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甲壳动物?
广阔的大洋中,生存着无数的生命,其中甲壳动物尤其众多。海洋里的甲壳动物数量众多,肢体显著,形状和习惯也千变万化,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资源。
甲壳纲,是节肢动物中的重要纲。甲壳动物身体上都有两对触角,用鳃呼吸,发育常有变态,最复杂的变态经过无节幼体期。最常见的甲壳动物就是大形种(如虾、龙虾、蟹等),常有坚硬外壳而得名。
甲壳动物中多数是水生,也有少数种类过着陆栖、共栖或寄生生活。全世界甲壳动物有3万余种,分布广泛,一般生活在海洋、湖泊、江河和池沼。常见的甲壳类除虾、蟹外,还有溞、丰年虫、哲水蚤、鱼蚤、海萤,藤壶、鼠妇、团水虱、钩虾、糠虾、涟虫、麦秆虫、磷虾、寄居蟹等。
虽然甲壳动物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它们形态变异很大,最小的如猛水蚤类,体长不到1毫米。最大的巨螯蟹在两螯伸展时,宽度可达4米。
甲壳动物都是身披坚甲的“武士”。甲壳动物的身体呈长筒形,体节分明,身体分头、胸、腹3部分。头部由6个体节愈合而成。第1节没有附肢,其余每节有1对附肢(口前2对触角,口后有1对大颚,2对小颚)。头部与胸部体节常有愈合现象,合称头胸部。甲壳动物中有的成员头部后缘生出一片背甲,称为头胸甲,整个或部分头胸部被包裹;有的类群为双瓣的介壳形,包裹整个体躯和附肢;有的为肉质外套,外表有壳板加固,许多甲壳动物头部仅与第1或第1、2胸节连接。
甲壳动物也有不同等级之分。不同等级的成员彼此也会有一些区别,例如低等甲壳类胸部与腹部间分界不明显,合称为躯干部。高等甲壳类——软甲纲身体分节,数目基本固定,胸部为8节(每节一对附肢),腹部为6?7节,外加一个尾节,尾节没有附肢,其他各腹节共有6对附肢(叶虾亚纲例外,腹部8节、另有尾叉一对)。除软甲纲外,其他各类腹部都没有附肢,但末节有一对尾叉。躯干肢数目变化极大,最少者2对,最多者60多对(背甲目——鲎虫)。
甲壳类的第1触角与其他附肢不同,多数类群和无节幼体阶段都是单枝型,只有软甲纲是双枝型。第一触角的主要功能是感觉,但在有些类群中是游泳(如枝角类)和捕食器官,蔓足纲则为固着器官。
第二触角多为双枝型,大多数类群都很发达,是感觉和运动器官,有的转化为两性交配时的执握器。寄生类型,常为固着器官。软甲纲的第二触角的外肢常为鳞片(游泳时自由升降);爬行的种类,常退化或全缺。
大颚是口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常有较大变化,原肢部分形成带齿的咀嚼器,常分化为切齿突和臼齿突。许多桡足纲和无节幼体的大颚尚保留能游泳的内肢和外肢;许多种的内外肢都退化,有些种虽然保留作为触须的内肢,但仅有感觉功能。介形纲大颚触须为运动器官,咀嚼部分退化。寄生种类的大颚有的呈矛状,包于上下唇形成的管状吸吮器内。
第1和第2小颚在许多类群中,仅原肢部分发达,形成颚基,有刺和毛,能协助咀嚼。内肢有的退化,有的为小的触须。外肢有时呈叶片状,十足类第2小颚的外枝,扩大成颚舟片,能鼓动水流出入鳃室,寄生类型小颚常退化,或变为吸附器。
许多甲壳类,在大海中过着浮游生活。在海洋和淡水的浮游动物中,甲壳类为最占优势的类群,如桡足纲、枝角目、端足目、磷虾目和十足目的毛虾、樱虾等,常大量密集成群,在表层或深层水中,均占优势。对虾类中有些种类,只生活在深水层中,如拟须虾,绿须虾等。它们的附肢,尤其是腹肢特发达,适应于漂浮和游泳生活。
