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风
10212500000011

第11章 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1.风与日常生活

很多情况下,我们对风的认识大多是它对人类不利的一面。事实上,只看到风的危害,对风来说是不公平的,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风还为我们做出了不少贡献呢。

酷热难耐的时候,习习凉风会让我们备感清凉,这是因为流动的空气使我们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吸收热量的结果。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你会发现,刚洗完的衣服晾在通风的地方比较容易干。农民伯伯晒粮食的时候也喜欢选择通风的地方。扬帆起航,船能前进,也是依靠了风的力量。此外,风还可以帮助植物授粉,把种子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喜欢放风筝的人则更喜欢春季里那阵阵微风了。

风对植物生长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无法想象如果没有风,植物的生长会受多大的影响。首先,风速适度对改善农田环境条件起着重要作用。近地层热量交换、农田蒸散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等输送过程都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加快或加强。因此适度的风能改善农田的环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其次,风是植物繁殖的媒介。风可以传播花粉,对植物的授粉和繁殖起着媒介作用。还有一些植物的种子则是靠风力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去,所以风在物种的发展与壮大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最后,风可以带来降水。我们经常说风调雨顺,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由于大气的流动,暖湿气流遇冷才会成云致雨,形成降水。在我国,随着季节而改变方向的季风是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由于风的作用,水在海陆、地表与空中而复始地循环着,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也为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水资源。无法想象,如果没有降水,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2.风能及其优缺点

风能作为一种能量,是指一种因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风能的产生源于地面受热不均而引起的气压差。由于受太阳辐射后气温变化不同,以及不同地区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各地的气压也就不同。受气压差的影响,空气在水平方向从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就形成了风。风能资源的丰富与否取决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风能密度是单位迎风面积上可获得的风的功率。风能的密度与风速的立方和空气的密度成正比关系。

在自然界中,风能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的新能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对风力的开发和利用,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对风能的利用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直接以风能作动力和风力发电。其中,以风能发电为主。

风能发电是在以风为动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们用风车把风的动能转化为旋转的动作去推动发电机,从而产生了电力。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全世界风力发电产生的电力约有94.1百万千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虽然目前风能在大多数国家还不是主要的能源,但近几年对风能的利用有了明显上升的趋势,尤其在1999年到2005年之间已经扩大了四倍以上。

追溯风能利用的源头,我们要回到数千年前。不过几千年来,风能的利用技术发展得十分缓慢,风能作为一种能源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给风能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能作为新能源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风能因其有着无污染和可再生的特点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对于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的草原牧场以及远离电网和近期内电网还难以达到的农村、边疆,风能大有用武之地。它是解决生产生活能源问题的一种可靠途径。不仅如此,即使对于发达国家,风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比如,在经济和科技都很发达的美国,其能源部根据调查结果指出,整个美国的用电问题,仅仅由德克萨斯州和南达科他州两州的风能用来发电就能够解决,可见风能开发的潜力之大。

除用于发电之外,风能还可以直接用来带动各种机械装置,把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如带动水泵提水等这种风力发动机。利用风能作为动能的优点在于投资少、工效高、经济耐用。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大约有一百多万台风力提水机在运转。在澳大利亚,许多牧场都设有这种风力提水机。在很多风力资源丰富的国家,风力还用来带动发动机铡草、磨面和加工饲料等。

丹麦是最早利用风力发电的国家,而且风力发电在丹麦的应用很普遍。不要小看只有五百多万人口的丹麦,它可是世界风能发电大国和发电风轮生产大国。世界上有十大风轮生产厂家,其中有5家就在丹麦。丹麦可谓名副其实的“风车大国”,据统计,世界60%以上的风轮制造厂都在使用丹麦的技术。

据估计,地球吸收的太阳能中有1%~3%转化为风能。如果仅仅这一个数字比较抽象,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地球上风能的总量相当于所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50~100倍。在高空中,风的力量会更加明显,时速超过160千米的强风经常出现。不过这些风的能量因其和地表及大气间的摩擦,到最后又以各种热能方式释放出来。

