等异常感觉。

三是雷诺病:女青年较多见,发病时肢端冷凉,有麻木、针刺感等异常感觉。

四是无脉征:主要在大动脉,大多表现为上肢缺血,但个别病人下肢中动脉也可发病,表现为下肢冰凉、发麻。

由上可知,只有搞清了两脚冰凉的真正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从而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10.崴脚的防治

“崴脚”,医学上称为踝关节扭伤,这是一种常见伤和多发伤。原因是行走、奔跑或跳跃运动中,脚掌着力不当,踝关节外翻(内翻少见)引起的损伤,踝关节错位、韧带拉伤或断裂,严重的可使腓骨小头和蹠骨(尤以第5蹠骨多见)等部位发生骨折。因此“崴脚”后不要盲目找人瞎揉,应该马上到医院拍X线片(踝关节正侧位),确诊后再进行治疗,因为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不同。骨折的治疗常采用整复后石膏固定,必要时需手术治疗。当然,这些只能在医院进行,自己无法治疗。单纯软组织损伤可采用按摩推拿、针灸、外敷药物、中药熏洗等。如果治疗得当,1周后疼痛缓解,2周后行走如常。

现介绍中药熏洗药方如下。

伸筋草15克,当归15克,秦艽15克,穿山甲15克,透骨草15克,乳香没药各20克,加水1盆煮开后熏洗,洗后涂上酒调艾糊的五虎丹或骨折挫伤散等外加绷带固定,每日熏洗1-2次。外敷药3-4日换1次。需要卧床休息,患肢抬高15-20厘米。人仰卧,踝关节(单患侧或双侧皆可)练习背伸蹠屈功能活动。随着症状减轻先练站立,等脚可着力时再练行走。

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可用2/3的烧酒(白酒)加上1/3醋的混合液,加热煮开后每日熏洗1-2次,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有人说“崴脚”后放凉水里泡效果好。实际上在“崴脚”初起之时,放凉水里浸泡确实有效,因为软组织损伤后小血管破裂血液流出,皮下组织液渗出,用凉水一刺激可令小血管应急收缩,血流减少,皮下组织液渗出变慢或停止,俗话讲可以防肿。但是时间一长破裂的小血管血液已流出,再用凉水冷却会使其凝聚在皮下,反而对康复不利。这时应该用热水浸泡,使其代谢加快,不得在皮下凝聚,达到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目的。

“崴脚”后踝关节周围韧带松弛,容易产生习惯性扭伤,所以在跑跳活动前带上弹力适中的护踝,可以避免再次扭伤。

11.足背肿治疗

足背部肿胀可伴有全身症状,主要病因病机如下。

一是湿热下注:下焦感受湿热,气化失司,水液泛溢,则可出现双足背肿胀,可伴面部或全身浮肿。

二是脾肾阳虚,脾肾阳虚,水液的气化、输布失常,则出现双足背浮肿。

三是气血亏损:素体亏虚,久病体弱或大吐、大泄、大失血之后等,气血亏虚,可致全身及足背浮肿。

四是外伤血淤:跌仆外伤,经络气血壅滞不通,亦可致足背疼痛。

根据上述分析,采用下列治疗方法。

一是湿热下注:证见双足浮肿,甚至全身浮肿,纳呆五心烦热,身热不扬,小便赤涩,尿色黄浊,舌苔白黄、脉数,治宜清热除湿,方用通苓散,药用:猪苓、白术、泽泻、茯苓、车前子、木通、茵陈、瞿麦。

二是脾肾阳虚:证见双足背浮肿,按之凹陷,脘腹胀闷,食少便溏,畏寒肢冷,神疲尿少,面色白、舌淡苔白、脉虚弱,治宜温肾健脾、利水消肿,方用实脾饮,药用:白术、茯苓、大腹皮、木瓜、厚朴、草豆蔻、木香、附子、干姜、甘草、大枣。

三是气血亏虚:证见足背浮肿,伴四肢浮肿,倦怠懒言,面色不华,或大便溏稀,舌淡苔少,脉缓弱,治宜补气养血为主。方用八珍汤,药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四是外伤血淤:证见外伤足跗,足背浮肿疼痛,皮下淤血,活动受限,治宜活血通络化淤为主,可内服跌打丸,药用:酒军、酒郁金、土三七红花、土鳖虫、自然铜、酒当归、赤药、苏木、生地。

12.皮肤燥裂的治疗

此指发于手足掌跖部的皮肤干燥,粗厚或皲裂等表现,多因脾虚,营血化源不足,四末失于营养所致。主要表现为掌趾皮肤表面粗糙色黄,有的可于掌跖赤白肉际,均匀出现黄白色弥漫性皮肤的增厚,状如松皮,触之如茧,秋冬干燥皲裂加重,治宜健脾和营养血润燥,方用理中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药用: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当归、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