甲壳动物中也有栖息在水底的。尤其在海洋环境中,从潮间带到近万米的大洋深沟,栖息着大小不同、构造迥异的甲壳类,如潮间带大量成群的蟹、寄居蟹、等足目、端足目、成群固着的藤壶,浅海底占优势的虾、蟹、虾蛄、桡足纲的猛水蚤,深海和海沟底占优势的涟虫目、原足目、端足目等。有的潜居底泥沙内,有的营穴而居,热带潮间带红树林沼泽栖居的海蛄虾洞穴深度接近1米。
还有许多甲壳类过着寄生生活,如桡足纲的鱼蚤类、颚虱目、蔓足纲的根头目等足目的鳃虱类。另有许多种共栖或共生生活,如许多鼓虾科、隐虾亚科,少数端足目、蟹类和蔓足纲分别与珊瑚、海葵、海鸡冠、多孔动物、棘皮动物共栖;寄居蟹与海葵共生。
除去被人类利用的资源类动物,许多甲壳动物对人类有害。例如,等足目的蛀木水虱和团水虱等穴居海中木材内,大量繁殖时,能破坏海港或码头的木质建筑物。蔓足纲的藤壶附着于船底、浮标或其他水下设施上,能减低船只行驶速度,浪费燃料,或使浮标、水雷等设施下沉,失去作用。寄生甲壳类(如寄生桡足类、等足类、蔓足类等)常使寄主(鱼类、虾、蟹等)停止生长,不能成熟和繁殖;而某些淡水种,如绒螯蟹、沼虾、螬蛄等,又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误食感染的生虾、蟹时,会受肺吸虫感染。
另外在甲壳动物中有些种,体内含有毒成分,误食会中毒,例如在珊瑚礁栖居的熟若蟹。
2.鲜美的对虾
虾类营养丰富,体内含有高蛋白,味道鲜美。虾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在海洋里的甲壳动物中,虾的形态很特别,走起路来,上下颠簸很是有趣。
对虾是我国黄海、渤海中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因为对虾的个儿大,过去我国北方常成对出售,从而得名为“对虾”。
对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1吨对虾的营养胜于2~3吨鲜鱼。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对虾南移养殖成功,解决了对虾越冬和人工育苗技术的问题,扩大了对虾养殖面积,使年产量大幅度提高。每年的5?7月间,对虾的虾苗常生活在浅海湾和河口附近,渔民利用洼地、沟渠在涨潮时引入,到11月份捕捞出售,是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现在人工养虾业很发达。要是人工养殖对虾的话,通常要挑选当年养成的亲虾,在室内的池中越冬,到第二年3?4月开始产卵并孵化虾苗。待虾苗长到0.8?1厘米时,移入虾塘放养。一般到了10?11月对虾已长成14厘米左右的大虾,便可及时捕捞了。对虾的发育过程,变化很多,需经历20多次蜕皮方能长为成虾。
对虾在繁殖时期,在雄虾与雌虾交配后,雌虾第二年才能怀孕产仔。对虾的身体颜色,会随着体内色素细胞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是由于虾体内的色素,在高温下能析出熔点较高的虾红素。
3.撒尿虾
夏天是吃虾的好时节。虾的形态不但很特别,而且走路也上下颠簸,很是有趣,但更有趣的是,有一种虾还会撒尿,你见过吗?