一般情况下,风车是人们提取风能的常用工具。风吹动风轮,在风力的带动下,风轮开始绕轴旋转,在这一过程中,风能转化为机械能。而风能转化量直接与空气密度、风轮扫过的面积和风速的平方成正比。气流穿越风轮扫过的面积越大,风速越大,空气密度越大,风能转化得就越多。

风能作为一种环保的可再生资源,其优点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首先,风能是一种洁净的能量来源。与煤、石油等常规能源相比,风能的优点在于不会带来环境污染,不产生温室气体。

其次,随着风能设施的日趋进步,利用风能的成本会逐渐降低。只要选择的地点适当,用风力发电的成本远远低于传统的发电方法。

最后s,风能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也比较方便。另外,风能设施多为立体化设施,还可以保护陆地和生态环境。

当然,凡事有利也有弊,风能也是如此。风能的发电的弊端在于:

首先,在生态上,风力发电有可能会干扰鸟类的活动。曾经有人发现,美国堪萨斯州的松鸡在风车出现之后已渐渐消失。针对风力发电的这一弊端,人们采取的解决方案是离岸发电。虽然离岸发电成本较高,但是效率也很高。

其次,风力发电受到区域的限制,有很多地区的风力具有间歇性。比如我国台湾省等地在电力需求较高的夏季及白日,是风力较少的时间。这就给风力发电带来了很大的难题。要克服这一难题,就必须等待压缩空气等储能技术的发展。

再次,利用风力发电就需要大量土地来兴建风力发电场,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比较多的能源。

最后,利用风力进行发电时,风力发电机发出的噪音会很大,所以发电场的兴建就需要选择一些空旷的地方。此外,目前的风力发电技术还不够成熟,诸多现实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风力发电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风力发电系统的完善尚待时日。

3.中国风能资源的储量与分布

由于我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面积最大的太平洋,季风很强盛,因此我国的风力资源相当丰富。我国的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等中高纬度的内陆,那里的空气严寒干燥,冷空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有利高空环流引导下,就会南下,形成寒潮。在这股频频南下的强冷空气的控制和影响下,干燥的西北风侵袭着我国的北方。夏季风则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以及来自印度洋和南海的西南风。东南季风影响着我国的东部,西南季风则影响着我国的西南部和南海海域。在风速上,西南季风远远小于东南季风。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热带海洋上形成的热带风暴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在青藏高原,冬季东南部盛行偏南风,东北部多为东北风,其他地区一般为偏西风;而在夏季以唐古拉山为界,南部盛行东南风,北部盛行东北风。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着长达两万多千米的陆疆,还有一万八千多千米的海岸线,五千多个边缘岛屿,有很多的风力资源可利用。在我国现有风电场场址中,每个风能发电场的年平均风速均达到6米/秒以上。通常,我们将风力发电场的风力情况分成三类:年平均风速6米/秒以上的为较好;年平均风速在7米/秒以上的为好;年平均风速在8米/秒以上的为很好。在我国,风能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年平均风速达到6米/秒以上的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只在较少的几个地带分布。就内陆而言,大约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100.我国的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到南澳岛之间的东南沿海及其岛屿,包括山东、辽东半岛、黄海之滨,南澳岛以西的南海沿海、海南岛和南海诸岛。此外,在内陆,风能资源则分布在内蒙古阴山山脉以北到大兴安岭以北、新疆达板城、阿拉山口、河西走廊、松花江下游、张家口北部等地区以及各地的高山山口和山顶。

4.世界风能利用的前景展望

根据德意志银行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可以看出,目前,全球风电发展已经进入迅速扩张的时期。在未来的几年里,风能产业的发展速度将保持在20%左右。据估计,到2015年,风电行业总产值可能会增加到目前水平的5倍左右。

目前,无论从技术成熟度来看,还是从经济可行性上来看,风能产业发展的前景都是乐观的。风能发电得到了各国当局的重视,在政策上,各国政府不断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鼓励政策,将为该产业未来几年的迅速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

根据专家预计,在未来的几年里,亚洲和美洲即将成为风能利用的最具潜力的地区。中国的风能利用发展速度将实现每年30%的高速增长,印度风能利用的发展也将保持每年23%的增长速度。印度鼓励大型企业投资发展风电,并实施优惠政策激励风能制造基地,目前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5大风电生产国。而在美国,随着新能源政策的出台,风能产业每年将实现25%的增长速度。在欧洲,德国的风电发展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德国制定的风力发电发展长远规划显示,德国计划到2025年风力发电量达到总发电量的25%,到2050年,则要使风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50%。

