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沙漠
10201800000003

第3章 死亡谷的生命—沙漠动物

1.沙漠之舟——骆驼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主要的运输工具就是骆驼。因此我国古代的经济繁荣其功不可没的便是骆驼。沙漠中除了漫漫黄沙,有一沙漠景致必不可缺,便是驼影。骆驼是偶蹄目骆驼科骆驼属两种大型反刍哺乳动物的统称。骆驼有两种,有一个驼峰的单峰骆驼和两个驼峰的双峰骆驼。单峰骆驼比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运货,也能驮人。双峰骆驼四肢粗短,更适合在沙砾和雪地上行走。骆驼和其他动物不一样,特别耐饥耐渴。人们能骑着骆驼横穿沙漠,所以骆驼有着“沙漠之舟”的美称。骆驼的驼峰里储存着脂肪,这些脂肪在骆驼得不到食物的时候,能够分解成骆驼身体所需要的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另外,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储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

骆驼的耳朵里有毛,能阻挡风沙进入;骆驼有双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可防止风沙进入眼睛;骆驼的鼻翼还能自由关闭。可以抗御风沙的侵袭,脚掌扁平,且下面有又厚又软的肉垫子,便于在沙中行走,皮毛厚实抗寒,对保持体温极为有利,有利于抵御沙漠的冬季。骆驼熟悉沙漠里的气候,风沙来袭时,它立刻跪下,可使人们预先做好准备,走得很慢,但所驮东西很多。是沙漠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1000万年前,骆驼生活在北美洲,其远祖越过白令海峡到达亚洲和非洲,并化成双峰驼和人类驯养的单峰驼。驼峰是骆驼的营养物质的储存室,可储存40公斤的脂肪,能在10分钟内喝下100多升水,同时排汗稀少,可在沙漠中坚持8天不喝水也不会渴死。双峰驼交配期在1~2月,单峰驼则在雨季,这时雄性变得好斗。单峰驼孕期12月,双峰驼13月,哺乳期3~4个月。幼骆驼出生就很强壮,一天就能跟着母亲到处跑,双峰驼喜结小群,可吃任何植物,春秋分别在分布区南北迁徙。野生骆驼十分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骆驼适宜于沙漠中的行走,因此是沙漠边缘的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交通工具。骆驼种类数目稀少,存活期较长,生命力也较顽强。用于家畜的单峰驼主要见于苏丹,索马里,印度及附近的国家,南非,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

传统理论认为骆驼的祖先于4500万年前生活在北美,是种体型巨大、没有脚趾的大型哺乳动物,后因自然环境的改变,在大约300万年前横渡至亚洲和非洲。为适应当地气候环境,自身演化成现今的脚趾和驼峰。但是根据路透社报道,近期在叙利亚中部发现的未知巨型单峰驼被认为生活在距今10万年前,令科学家重新审视现代骆驼的起源学说。

据科学探测,单峰驼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300万年,但野生物种已濒于灭绝。双峰驼曾经分布广泛,目前全世界总量约为1400万,主要为家畜。现在估计约有1000只野生双峰驼生活在戈壁滩,以及少量生活在伊朗,阿富汗,哈萨克斯坦。

澳大利亚中部有多至70万头野生化骆驼,它们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被引进作为运输用途的骆驼后代。美国西部有存活至20世纪的少量单峰和双峰驼,它们是从土耳其引进的。另外有23只双峰驼在淘金热期间引进到了加拿大。

双峰驼有两个驼峰,是适合寒冷气候的动物。而单峰驼只有一个驼峰,更适于沙漠生活。两者的混血体型比两种骆驼都大,有一个驼峰,善于驮物。雌性混血可以与雄性双峰驼交配并产子。在哈萨克斯坦可以见到这样的混血骆驼。人为造成的骆驼与大羊驼的混血成为卡马,科学家想通过试验了解两个物种的相似程度。单峰驼重量是大羊驼的6倍,因此需要通过人工受精使雌性骆驼受孕。而雌性单峰骆驼受孕没有试验成功。混血种体型甚至比大羊驼更小,有类似骆驼的短耳朵和长尾,没有驼峰,有类似大羊驼的分趾,而不是骆驼的大脚掌。

(1)骆驼的驼峰里是什么?

许多人认识骆驼之所以耐渴是因为其驼峰内可储存大量的水分或“固态水”来维持其体内的耗水平衡。经实验解析,驼峰中储存的是沉积脂肪,不是一个水袋,而脂肪被氧化分解后的代谢水可供骆驼生命活动的需要。体内脂肪的氧化反应和肺部失水与脂肪代谢水相一致的事实说明,驼峰根本就起不到固态水储存器的作用,而只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储存库,它为骆驼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消耗的物质保障。

