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海洋谜底解析
10209700000011

第11章

黑潮对东海的作用黑潮在吕宋岛以东,北向最大流速约80~100厘米/秒。在巴士海峡和台湾岛南端及东岸最大流速约150厘米/秒或以上。台湾以东,黑潮流幅约125~170千米,向北流幅逐渐变窄;离岸距离为60~100千米。流轴上最大流速平均约为95厘米/秒。流量(相对于800分巴面)的年际变化很大,在(19~42)106米3/秒之间。东海中的黑潮是黄、东海流系的主干,其影响还远及南海。

黑潮形成寒暖流黑潮在自西向东流动中,沿途还汇合了其他水体,到达日本以南时,流速增强,流量增大,途径变异也最复杂。熊野滩以南经向断面上的地转流速分布显示了黑潮的典型结构。表层最大流速可达190厘米/秒以上,流轴(流速>50厘米/秒)宽约125千米,深约600米。流量约为71106米3/秒。约在北纬35°处,黑潮离开日本海岸后分为两支,其一为续流主干,向正东流动,保持狭窄强流性质,直到东经160°附近。它在东经150°附近又分出一支,为黑潮逆流几乎沿椭圆形途径向琉球群岛和台湾岛方向流动。另一支为续流分支,流向东北,直到北纬40°处又转向东流。这一分支与其西、北两侧的亲潮,形成了寒暖两流系十分显着的锋面,这里渔业资源很丰富。

黑潮的途径和流轴黑潮的途径和流轴位置,流幅和伸展深度,流速、流量以及热盐结构等等,都无时不在变化之中。变化周期从十几年、几年直到几小时,甚至更长和更短。其中,日本以南的黑潮,由于其途径曾多次出现周期为几年或十几年的大弯曲现象(日本学者称为大蛇形),并在远州滩外伴生大冷水团。黑潮大弯曲现象的持续性非常突出。1934~1980年的47年间竟有25年黑潮途径发生弯曲。

黑潮的水不黑黑潮的水并不黑,甚至比一般海水更清澈透明。这是因为黑潮水质极少杂质,能见度达30~40米深。不过,在太阳的散射光照射下,其他光波如红、黄等色为长波,被水分子吸引,只有黑蓝色的光波被反射,所以,当人们从上往下看海水时,海水成了蓝黑色。这样人们就习惯地称它为黑潮,以区别于其他的一般海水。

黑暗的深海环境

许多深海动物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自备发光器官。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深海动物身上发出的光,与太阳光是本质不同的两种自然光。太阳发出的是热光,而深海动物发出的是冷光。顾名思义,冷光就是不发热的光,或者叫生物光。黑暗的深海环境,不但使久居深海的鱼类自带有发光器,就连水母、枪乌贼等深海动物也带有发光器。科学家认为,它们自带发光器的目的之一是,用发光器作诱饵,来捕捉猎物。鱇鱼在头部的上方长有一个长长的触手,其顶端就有个发光器,专门用来引诱猎物上钩;还有模仿同类的功能。它不停顿地发出冷光,迷惑敌手,使敌人误认为它们是自己的同类。如果是猎物,它会毫不客气地发起攻击;如果是敌手,就用光进行伪装,保护自己。乌贼也是这方面的高手。乌贼的腹部有许多发光点,从下面看上去,好像是从水面射下来的昏暗光线,一方面能避免那些在它周围活动的敌手轻易发起攻击,而且,也能引诱小鱼等食物靠拢过来。

太平洋环流太平洋的表层环流与太平洋海面风场有密切关系。主要有:南、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太平洋赤道流系;北太平洋亚北极环流;南极绕极流和极地东风漂流等。总的趋势是:西部边界流强,东部边界流弱;北太平洋的环流比南太平洋强。黑潮是太平洋中最大的暖流。

太平洋低纬度地区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分别引起了自东向西的南赤道流和北赤道流,与其间自西向东的赤道逆流共同构成太平洋赤道流系,在赤道南北各自产生一个顺时针和逆时针的热带环流。赤道海流宽度约2000千米,厚度约200米,流速1节左右,靠近赤道一侧的流速比另一侧要大,在大洋西部比大洋东部要大。例如北赤道流从加利福尼亚半岛尖端的东南部开始向西横贯太平洋,长约1.4万千米,宽度从北纬10°~22°,厚约200米,流速平均0.4~0.6节,西部可达0.9节。北赤道流至菲律宾东岸,一个分支向南与南赤道流北向分支汇合成东向的赤道逆流,而主支则北上形成黑潮。在北纬35°附近再分支,部分北上与亲潮会合,主支转向东流,至东经160°延伸为北太平洋流,又叫西风漂流。其主干流速为1~1.5节。接近北美洲西岸时,又分成两支,一支北上为阿拉斯加暖流,大部分转向东南成加利福尼亚寒流,南端与北赤道流源衔接,从而完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流顺时针循环体系。这个环流位于中纬度,通常水温高、盐度大,所以又称为“北太平洋温水环流系统”。

