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必学古文名句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10198700000002

第2章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典】

《论语·子罕》。

【作者简介】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相传曾问礼于老子,又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曾在鲁国为官,但仕途不顺。之后,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可惜都不曾获得重用。于是孔子返回家乡,将他满腔的政治理想抱负投入在整理古籍经典与讲学。孔子讲学不倦,重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他的思想学说虽曾遭遇秦始皇焚书坑儒,然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孔子身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政治家,他的学说至今仍对中华文化发挥深远的影响。明朝时明世宗谥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公元1952年由专家换算历书推算孔子诞辰为9月28日,将此日订为孔子诞辰。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生平与弟子、时人之间的对话,也包括弟子之间的对话,由孔子门下弟子辑录。汉初原有鲁论、齐论、古论共三论,可惜齐论与古论早已佚失,只剩鲁论流传至后代,宋朝时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宋太宗时的宰相赵普据说只读过《论语》,但却能辅助宋太祖“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的价值不但跨越时代,也超越东西方的界限,其内容共二十篇,记载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经过弟子的谨慎编排而具备一贯性,其脉络从头到尾相呼应。今天当我们观赏好莱坞的电影时,竟能听见西方的银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论语》智慧的普世通行,历久弥新。

【故事】

关于坚定志节,宋代苏轼在《晁错论》中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说明古代成就了大事业的人,不仅才干卓越,必定还有坚忍不拔的志向。明朝的王阳明先生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说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若是没有坚定的志向,世界上的事恐都无法成就,人也像是没有舵的舟、没有衔的马,失去了方向。

在恶势力的压迫下,又要如何坚持理想呢?在战国时代屈原的《九章·涉江》中便能见到这般坚韧的风骨,“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诗人在此表达出他宁可终生穷困,也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唐朝王勃在名文《滕王阁序》中同样认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说明年纪老了,也不会因为白了头发而改变心志;处境愈是困难,信心愈是坚定,绝不因此丧失远大志向。一代枭雄曹操晚年仍然雄心万丈地说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良马虽老,伏在马槽,但还想驰骋千里,表达出老人的雄心壮志。

宋儒程颐曾代女子立下一则颠倒是非的“志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认为饿死是小事一桩,失去志节就事关重大,并以此要求女子坚守节操,为了保持清白之身,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这种迂腐的观念,造成“贞节牌坊”迷思。呜呼!假如程先生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应该就不会这样胡言乱语,以“牺牲她人的性命”,来成就自己道德的高超。立志当然重要,但若为虚名连生命都因此丢失,大儒还谈什么“坚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