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必学古文名句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10198700000016

第16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典】

《孟子·公孙丑下》。

【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孟子年少丧父,由母亲仇氏一手带大,这位伟大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三度搬家,并亲自教导孟子,而流传有“孟母三迁”与“断机教子”的故事。

据说孟子曾受学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于学成后亦效法孔子招收弟子并周游列国。虽然孟子曾接获梁惠王、齐宣王的召见,可惜他接近现代民主观念的思想如“仁政”、“王道”未受到重用。到了晚年,孟子回到家乡讲学,并将自己的理想抱负由弟子辑录成书。

《孟子》共七篇,十四卷,内容记载了孟子的言论及事迹,其中包括承自孔子“仁”的“性善说”,是孟子对于道德价值根源的阐述。至于孟子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则是十分前卫的,他认为施政应以民为本,可说是最早提出“人民是头家”的学者。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时排除《孝经》而纳入《孟子》,从此成为经书之列。南宋时朱熹将《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后人称之为“四书”,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故事】

提出“性恶说”的荀子有:“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也指掌握时机与有利的地势,并还得到人心,那么不论做什么事都能成功。尽管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与孟子大相径庭,对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见解倒是相同。其实这些观点不只能运用在战场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得到最佳印证,譬如聪明的消费者到大卖场购物就会先考虑什么时候前往能避开人潮、观察哪些商品有特价、排在何处结账最迅速、车停在哪里最方便呢!

所谓商场如战场,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且看商人到外地投资,最后落得血本无归,观察原因多半是因为不熟悉环境,缺少人脉,无法了解当地人情,或是投资时机不对。宋朝苏轼《策别十四》中即有:“必因人之情,故易为功;必因时之势,故易为力”,了解人的常情较容易成功,顺应时势则可借力使力。如果人生地不熟,没有市场调查的分析就开始推销产品,最后才发现当地人根本没有这种消费习惯,简直像在旱季卖雨伞,难怪会投资失败了。

另外也有名言说:“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国语·越语下》)指要把握时机行事,一旦错失,反而会招致灾祸。机运偏爱既有头脑并做好万全准备的人。然而若是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助,却犹豫不决而失去机会,只怕“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被老天爷处罚也是应该的。“所谓用天因地,成功之资也”(公孙述载记《东观汉纪·卷二十三》),便强调顺应天时与地利,是成功必备的要件。一个人的能力不仅止于专业知识,观察敏锐、勇敢果决,才能够事半功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