太平洋环流对太平洋及亚洲东部、美洲西部的气候影响很大。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西部热带海区,是热带气旋盛行的区域。南太平洋东部,气温较低,雾多雨少。

太平洋地震带海沟众多的太平洋边缘地区,是世界着名的大地震带,也称环太平洋地震带。伴随地震,常有大规模的地面变形、断裂和崩塌现象发生。1891年10月28日,日本横滨大地震,产生一条长160千米的裂缝;1899年,阿拉斯加大地震,许多岩块突然移位,移动距离达10~15米,改变了海岸原有的形态,使岸边森林陷入海中;1976年1月14日,斐济-克马德克群岛间的海沟曾发生8级强震。

太平洋火圈海沟众多的太平洋边缘地带,有众多的火山岛,因此又有“太平洋火圈”之称。地球上的522座活火山,有322座在太平洋地区,而且大部分分布在太平洋边缘地带。在阿拉斯加,约有80座火山,其中有40多座是活动的。中国台湾岛有大屯火山群,它东边的龟山岛、火烧屿、红头屿等也是火山体。在日本1951年爆发了富士火山。在日本的165座火山中,有54座是活火山,1976年1月23日,阿拉斯加岛屿上的一次火山喷发,简直就像有颗原子弹在岛上爆炸一样,浓烟和火山灰形成的巨大蘑菇云扶摇直上,飞上一万二千米的高空,这座名叫“圣·奥古斯”的火山,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周期性地活动。

太平洋妖风1982年秋天,澳大利亚东部雨水充足,庄稼长势喜人,人们盼望着又一个丰收年。然而,不祥之兆已出现。赤道太平洋袭来一股热辐射,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低压区上空形成一个大红圈。因南美人常常在圣诞节期间感受到这股辐射带来的暖风,所以就称其为“孩儿基督”的妖风。

红海名称的由来

红海是中文意译,关于它的名称的由来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说法往往又同红色联系起来。一种说法是从海水的颜色来解释红海的名字,这种说法包含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说因为红海里有许多色泽鲜艳的贝壳,因而使水色深红;一种解释说红海沿海地带上有大量黄中带红的珊瑚沙,使得海水变红;另一种解释是,红海温度高,光照充足,适宜生物的繁衍,所以红海表层海水中大量繁殖着一种红色海藻,由于数量庞大使得蓝蓝的海水看上去呈现微红色,于是得此美名。

第二种说法认为红海两岸岩石的色泽是得名的原因。在古代,人们由于交通工具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只能驾船在离岸不远的海面航行。他们发现红海两岸特别是非洲沿岸,是一片绵延不断的红颜色岩壁,在日光的映照下,岸上红光闪烁,反映入水中使海水变红。红海由此而得名。

第三种说法是把红海的得名和气候联系在一起。在红海海面上,经常有来自非洲大沙漠的西风吹来,送来一股股炎热的气流。气流中夹带的红黄色的尘雾常常笼罩着红海,天空一片昏暗。古代腓尼基人和希腊人航行到这里,看到红海这种奇异的景象,于是便将此海命名为“红海”。

第四种说法是因其地理位置而定,由于人们认为“红”表示“南方”的意思,红海即为“南方的海”。

爱琴海名称的由来

爱琴海的命名来源于希腊神话传说。

古时间提卡地方(今雅典及周围)有个叫爱杰斯的国王,他派他唯的一儿子特秀斯到南方大海中的克里特岛,给半人半牛的魔王米诺斯奉献童男童女做贡品。

米诺斯是大神宙斯和女神欧罗巴所生,他无法无天,专吃幼男幼女。

爱杰斯深恐他的儿子受害,约定如能平安归来,即以白帆为号。

特秀斯在一个美丽公主的巧妙救护下,平安归来,但忘记临走时同父亲的约言,返航时仍用的是黑帆。

日夜在海边守候的爱杰斯,误以为儿子惨遭毒手,遂悲痛欲绝,马上投海而死。

后世为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给海命名,叫做“爱琴海”,意指“爱杰斯的海”。

直布罗陀海峡名称的由来

直布罗陀海峡是世界着名的海峡,长约57公里,位于西班牙最南端与摩洛哥最北端之间,是地中海的出海口,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直布罗陀海峡因北岸的直布罗陀港而得名。

公元8世纪初,穆萨·伊本·努塞尔率领的阿拉伯军队入侵北非,一路所向无敌,一直打到今摩洛哥西海岸,并占领了重要港口丹吉尔,他任命其部将塔里克。伊本·齐亚德为丹吉尔总督。公元711年,齐亚德又奉努塞尔之命,带领一支强大的军队乘船穿越海峡,直抵直布罗陀。登陆后,他们在那里修建了军事要塞。为纪念这次渡海作战的胜利,阿拉伯人便把登陆的地方命名为“直布尔·塔里克”,阿拉伯语意为“塔里克山”,英文译名为“直布罗陀”。此后,这个地方慢慢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这个名字也就沿袭下来。

波罗的海的由来

都说海水又咸又涩,可是,从波罗的海中舀起来的水,几乎尝不到咸味。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很容易找到答案:盐度低。是的,波罗的海的海水含盐度仅有7‰~8‰,大大低于全世界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5‰);波罗的海各个海湾的盐度更低,只有2‰左右。因此,这里的海水当然很淡了。可是,你知道波罗的海为何含盐度这么低吗?