因为撒尿虾被抓时,腹部会射出无色液体,所以又被称为撒尿虾。另外,还被人们叫做螳螂虾、爬虾、口虾姑,又称富贵虾、琵琶虾等。全世界撒尿虾约有400种,大多数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岸,喜欢栖息在水底。撒尿虾身体窄长呈筒状,略平扁,头胸甲仅覆盖头部和胸部的前4节,后4胸节外露并能活动。在头部和胸部,有一对像螳螂一样的镰刀状的前脚,步足有三对,腹部有尾鳍(游泳鳍)。它是肉食性甲壳动物,以其他的甲壳类和小鱼、海滨蚯蚓、沙蚕等为食。撒尿虾中的大多数是以穴居为主,经常会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巢穴大部分是U字形。
4.虾中霸王——龙虾
龙虾是最为名贵的海洋生物之一,和鲍鱼齐名。在民间,人们送了龙虾一个非常霸气的称号——虾王。称得上虾王的龙虾,到底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的呢?
首先是个头大。一般最小的龙虾也有20?40厘米长,体重都在0.5千克以上。特别是龙虾中的锦绣龙虾,是龙虾中的魁首,重量在3?4千克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虾,是虾王中的大王,它身上的“盔甲”色彩绚丽,美丽异常。龙虾盔甲非常坚硬,浑身长刺,个头又大,显得威风凛凛。
其次是勇猛好斗。龙虾不仅长的有王者之气,而且它们在勇猛上也一点不逊色,不过却少了点谋略。龙虾虽然以自己好斗勇猛的性子,经常去攻击其他鱼类,但是它们除了一些防身武器之外,根本就没有什么攻击性的武器。例如龙虾在与乌贼的搏斗中,往往一味地猛攻,横冲直撞,毫无一点战略战术,动作迟缓而笨拙。乌贼往往巧妙地左躲右闪,避其锋芒,待龙虾累得精疲力竭后,乌贼就寻机将其擒获,美餐一顿。还有的鱼就喜欢捕食龙虾,遇到龙虾时,先一口咬下触须,再把附肢一截一截咬掉,龙虾却束手无策,既不逃避,也不反抗,直到被全身肢解,吞食殆尽。
龙虾身体末端的扇形尾节,不仅可以保持身体平衡,而且也可以在危急时刻,急速反弹后退。龙虾的甲壳限制了它的成长。只有通过蜕皮,才能不断地长大。它们蜕皮的方法是,首先在尾和躯干部张开一条横向裂缝,身体侧卧弯曲,慢慢从裂缝中蜕出来。这时大螯里的血液倒流,使得它们的体积只有原来的1/9大,龙虾能很容易地从壳中蜕出来。蜕皮后8个小时内,龙虾身体就会长大15%,体重增加50%。它们蜕掉的旧壳,可以完好无损。龙虾壳是非常好的装饰品。
龙虾生活在温暖的海洋里,我国有7?8种,东海和南海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栖息在海底,白天隐藏在礁石缝里,夜间出来觅食,与游泳虾类相比,龙虾的形态构造,有显著的不同,头胸部粗大,腹部比较短小,游泳足退化,基本上失去游泳的能力,适应爬行生活。龙虾第二对触角的基部,有特殊的构造,摩擦眼睛下方的骨质板,会发出“吱吱”的响声,招引同类。
5.基围虾——用基围捕来的虾
和龙虾不一样,基围虾是百姓餐桌上的美食。基围虾肉味鲜美,容易消化,适合体质虚弱或者需要调节营养的人食用。
基围虾就是我们所说的麻虾、新对虾,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民间经常叫它们基围虾吗?麻虾属沙虾类,沙虾类都叫基围虾。因为野生的麻虾喜好生活在沙泥底及盐分较低的浅海中,平时习惯将身体收藏在海床中,只突出双眼及头部前端呼吸,用来逃避敌人及等候食物,涨潮时则会爬入一些缓流的内湾栖息。渔民发现麻虾的这种特性之后,就在内湾拉网或修筑石基来等麻虾自投罗网。老一辈的渔民把这些陷阱叫做基围(即用基石来捕捉),所以把用基围所捕的虾,叫做基围虾。淡水中的所谓的虾米,也是基围虾。早些年在黄河边,污染不是很严重,经常看到渔民用细纱窗制作的虾米网,捕捉基围虾。
