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细菌
10211800000004

第4章 细菌的结构

人们在发现了细菌之后,就开始探索它的构成。那么,它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科学家发现,细菌结构分为表面结构、附件与内部结构。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形成芽孢,芽孢形成后菌体逐渐消失。细菌的L型是细菌通过变异而产生的细胞壁缺陷型,具有致病作用。

1.细胞的壁垒——表面结构

细菌的表面结构由细胞壁和表面粘着物组成。

细胞壁: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膜外面有由肽聚糖组成的厚厚的一层细胞壁。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层很薄,在这层外还有个由脂双分层组成的外膜,其构造和里面的细胞膜相似。这个双分子层的外层中有脂多糖分子,又叫内毒素。它具有极强的抗原性,是引发细菌性休克的主要发病因子。

荚膜或黏液层:许多细胞在细胞壁外还有荚膜和黏液层,其化学组成主要是多糖或多肽,作用是保护细胞壁免受溶菌酶、补体等的损伤,也能对抗白细胞的吞噬和消化。

因此,有荚膜或黏液层的细菌致病力和侵袭力较强。

2.附件——鞭毛或菌毛

细菌表面可有鞭毛或菌毛。鞭毛细长呈现螺旋状,其与细菌的运动有关。鞭毛一般在染色状态下由于太细见不到,必须通过特殊染色才能见到。实际上,有无鞭毛也是鉴别细菌的一种方法。

菌毛可在电子显微镜下见到,主要存在于肠道的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分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二者可以同时或单独存在。

普通菌毛主要起吸附作用,可吸附在红细胞、消化道、呼吸道或泌尿道的上皮细胞上。而性菌毛比普通菌毛粗而长,中空呈现管状,末端有一个基点。

有性菌毛者为雄性菌,通过性菌毛末端的基点粘附在雌菌上。结合后,雄菌质粒的双股DNA中的一股经性菌毛进入雄菌体内,或雌雄两菌结合后直接发生基因的转移,以此传递遗传信息、耐药性和致病性。性菌毛还有吸附噬菌体的作用。

3.核心部分——内部结构

用溶菌酶可以将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外面的糖肽除去,剩下部分称为原生质体,其在高渗溶液中仍能存活,这部分细菌的内部结构包括细胞膜、中间体、核质和其他。

细胞膜:细胞膜是由两层脂质构成的薄膜,含蛋白质约60%~70%、脂质20%~30%及少量糖类,细菌裂解后所剩细胞膜重量占整个细胞的30%。

细胞膜含量如此高是因为有很多结构与之相连,如DNA、核糖体、信使核糖核酸以及许多酶的复合体,如青霉素结合蛋白。

青霉素结合蛋白是一类酶,主要是在糖肽的合成中起作用,一旦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则会影响糖肽的合成。

细胞膜的功能主要有:营养物质选择性渗透与转运;细菌的电子转运与氧化磷酸化;酶通过胞膜分泌到菌体外表;部分细菌的生物合成在胞膜中进行。

中间体:细胞膜内呈折迭形成的泡状或管状结构,具有线粒体样功能,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核质:细胞蕴藏遗传信息的场所,控制着细胞的代谢、生长与繁殖。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不存在有形的核,其DNA散在胞浆中。部分DNA在染色体外以质粒的形式存在,这些质粒上的DNA像染色体一样也能复制,各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如耐药因子等。

但并非所有质粒都能自身复制或结合到染色体上,又由染色体脱离下来。因此,有人认为质粒可以分为可转移和不可转移两种,可以丢失或药物除掉。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其稳定性与镁离子的浓度有关。

胞质颗粒:生长旺盛的细胞质均匀,衰老的细菌可见颗粒,一般颗粒为细菌贮存的食物,如多糖、脂类、多磷酸复合物等。

另一种颗粒为异染颗粒,用美蓝等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与菌体不同,因此称为异染。这种颗粒多见于白喉杆菌、鼠疫和分枝杆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