骆驼的胃被肌肉块分割成若干个盲囊即所谓的“水囊”。有人认为骆驼一次性饮水后胃中储存了许多水才不会感到口渴。而实际上那些水囊,只能保存5~6升水,而且其中混杂着发酵饲料,呈一种黏稠的绿色汁液。这些绿汁中含盐分的浓度和血液大致相同,骆驼很难利用其胃里的水。而且水囊并不能有效地与瘤胃中的其他部分分开,也因为太小不能构成确有实效的贮水器。从解剖观察,除了驼峰和胃以外,再没有可供贮水的专门器官。因此可断定,骆驼没有贮水器。

(2)骆驼的役用性能。

首先,骆驼是荒漠半荒漠地区,尤其是沙漠地区的主要的骑乘工具,也曾被广泛用于沙漠考察等工作。骆驼虽不善于奔跑,但其腿长,步幅大而轻快,持久力强,加之其蹄部的特殊结构,因此,适合沙漠中的行走和运输。在短距离骑乘时,双峰驼的速度可达10~15千米/小时,长距离骑乘时,每天可行程30~35千米。

其次,在沙漠、戈壁、盐酸地、山地及积雪很深的草地上运送物资时,其他交通工具往往难以发挥作用,而骆驼则是这些地区最为重要的驮畜,发挥着其他家畜及交通工具难以替代的作用。在气候恶劣、水草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仍可坚持运输。因此,骆驼被广泛用于沙漠地区的探险、科学考察、物资运输等工作。为沙漠中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交流发挥巨大作用。

骆驼除了以上骑乘、驮运两种用途外,还可用于耕地、拉车、抽水、撞车等方面。因此,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不但善于沙漠运输,也是农家耕作的好助手。

2.抬尾芥虫

抬尾芥虫是沙漠中的一种常见的甲壳类虫类,由于沙漠干燥少雨,极度缺水,抬尾芥虫常常爬上沙丘顶,高高得起屁股,用这个办法补充水分。

抬尾芥虫为了最大限度地收集水滴,每当起雾之际抬尾芥虫就爬上沙山的顶端,把背朝向从大洋方向飘来的雾,高高地翘起它的尾巴,使身体斜向倾斜,雾气碰到冰冷的虫体就会凝结成水滴,水滴沿着背部滑向口器,抬尾芥虫就能如愿地享受到从远方飘来的甘露。

3.沙狐

沙狐是沙漠中哺乳动物的一种。四肢相对较短,耳大而尖,基部宽。背部浅棕色或浅红褐色,腹部淡白色或淡黄色。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沙狐的生活习息与内陆草原上的狐狸有很大不同,它们栖息在开阔的草原和半沙漠地带,回避森林,有时几只狐狸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巢穴内,以小型啮齿类动物为食,像沙漠中的野兔,也捕食鸟类,蜥蜴和昆虫。沙狐通常春末夏初产仔,每年一胎,每胎3~6仔,妊娠期为50~60天。2岁性成熟,1~3月为发情期。沙狐一般体重2~3千克。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蒙古、外贝加尔、苏联中亚、阿富汗等地。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4.大沙鼠

大沙鼠为沙鼠亚科中体型较大的种类,大小与褐家鼠相似,体长大于150毫米。尾长接近体长;尾粗大,被密毛。耳较短小,不及后足之半;耳壳前缘列生长毛。耳内侧紧靠顶端,被有短毛,前足4指(趾),拇指(趾)不明显,后足5趾;前肢掌部裸露,后肢趾部被密毛。雌体乳头四对。头和背部中央淡沙黄色;体侧、眼周围、两颊和耳后毛色较背淡;背毛基灰、尖沙黄且杂有少量黑褐色毛;腹部及四肢内侧的毛均为污白沾黄色,毛基部暗灰色,毛尖污白色;尾毛上、下锈红色,较背毛鲜艳,尾末端有长黑毛,形成小毛束。爪强而锐为暗黑色。头骨粗壮坚实,吻部钝短,后头膨大;鼻骨狭长,其长约为颅全长的1/3;额骨长大,中央表面略凹,有眶上嵴;顶骨短而平扁,有明显的颞嵴,此嵴在顶间骨处折向两侧,顶间近似椭圆形;颧骨中央不外突。

沙鼠是沙漠中的破坏分子,栖息于荒漠及半荒漠中,尤其以生长梭梭、白刺的半荒漠生境为多。其在地下挖掘洞道又采食地面植物,对改造沙漠及固沙影响甚大。在农区盗食粮食,破坏水利设施,造成粮食严重损失和水土流失,同时又是多种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自然携带者,因此,必须防治和消灭。在草原高密度的条件下,可采取30米行距条状投放磷化锌和敌鼠钠盐等急性或慢性无壳谷物毒饵。在农区最好能采取综合防治的办法:先在春季发动一次捕鼠运动,降低基础鼠数;收获前用药物进行第二次灭鼠;秋收时快拉快打,捡净地里的谷穗;消灭毗连地沙鼠的栖息处所。此外,冬灌和深翻等都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沙鼠的分布范围较广,甘肃省内分布于民勤、永昌、山丹、张掖、金塔、酒泉、嘉峪关、玉门、安西、肃北;国内分布于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国外分布于前苏联、伊朗、阿富汗、蒙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