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左传·襄公十年》。
【作者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或《左氏春秋》,关于作者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由左丘明所作,或说是由战国时吴起召集历史散文家所着,众说纷纭至今不能下定论。不论作者为何人,《左传》的内容是中国史学的瑰宝,司马迁撰写《史记》便大量采用《左传》的资料。到了今天,《左传》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必读经典。
《左传》的内容记载由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22-前481年)的史事,包括当时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的史实。大量的史料加上叙事详尽,同时展现作者高明的叙述能力。精彩的是文字运用精练畅达,人物刻画生动多样,不论是正直、邪恶、庄重、诙谐、机智、狡诈的性格均跃然纸上,名列《十三经》。至于《十三经》则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着作,包括《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孟子》,而《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学经典。《左传》又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故事】
群众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在《魏书·吐谷浑传》中提到:“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是说一个人的才智能力毕竟有限,众人若能团结同心,发挥众志成城的力量,国家必可以稳固安定。
领导者的行事,若不能得到共识,甚至受到抵制的话,众人的力量往往会形成可怕的反作用力。春秋时代,鲁昭公攻打季平子,季平子先要求调查他的罪责,又请求囚禁在费地,最后希望能够逃亡他国,但是昭公都不同意。子家便劝说:“众怒不可蓄也,蓄而弗治,蕴。蕴蓄,民将生心;生心,同求将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这句话表示,不能让众人的愤怒积聚,积聚众怒而无法平息,就会蕴藏危险。一旦积聚众怒、蕴藏危险,人民便产生叛逆之心,有了叛逆之心,相同感受的人就会彼此寻求合作。子家虽指出“众怒不可蓄”的道理,鲁昭公却不听,最后导致叔孙氏与孟氏联手攻击,他只好逃往齐国。
所以,“勿以独见而违众”(吕尚《六韬·立将》),千万不要坚持个人意见而违背众人的意志。个人纵然是智勇双全、文韬武略,众人之事仍仰赖众人的力量,“专断独行”在专制政权的时代尚且会招致群众造反,何况是在讲求民主的现代呢!
当然众人的力量与个人的决策,平衡两者需要高度的技巧,明朝张居正有名言:“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其中便提到事情的谋划要仰赖众人之力,而决断时则要靠个人的主见。有人说,一个人的智商如果是一百的话,一百个人的智商并不等于一百乘上一百,相反的要用除法来计算。如果决断仰赖个人智慧,如何让决断得到众人的认同,就需要更大的智慧了。个人能够成就的事情有限,得到众人的扶持,才能完成大事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