基围虾是淡水育种、海水围基养殖的,其得名原因是“围基养殖”。基围虾形态像对虾,但它的壳比对虾软,体形也没有对虾大,一般如中指大小,广东沿海的河口海区产量较高,且体肥壳薄、肉质鲜美爽口。基围虾的幼虾身体的长度在6厘米以下,身体的颜色是墨绿色至深绿色,成虾体长会长到超过6厘米,身体的颜色也会变成浅黄色,身体布满密集的浅褐色斑点。
6.青虾
我们知道,青虾体形粗短,整个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构成。头胸部各节相连,由一大骨片覆盖背方和两侧,叫头胸甲或背甲。头胸部粗大,腹前部较粗,后部逐渐细而且狭小。青虾的身体表面覆盖着坚硬的外壳,起着保护机体的作用,青虾的尾节尖细,其背面有2对活动的小刺。除尾节外,每节附肢1对。
青虾游泳能力差,只能作短距离的游动,常在水底草丛中攀缘爬行。但是在受惊或受到敌害时,青虾能用腹部急剧收缩、尾扇拨水后退,然后身体突然伸直一弹,便从水中逃遁。但是青虾的生长很快,在每年的5~6月份孵化出的幼苗,一般约40天就能长到3厘米左右,到11月份每只体重一般可达3~5克。青虾一生中要蜕13~15次皮,它的生长发育就是靠蜕皮来完成的,生命一般只有14~18个月。
另外,青虾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淡水虾类之一,广泛分布在我国的淡水湖泊中。青虾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食用部分含蛋白质16.40克,营养学家认为,它有一定的补脑功能,适合脑力劳动者和青少年食用。
7.南极磷虾
磷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而且磷还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对保持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平衡作用。磷虾是补充磷的最好食物。
南极磷虾是南极海域里的特有水产品,它的外貌同对虾很相似,只是体型比对虾要小一些,通常身体的长度是4?5厘米,最长的可达到9厘米左右。
南极磷虾的鳃是裸露在外面的,它的眼柄腹面、胸部和长腹部附肢的基部,长有几粒金黄而略带红色的球形发光器官,正是由于这个发光器官,使得南极鳞虾能够在夜晚发出浅蓝色的磷光,所以才被称为南极磷虾。
由于南极磷虾繁殖极快,天敌又少,所以它们的数量多得惊人。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一种虾类最多,那就要算是南极磷虾了。南极磷虾最多的地方,每立方米水中竟有6.3万只。有人作过估计,南极海域里每年蕴藏的磷虾可达50亿吨,如果每年捕捞15000万吨,就相当于目前世界上渔业总捕捞量的两倍,这样既不破坏自然资源,又可保证全人类对水产品的需要。
由于南极磷虾能给人类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未来食品。
8.寄居蟹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寄居蟹的身影。可见人们对这种小动物的关心。寄居蟹的外形,介于虾和蟹之间,寄居蟹多数寄居在螺壳内。寄居蟹本身体形长,分头胸部及腹部。头胸部具头胸甲,但不覆盖最后胸节。头胸部前部较狭窄,钙化较强,后部扩展较宽,角质或完全膜质,有明显的颈沟。寄居蟹腹部长,曲卷或直伸,少数宽短,多不对称。
在民间寄居蟹又被人叫做“白住房”、“干住屋”。它的名字是由于它常常吃掉贝壳等软体动物,把人家的壳占为己有而得来的。
目前,已知的寄居蟹品种有几十种。寄居蟹多分布在黄海及南方海域的海岸边,通常能在海边的岩石缝里找到它,有时还在竹子节、穗椰子壳、珊瑚、海绵等其他地方看到它。随着它的长大,它会换不同的壳用来寄居。最大的寄居蟹所寄居的海螺,直径可以达15厘米以上。