波罗的海位于欧洲大陆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间,从北纬54°起向东北延伸到北极圈附近。波罗的海形成的时间不长,这里的冰河时期结束时还是一片被冰水淹没的汪洋。后来大水向北极退去,最低洼的谷地形成了大海,因此,这里的水质原本就比较好。除此之外,波罗的海处于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海水蒸发量很小。这里又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四周还有许多河川注入大量淡水。大西洋和波罗的海的通道又浅又窄,盐度高的海水不易进来。

因此,波罗的海成为世界最淡的海。

地中海的由来

陆间海,又称陆间地中海,是指那些被几块大陆所环绕的海洋。地球上陆间海的面积约占大洋总面积的8.2%。

这里所谈陆间海,是陆间海中最最有名气者,它就是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地中海。希伯来人和古希腊人称它为大海。古罗马人把它看作罗马帝国的中心海。英、法、西、葡、意等语意为“陆地中间之海”。中国古籍《岭外代答》称地中海为西大食海。

地中海东西长4000千米,南北最宽处为1800千米,面积约为252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为1494米,最大水深为5530米。北部岸线曲折,多海湾,南部岸线较平直。

地中海的海底地形以大陆架狭窄,陆坡陡峭,深海盆被海脊所分割为主要特点。欧洲向南突出的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将地中海北部分为利古里亚海、亚得里亚海和爱琴海。西西里岛和突尼斯北端之间的一个水下海脊,将地中海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部有阿尔沃兰海盆、阿尔及利亚海盆和第勒尼安海盆;东部有爱奥尼亚海盆和黎凡特海盆。亚得里亚海深度仅几十米至几百米,爱奥尼亚海盆深度在3000~4000米间,爱琴海中岛屿星罗棋布。

关于地中海的成因,海底扩张和板块学说认为:它是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残存水域。

中世纪时,特提斯海的范围逐渐缩小。现在的地中海是中生代到新生代中新世间,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非常复杂的相对运动而造成的。

在气象学上,“地中海式气候”可谓赫赫有名,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潮湿,春季天气多变,秋季时间暂短。由于这种气候特征在地中海地区分布最广、最为典型,故全世界凡属此种类型的气候均被冠以“地中海式气候”之名。此外,强风盛行是地中海又一大气候特征。

地中海由于蒸发大于降水和径流,故水位低于大西洋,且盐度较大。表层平均盐度约为38‰。

自古以来,地中海就是欧、亚、非各国交往贸易的通道。苏伊士运河到直布罗陀海峡的地中海航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沿岸有贝鲁特、塞得港、亚历山大、阿尔及尔、马赛、巴塞罗那、热那亚、那不勒斯等港口。地中海有丰富的藻类,还有海豚、龙虾、牡蛎和螃蟹、墨鱼、水母、珊瑚等经济生物。沿岸还是晒盐的良好场所。

渤海的由来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它三面深入陆地,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遥相对峙,像一双巨臂把渤海环抱起来。渤海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45海里,有40多个岛屿,较大的有长山岛(庙岛)、砣矶岛、钦岛和隍城岛等,总称庙岛群岛或长山列岛。其间构成8条宽狭不等的水道,扼渤海的咽喉,是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形势极为险要。渤海古称沧海,又因地处北方,故有北海之称。

渤海的面积约9.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5米,所以,渤海的海水总容量不过1730立方千米。渤海沿岸水浅,特别是河流注入的地方仅几米深;而东部的老铁山水道最深,达到78米。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从北、西、南三面环绕渤海中央浅海盆地。沿岸有辽河、海河、黄河等20多条大小河流注入。由于这些河流含泥沙较多,所以渤海海域泥沙淤积极盛,海底地势平坦,海水也容易淤浅。由于大量泥沙的输入,致使其近岸部分的海水呈现黄色。

渤海地处北方,海水较浅,盐分较淡,冬季有结冰现象。渤海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

沿岸产盐,以“长芦盐”最为有名。

海洋石油主要富集在浅海大陆架,因为这些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有雄厚的产生石油的物质基础——大量的有机物。渤海海域只有9万多平方千米,其中有油气前景的盆地面积约占2/3。

渤海盆地的形成,同中生代燕山运动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运动所产生的纵横交错断裂,使地壳形成断陷盆地,相继出现大面积的内陆湖泊群。渤海湖洼厚度巨大的第三纪沉积岩层,为有机物质的埋藏、保存和转化成油气,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渤海油气盆地是胜利、大港和辽河等油气田向海底的延伸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