一直以来,欧洲诸国在风能利用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从目前看来,这些国家的发展有减慢的趋势。预计在2015年前将保持每年15%的增长速度。其中最早发展风能的国家如德国、丹麦等陆上风电场的建设基本达到饱和状态。下一步主要发展的方向是海上风电场和设备更新。英、法等国仍有较大潜力,增长速度将高于15%的平均水平。

目前,德国仍然是全球风电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德国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球的28%,而德国风电设备生产总额占到全球市场的37%。在国内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出口已成为德国风电设备公司的主要增长点。德国政府将通过价格补贴等手段支持该行业通过技术创新保持领头羊的地位。今年,德国将再次修订《可再生能源法》,将海上风电场入网补贴价格从每千瓦时9.1欧分提高到14欧分。

在我国,风能利用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扶植。2006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8部门联合出台了《“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依据十项节能重点工程的标准以及政府支持环保节能产业的政策导向,未来工业设备节能更新改造、建筑节能、节油及石油替代以及可再生能源这几大节能领域将获得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能源产业中,新能源可谓炙手可热。如风能、太阳热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风能资源则更具有可再生、永不枯竭、无污染等特点,综合社会效益高。而且,风电技术开发最成熟、成本最低廉。根据“十一五”国家风电发展规划,2010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而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约91个风电场,装机总容量仅260万千瓦。可见,风机市场前景诱人,发展空间广阔。

5.风力发电

风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它的发展潜力很大。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在18世纪初,发生了一次横扫英法两国的狂暴大风。粗略统计,那次大风摧毁了400座风力磨坊、800座房屋、100座教堂、400多条帆船,死伤数千人,25万株大树被连根拔起。单就拔树一事而言,风在数秒钟内就释放了750万千瓦功率的能量。据估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燃烧煤所获得的能量,也不过只有风力在一年内所提供能量的三分之一。所以,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利用,目前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利用风力发电的尝试,开始于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丹麦、瑞典、苏联和美国纷纷应用航空工业的旋翼技术,成功地研制出了一些小型风力发电装置。在海岛和偏僻的乡村等多风的地区,这种小型风力发电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这种小型的风力发电机所获得的电力成本要远远小于小型内燃机。不足之处在于当时的发电量太低,大都在5千瓦以下。

风能发电发展到今天,在设备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据了解,目前国外已有15、40、45、100、225千瓦的风力发电机了。美国于1978年1月,在新墨西哥州的克莱顿镇建成的200千瓦风力的发电机,在规模上也算是一大突破了。据说,发电机的叶片直径有38米,它的发电量可供60户居民使用。在几个月后,丹麦又有更大规模的风力发电机出现。1978年初夏,丹麦日德兰半岛西海岸投入运行了新的风力发电装置。这一发电装置的发电量高达2000千瓦,风车高有57米,这一发电机所产生的电量75%送入电网,其余则用来供附近的一所学校使用。

第二年,美国在北卡罗来纳州的蓝岭山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发电用的风车诞生了。这个风车有10层楼那么高,风车钢叶片的直径60米。风车被安装在一个塔型建筑物上,该风车可以自由转动,从而可以获得任何一个方向的风力。如果风力时速能达到38千米以上,那么这个发电机的发电量就可以达到2000千瓦。不过,由于这个丘陵地区的平均风力时速也只有29千米,所以风车不能全部运转,发电量也达不到2000千瓦。

6.风筝的魅力

风筝是我国发明的。关于风筝的发明还有一个传说呢。相传,墨翟用三年的时间,以木材制成木鸟,这也就是风筝最早的起源了。墨翟的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了师父的风筝材质,现在的多线风筝就是这样诞生的。追溯风筝发展的源头,我们要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关于风筝的起源,史料上有这样的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风筝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而自隋唐时期开始,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在民间人们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在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1)传统风筝与吉祥寓意