随着自身的不断长大,寄居蟹需要更好的房子。所以它们为了适应自己体型的需求,得不断地寻找着新的住处,最适合寄居蟹的房子,就是海螺壳。为了得到这个“房子”,寄居蟹不惜向海螺发起猛烈的进攻,把海螺弄死、撕碎。然后,钻进去,用尾巴钩住螺壳的顶端,几条短腿撑住螺壳内壁,长腿伸到壳外爬行,用大螯守住壳口,这样它就搬进了一个新家。
9.红蟹
在夏天的时候会有洪流,但是在自然界有一种螃蟹也能形成洪流。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以南360千米的印度洋上,有一座面积135平方千米的小岛——圣诞岛。圣诞岛面积2/3的陆地上,覆盖着热带雨林。在森林中,居住着大约1.2亿只红蟹。红蟹以吃树木的落叶和树上掉下的果实为生。一只红蟹重约1千克,蟹壳直径10厘米。它们的螯非常坚硬,可以刺穿汽车轮胎,尖锐得令人害怕。
红蟹大部分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它们在泥土里挖洞,钻进岩石缝里,甚至在人类的花园里。它们长时间生活在它们的洞穴里。每一个洞穴只有一个入口,直达它们的卧室。一个洞穴里只生活一只,除了繁殖季节外,它们是独居的。它们容忍不了其他同类与它分享同一间屋子。
红蟹白天活动,在晚上的低温和高湿度条件下,基本不活动。保持身体湿度,好像是它们一项重要的任务,湿度甚至可以决定它们的活跃性。它们对湿度非常敏感。在干季,它们缩在它们湿润的洞穴里,在洞口用树叶堵住,保持湿气,它们常常乐此不疲地这样做。
红蟹的食物,除了绿叶、落叶、水果、花和小树苗外。它们也会偶尔给自己开个荤,吃其他的死蟹和死鸟,如果有机会的话,它们也会吃大非洲蜗牛和人类留下的垃圾。
每年的10月底,当热带大雨降临时,正是红蟹产卵的季节。这时候不论在哪里生活的红蟹,都会从各自的洞穴中冲出来,浩浩荡荡地奔向海岸。红蟹大军遍布公路、铁路,每年都有大量不幸的红蟹在奔向海岸的过程中,被车轮轧死,但是这股红蟹洪流仍然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红蟹一般要用3个星期的时间进行交配和游玩。这个时期,它们会和各自的配偶居住在一起。等到交配之后,公蟹便离开洞穴,毅然返回自己曾经的住处。
母蟹在交配后,必须进入海水中产卵,有时候由于海水太深,母蟹在产完卵后,还没来得及上岸,就会被海水淹死。它们的卵会随着海水漂流,慢慢孵出小蟹。大约经过25天左右的时间,这些小蟹会从海水里迁徙到岸上,各自为家。
10.美丽又美味的青蟹
北宋文豪苏轼曾有诗云:“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说的就是这好看又好吃的青蟹。青蟹也叫锯缘青蟹,外形和梭子蟹很像。雌蟹体重一般为0.5千克;而雄蟹稍大,体重约1千克,最大的可达1.5千克。
青蟹的背甲隆起而光滑,颜色青绿色,与同类相比,显得非常青翠,故名青蟹。青蟹的身体为扁椭圆形,胸板呈灰白色,两边共有5对附肢。青蟹的最后一对步足呈桨状,专门用于游泳。
青蟹盛产于我国东海及南海,如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沿海地区的省份,喜欢栖息在盐度较低、较温暖的泥质海底的浅海中。
青蟹肉味鲜美,是非常受人们欢迎的食用蟹。它与中药生地熬成的汤,便是有名的“青蟹生地汤”。蟹腿上的肉,可干制成蟹肉,便于贮存和长途运输,也是味道鲜美的上佳食品。另外,青蟹还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的水产品之一。
11.螯封嫩玉双双满——大闸蟹
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的夫人曾经用“不是阳澄蟹味浓,此生何必住苏州”来称赞阳澄湖大闸蟹的美味。
大闸蟹是河蟹的一种,也叫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漫长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最鲜美。一般来说,大闸蟹特指长江系的中华绒螯蟹。
