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必学古文名句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10198700000018

第18章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出典】

宋·苏轼《范增论》。

【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21岁登进士第,早年曾任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兵部尚书等职。后期的仕途坎坷,曾因“乌台诗案”入狱,几死。神宗年间,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因批评新法而入狱,多次遭贬谪,最远被贬至琼州(今海南省)。徽宗年间,苏轼遇赦北归,病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学问渊博,仕途虽不得志,但文学艺术上有极大成就,无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一不精,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有诗文集《东坡全集》及词集《东坡乐府》等。

【故事】

其实,早于苏轼约有十三世纪之久的荀子,便已在《荀子·劝学》中说过类似的话:“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肉类腐坏之后才会生出蛆,鱼也要干枯之后才会被虫蛀,比喻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古人爱从生活的细微处,衍生出一番大道理,就连肉鱼花草里长出虫来,都能有一番警惕,足以显示“落花水面皆文章”(宋·翁森《四时读书乐》)的求知与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窥斑见豹”的哲理训练。

无独有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也曾在《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说过相近的话:“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说明人从生病到死亡,五脏穴腑中必定有一处先得病受损;若将一绳索扯断,也会有一个最脆弱的环节先崩断。这篇文章提到“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死夺雎阳城,长达数月之久,最后终因弹尽粮绝,而被攻破,以身殉国,有人责备许远,认为一切都是因为他守防不力所致,但韩愈却表示决不能单纯下此判断,张巡、许远二人均坚守危城,而大义殉国,失守实在是因为无以为继,被攻破是必然的结果。这句话同样在强调“事出必有因”的自省,脆弱的环节或是腐败的因素,才是事情败坏的主因,也是万事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红楼梦》里,讲述到整个大观园以及荣国府的崩颓时,探春便挑明了:“这样大的家,从外头杀,一时是杀不死的”,因为腐败是由内而外的,非要自身先有破绽,否则外力是无法轻易击破的。这几句话的共同之处,就是把失败归因于事情的本身,也唯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