到目前为止,风筝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的风筝上随处可见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在我国文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而且还创造出许多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漂亮,而且具有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从审美上,它们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对善良健康和幸福美好的追求,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风筝拥有着两千年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风筝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吉祥寓意图案:“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等,五花八门的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传统风筝上的吉祥图案采用了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多种手法(如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在吉祥寓意中,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的愿望。

吉祥图案的内容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归纳起来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几种类型,其中求福类的图案最多。

①求福

对幸福的追求是所有人的共同理想。由于蝙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的外形不是很美,但经过艺术家的美化,艺术加工后的蝙蝠也就成了象征“福”的吉祥图案。在传统风筝中,蝙蝠图案俯拾皆是。例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整个硬膀上都画满美化后的蝙蝠。还有些图案取意为“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本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相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连年有鱼”、“喜庆有余”、“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②长寿

自古以来,健康长寿都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寓意长寿的图案有很多,如万古长青的松柏,有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传说中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代表长寿的字,也常被用在图案中。如“寿”字由于追求和表达长寿之间,其字形变化极为丰富,其有三百多种字形。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的“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

③吉祥

人们想象出来的瑞禽仁兽有龙、凤、麒麟,表达了我国人民对吉祥的追求。中国人对龙的图腾崇拜,可算得上历史悠久。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可见龙的重要性。关于龙的话题在古代文化中尤多,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自古以来,龙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据说龙是一种有着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的神奇生物,是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或者其他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还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作为中国传统风筝的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放飞的场面十分壮观,深受人们的喜爱。

④喜庆

为了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庆的图案自然不可少。在汉语中,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则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此外,喜鹊也被人们看做喜事的“征兆”。在传统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等。与喜字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包括:“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在传统文化艺术中,喜庆图案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颇具情趣的图案,如“百鸟朝凤”。还有寓意着婚姻美满、夫妇和谐的鸳鸯图案等。

(2)风筝产地

我国有六大传统风筝产地,它们分别是开封、北京、天津、潍坊、南通和阳江。潍坊的风筝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潍坊市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每年的4月20日至25日,在山东潍坊举行的潍坊国际风筝节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这一盛会开始于解放前的1948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的国际风筝节都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如果你是来旅游观光,那么在4月20日到达潍坊就可以。在整个风筝节期间还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动。比如,传统的民族花灯展览和民族烟火。在夜幕下,各种各样的花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民族焰火,则以其绝妙的燃放技巧,向游客展现历史戏剧故事场景,让人忍不住拍手叫绝。此外,风筝音乐会上,也会有艺坛名星的精彩演唱让游人沉醉而流连忘返。

潍坊的风筝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文化与技术的沉淀,形成具有扎工精巧、造型美观、放飞平稳、易于起飞等优点的技术一流的风筝精品。在潍坊有风筝的故乡。位于市区东北15千米的杨家埠村,是风筝诞生的地方。杨家埠风筝以做工考究、绘制精细、起飞高稳而为人们所喜爱。杨家埠风筝可分为串子类、板子类、立体类、软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品种可达六十多个。杨家埠的木版年画,也是驰名中外,享誉世界的。它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列齐名,被称为中国三大画市。同为艺术,年画与风筝可谓姊妹艺术。杨家埠的年画与风筝艺术始于明而盛于清,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来到这里,你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典型的民间建筑——四合院式的风筝与木版年画作坊,还能欣赏到艺人们刻制年画、扎制风筝的技艺全过程。潍坊风筝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专业风筝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历届风筝节的中外风筝佳作。这些作品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异,琳琅满目的风筝让你应接不暇,技艺高超的作品让你留连忘返。