说到大闸蟹,就不能不提阳澄湖清水大闸蟹。阳澄湖清水大闸蟹历来就享有“蟹中之王”的美誉。阳澄湖巴城镇出产的大闸蟹,自古以来便享有至高无上的盛誉。
大闸蟹有一对大夹子,可用它们捕食、防御敌害,还能做左右摆动,前伸和高举等动作。大闸蟹原产于我国,以后才流传到朝鲜和欧洲。大闸蟹食性很杂,常以螺、蚌、小虾、动物尸体为主,也吃谷类、豆类和菜类。
大闸蟹肉质细嫩、滋味鲜美,营养价值极高,所含蛋白质与海蟹相等,比鲫(jì)鱼要高;所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远远高于沼虾、对虾、带鱼等;维生素A非常丰富,含铁质特别高,核黄素含量也多,属高级营养食品。由于大闸蟹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因此,吃蟹时,一定要蒸透煮熟再食用。
12.甲壳动物中的“小不点”——丰年虫
顾名思义,正是因为姿态柔美、色彩柔和,丰年虫才被称为“仙女虾”,生长在欧洲、中亚、北美西部、非洲干旱地带和澳大利亚的淡水池塘中,身体的长度大约在2.5厘米左右。
丰年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即便是在不良的环境下,也能很好地生存下来。丰年虫的繁殖能力很高,它的休眠卵又可以长期保存,条件许可时可以随时孵化成幼虫,初孵仅需18~30小时。
丰年虫的卵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注:其中蛋白质约含60%、脂肪约含20%),它的成体所含营养成分也很高。因此,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饵料,丰年虾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当前世界上85%以上的水产养殖动物的育苗,均以丰年虾作为饵料来源。
丰年虾卵的采收季节,一般是在秋天,但春天也有少量丰年虾卵可供采收。丰年虫的卵常被风浪冲击到岸边堆积在一起,颜色为浅红褐色。在采收的时候,可以直接从岸边刮取,或用特制的小抄网,另外,也可在池边挖坑或构筑浮栅,使卵集中在局部水体中,以便采收。
13.黏附船只的藤壶
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出人意料地击败了来势汹汹的沙俄波罗的海舰队。经各国军事家分析,俄国舰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军舰速度过慢。而使军舰航速降低的罪魁祸首,竟是附着在船底的固着动物——藤壶。由于沙俄舰队从波罗的海到日本海,经过了长达一年之久的航行,在航行过程中,船底长满了大量的藤壶等附着生物,这样就增加了船体的重量,增大了水的阻力,因而使得船速减慢了。
藤壶身体外围长有坚硬的壳板,中间留有一小口,形状像一座座小火山,会黏附在岩石、船体及海上其他人工设施上,甚至还在贝壳、鲸、海蟹的甲壳上安家,靠过滤海水中的有机物生存。说来令人难以相信,它们竟和虾、蟹同属于甲壳动物,虽然它们的外形和虾、蟹大相径庭,然而它们从出生到幼体阶段时的情况,却是完全相同的。
藤壶的种类很多,世界各大洋都有分布,从浅海到深海都有它们的踪迹。别看藤壶个体小,可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却不小。它附着在船底上,使船只增加阻力,降低航速;附着在金属构筑物上,常常破坏金属表面的油漆保护层,加速金属的腐蚀。藤壶所以能牢固地附着在岩石或金属表面上,是因为它能分泌一种被称为“藤壶胶”的黏液,它的黏接性高得惊人。如果要除去船体上的藤壶,除非连表面的钢皮也一起揭下来。