这里的国际风筝联合会,成立于第六届风筝会。联合会的总部设在潍坊,办事机构就设在杨家埠村。每年的4月20日国际风筝节的开幕式就在这里隆重举行,开幕式上大型民间传统歌舞表演变幻多姿,焰火礼花绚丽多彩。国际风筝赛暨中国风筝精美比赛设在浮烟山或渤海滩,于21日举行。在比赛中,中外风筝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都以自己独特的造型、色彩、风格及放飞技巧吸引着数以万计的观赏者。自22日起,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游览“千里民俗旅游线”。其中,石家庄的民俗风情以其独特的趣味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传统婚礼表演,坐花轿、拜天地、交杯酒、入洞房,再现古代婚俗,令人心驰神往。村内的民俗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着鲁中农村的百年风俗。“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学农家活,随农家俗”,在游玩的过程中,游者尽情地体验享受农家生活。与此同时,风筝作为一种艺术,得到了各国游客的喜爱。勤劳智慧的潍坊人举办风筝节又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结合起来,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难得的机遇。在风筝节期间,潍坊市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同时举行,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来洽谈贸易,投资办厂,这一活动集技术交流和观光游览于一体,对当地乃至我国经济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与潍坊风筝一样,开封的风筝也享有盛名。开封的风筝历史久远,种类繁多,做工精细,是我国著名的风筝产地。人们把开封风筝分为6类,其分类方法与潍坊的风筝相类似。有硬翅类风筝,如大脚燕、蝉、等;软翅类风筝,如鹰、蝴蝶等;串类风筝,如串雁、巨龙等;桶形类风筝,如龙亭、火箭;板子类风筝,如七星、八卦等。开封风筝以龙亭风筝和巨龙风筝最有名气。“巨龙飞腾”是一种大型风筝,它长有200多米,头部重达20千克,腾空后,气势恢宏,十分壮观。此外,开封风筝中还有无骨架类风筝。近年来,随着风筝业的蓬勃发展,精美的微型风筝在开封诞生了,它娇小精美,可放于掌上,让人对其爱不释手。微型风筝既可收藏,也可以放飞。目前,开封风筝已成为中外风筝爱好者收藏欣赏的名品。

说起开封风筝的由来,还得归功于开封一直延续的一个风俗——清明节放风筝。开封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把风筝放得高而远,随后再故意把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取将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出去之意,人们相信放出风筝之后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就不会生病。此外,风筝上富有寓意的图案还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如,在燕子风筝上画了鱼,寄托了人们对年年有余的渴望,而在风筝上画了蝙蝠、桃子、松树、仙鹤,则是有福、有寿,松鹤延年的意思,表达了人们对福寿健康等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开封人看来,放风筝是一种投身于大自然的娱乐健身活动,所以每到四月春风和煦的时候,开封市民家家户户纷纷走到户外,投入到放风筝的活动中去。从健康角度考虑,这项活动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放风筝一般都选在田野郊外,人们通过在田野郊外放风筝吸收了新鲜空气,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体质,可谓一举多得。

(2)风筝的分类

前面我们介绍风筝产地的时候对风筝的分类都有涉及。风筝这一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在种类上已经是各式各样、形形色色了。总结起来,风筝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①软翅风筝:

常见的禽鸟风筝就属于这一类型。叫它软翅风筝是因为该种类风筝的翅只由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布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主体身架多数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数是禽鸟或昆虫。鹰、蝴蝶、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寒蝉、螳螂等皆属此类风筝。潍坊还有一种可拆装的软翅风筝,这类型的风筝就是把传统的上下分开的蝴蝶翅膀改为活翅膀,固定骨架,便于折叠,放飞时效果十分逼真,栩栩如生。或者是翅膀一张一弛,维持了风筝放飞时的稳定性。

②硬翅风筝:

常见的元宝翅沙燕风筝即属此类。它的特点是风筝翅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端部逸出,平着看像元宝形。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风筝、花篮、鸳鸯、喜鹊、鹦鹉等,这种风筝的硬翅是固定不变的形式,而硬翅范围以外的造型与骨架结构,则随内容题材的不同而变化。

③龙型风筝:

龙型风筝又叫串式风筝,就是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这类风筝的典型就是龙头蜈蚣风筝,潍坊风筝就以此为一大特色。

④板子风筝:

即平面风筝。从结构和形状上看,它的翅就是主体,无凸起结构,风筝四边有竹条支撑。此类风筝较多见,具有扎制容易、飞升性能好、又适合表现多种题材的特点,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风筝种类之一。板子风筝,京津地区也叫拍子风筝,有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这类风筝一般都拖着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这样的造型有利于风筝的起飞。板子风筝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瓦爿”块,它只有方方的一片,造型十分简单,南方农村叫它“二百五”,北方俗称“筝子”,又叫“屁帘儿”。

⑤桶行形风筝:

桶形风筝又叫立体风筝,这种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像宫灯、花瓶、火箭、酒瓶等皆属此类。

⑥自由类:

自由类风筝由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三类风筝组成。跨种类的典型作品有“鹊桥会”,该类风筝是集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于一体做成的;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这类风筝比较新颖独特。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风车

风车又叫风力机,是以风为能源的不需任何燃料的一种动力机械。古代的风车,是由船帆发展而来的,这种风车大都有6~8副像帆船那样的篷,分别排列在一根垂直轴的四周,在风的吹动下几个篷就像走马灯似的绕轴转动,所以叫走马灯式风车。但是,由于这种风车效率比较低,目前已经逐步被具有水平转动轴的木质布蓬风车和其他风车所取代,如“立式风车”、“自动旋翼风车”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风车就已经在中国、巴比伦、波斯等国被用作提水灌溉、碾磨谷物的动力工具。到了12世纪,风车的应用在欧洲得到了迅速发展,通过风车(风力发动机)人们可以利用风能制冷、航运、提水、供暖、发电等。

中国古代的风车除具有卧式轮轴外,风帆多为船帆式。不过,风车的帆不是安装在轮轴径向位置上的,而是安装在轴架周围的八根柱杆上。帆布靠近杆的一边比较窄,而另一边则比较宽,帆布被绳索拉紧着。这种船帆式风车是中国所独有的。

世界上的第一批风车建造在7世纪的西亚,大概是在叙利亚。因为这个地区的强风几乎总是朝着相同的方向吹,所以面对如此丰富的风能资源,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这些早期的风车。当然,这些早期的风车和我们现在所见的风车有着很大的不同。早期的风车与旋转木马装置上排列着的木马很相似,有着竖式轴,轴垂直排列着翼。

欧洲的第一批风车产生于12世纪末的西欧。有不少人认为,风车是由在巴勒斯坦参加了十字军东征的士兵们回家的时候带回欧洲的。不过,西方风车的设计与叙利亚的风车大不相同,所以还有人推测它们是欧洲人独立发明出来的。与叙利亚有所不同的是西方风车的翼板环绕着垂直面而转动,这是因为风在欧洲比在西亚较为变化不定。因此欧洲的风车还有一个使翼板面对着风来的方向转动的机械装置,以适应当地的风的多变性。

现如今,风车的传统用途,如磨碎谷物、提水灌溉等,已经很少使用,在新时期风车作为获取风能发电的工具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装有发电涡轮机的农场则是由驱动发电机的大型风车组构成的。现代的风车的用途主要就是将风能转化为动能带动发电机发电。风能发电机从19世界末在丹麦开始使用,在20世纪中经过不断改进而日趋成熟。

在2001年,经过西军电、西交大、复旦、同济等高校的一批专家的通力协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上海模斯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台MUCE新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并装机试验成功,获得了基础数据和实际经验。在接下来5年不到的时间里,该发电机的功率又被扩展到200~1000瓦,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此外,风光互补系统作为新能源的一种搭配方式,MUCE新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经过在5年的应用后,对这种新能源供应方式的优点有了充分的认识。风光互补系统的优点在于具有良好的供电持续性,并网时电网冲击小,离网时蓄电容量小。据专家推测,该系统将是新能源应用发展的大趋势。

说起风车,或许有不少人会想起小时候玩的一种玩具。它是一种用纸折成的类似于风力机的玩具,这种玩具现在已经不常见了,不过偶尔在街头还能发现。作为玩具的风车只有在中国才能发现,其他地方不多见。一般这种玩具风车周长365厘米,象征一年365天,12根辐条代表着12个月,而24头则代表着24个气节,风车有四道符则是祈求四季平安的意思。所以,过去有句老话说“风吹风车转,风吹幸福来”。现如今,在北京春节庙会上依然可以看到这种玩具,风车已经成为北京春节庙会和节俗活动的文化标志物之一。