虽然藤壶对海上的设施危害极大,但是人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它变害为宝,着手研究人工合成“藤壶胶”。如果用这种黏合剂修船,只要几分钟时间,便可以在水下将钢板牢牢地黏接在漏洞或裂缝处。在医疗上,可以用它来止血和黏合伤口,用藤壶胶黏接外科手术上的刀口,就像黏纸一样方便。
14.其他甲壳动物
(1)麦秆虫
每年夏收季节,北方的农田中全是金黄色的麦田,凉风吹来,麦浪涌动,如同金色的海洋一般。无独有偶,在大海中也有麦秆一般的昆虫。麦秆虫身体的长度在一寸左右,呈细杆状,胸部有足七对,第二对特别大。生活在海藻上,也叫竹节虫。
麦秆虫主要为海生,不过淡水中也有少数种类。全世界已知6000多种。它们全部依附着生活或寄生生活,前2对步足常退化或全缺。
麦秆虫是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之一,可以大量繁殖。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会不同程度危害海洋生物的健康。
(2)溞(sāo)——鱼类的主要食料
现在水产养殖业正在蓬勃发展,饲料是制约水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鱼虫是鱼苗最好的饲料。溞也叫红虫或鱼虫。溞体型很短,左右侧扁,被两瓣透明甲壳包裹。其头部有黑色复眼一个。溞的第二触角发达,是游动的主要器官。雌雄异体,以孤雌生殖为主。
溞是鱼类,特别是鱼苗的主要食料,它在水域中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它的食料是有机碎屑、细菌、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它对很多毒物(特别是金属化合物)比鱼类敏感。
溞繁殖快,生活周期短,来源广,容易培养,因此成为生物测试中的一种比较好的实验材料。另外,对溞毒性实验的结果,和鱼类毒性实验的结果一样,可作为工业废水排放管理的科学依据,并可用于评价水体水质等。
(3)哲水蚤
哲水蚤身体呈圆筒形,明显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显著宽大,包括头部(常和第1胸节愈合)和4?5个胸节。大多是浮游生活,少数过着底栖生活。
哲水蚤不仅是许多经济鱼类和幼鱼的基本饵料,另外还可以作为海流或水团的指示种,又可作为实验生态、生理、生化的研究对象。
(4)鱼虱
这是一种对鱼类危害很大的寄生虫。鱼虱子寄生在鲢、鳙鳃、鲤、鲫鳃、青鱼、草鱼鳃等鱼类身上。有的种类的鱼虱子,可以引起鱼类的死亡。
鱼虱身体,分成前体和后体两部分,以活动关节为界,头部与第1胸节分开或合并成头胸部。第2?5胸节向后趋窄,4、5胸节之间有一活动关节。第6胸节为生殖节,雌、雄性形状不同。腹部3或4节,叉长柱形或短柱形。胸足多数5对。鱼蚤的雌雄性外形相似,卵生。
(5)鼠妇
在农村的老房子中经常发现这种虫子。鼠妇又叫“潮虫”,在南方名字是“西瓜虫”、“团子虫”。身体大多呈长卵形,成体长9~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显著,身体的颜色是灰褐色、灰蓝色。受到惊吓后,会卷曲成团,鼠妇喜栖息在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
鼠妇是害虫,主要危害植物的幼芽、嫩根造成缺苗断垄,危害草莓时,把浆果吃成孔洞;瓜类幼苗绿色部分受害后,常不生蔓。对生产造成一定影响。鼠妇平时主要寄生在油菜、芥菜、小白菜、番茄、黄瓜、南瓜、瓜、大豆、豇豆、苋菜、空心菜、莴苣等叶片及食用菌中。
鼠妇是胎生繁殖,若幼体离开母体的话,可以自由取食以及活动,取食后体壁颜色变深,身体增大,隔一段时间需钻入土中蜕皮,每雌可繁殖110头,幼虫孵化后,多随雌成虫群集在一起。
鼠妇可以制成中药,治疗气管炎、咽喉肿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