位于欧洲西部的荷兰素有“风车之国”的美誉,在世界上,风车之于荷兰,就像自由女神之于美国一样,风车是荷兰的象征。荷兰的风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因为它位于地球的盛行西风带上,一年四季西风不断。从地理位置上讲,荷兰又濒临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海陆风长年不息。所以上帝是眷顾荷兰的,虽然没有给它丰富的水力、动力资源,却用风力补偿了它能源上的欠缺。丰富的风力资源,给荷兰的风车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据史料记载,荷兰的风车,最早来自德国。引进之初,风车也不过是用于磨粉的工具。到了16、17世纪,风车对于荷兰的经济开始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那时候在世界贸易中,占首要地位的各种原料,都是通过各路水道运往荷兰,再利用风车来加工的。因此,风车对于荷兰经济的发展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当时,在荷兰用风车加工的原材料包括:北欧各国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木材,德国的大麻子和亚麻子,印度和东南亚的肉桂和胡椒。17世纪的欧洲,在荷兰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两大港的近郊,曾有很多的风车磨坊、锯木厂和造纸厂。

风车在荷兰发展史上的功勋是卓越的。除了以上提到的经济方面的贡献之外,风车在荷兰人民围海造陆工程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荷兰当地湿润多雨、风向多变的气候特点,荷兰人根据这一气候特征,对风车进行了改造。首先是荷兰的风车配上了活动的顶篷。其次为了能四面迎风,荷兰人又把风车的顶篷安装在滚轮上。具有荷兰特色的风车就这样形成了。

荷兰风车之大或许要超出我们的想象。最大的荷兰风车有好几层楼高,风翼长20米。有的风车则是由整块大柞木做成的。到18世纪末,荷兰全国的风车总数可达12000架,每台拥有6000匹马力。这些风车的用途很广,主要用来碾谷物、粗盐、烟叶、榨油,压滚毛呢、毛毡、造纸,以及排除沼泽地的积水等。荷兰人应该感谢这些不停地转动着的风车,正是由于它们的吸水、排水,才让荷兰三分之二的土地摆脱了沉沦的威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风车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似乎退出了历史舞台。从20世纪开始,蒸汽机、内燃机、涡轮机的出现和发展,给能源的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而旧时依靠风力的古老风车则显得暗淡无光了,甚至曾被人遗忘在某一角落。直到最近几十年,常规能源面临危机的时刻,风能又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而风车,作为风能利用的一种工具,再一次得到了人们的青睐。风车不仅被荷兰人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在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能源的今天,作为新能源利用的一种形式,又一次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目前,荷兰大约有2000多架各式各样的风车。

荷兰人对风车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在他们的民歌和谚语中常常会看到对风车的赞美之词。在荷兰,风车的建筑物,也总是装扮得漂漂亮亮的。更有意思的是每逢盛大节日,风车上都会围上花环,悬挂着国旗和硬纸板做的太阳和星星。足见风车在荷兰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知识小百科

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荷兰的风景线

以风车闻名遐迩的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是荷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虽然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只是荷兰境内的一个小村镇,但你可别小瞧它,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风车比它多。

早在18世纪,金德代克村就开始修建坚固的风车了。这些风车虽然历尽沧桑但至今保存仍然完好。该地区的风车已经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理由主要是因为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的风车网络系统是人工制作的突出景观,这一景观向世人展示了人类的独创性和坚韧性。勤劳智慧的当地居民依靠发展和应用水利技术,用近千年时间,建设了这个排水系统,将这一片神奇的土地成功地保存了下来,给世界人民保留了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

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村,离荷兰首府阿姆斯特丹也只有八千米左右的距离。这里的风车有19个都是建造于两百多年前的18世纪中期。这些古老的风车,在这个小村镇里形成当今世界最大的风车群。在这里每一个风车就是一个风车塔房,外观呈圆锥形,墙壁自上而下向里倾斜。风车的41片长方形翼板固定在塔房顶部的风车上。塔房分几层,分别为睡觉、吃饭之用,有的家族在风车塔房里甚至已经生活了245年。童堤镇风车每年七八月份的星期六对外开放,成为荷兰旅游业的一大景观,吸引着八方的游客。

荷兰——“海上马车夫”

资产阶级革命为荷兰在17世纪成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开辟了道路。独立后的荷兰,在一段时间内,其造船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7世纪,荷兰商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贸易点,如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等等。在当时,荷兰是名副其实的海上殖民强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因而,它曾被人们称之为“海上马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