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知宋词名句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10198400000058

第58章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2)

王安石微微一笑,随口吟出一首《菩萨蛮》词,权作答复。“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便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出典】

蒋捷《虞美人》。

【原作】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简介】

蒋捷(约1245~1305),南宋词人。字胜欲,自号竹山,学者称竹山先生。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遁迹未仕。生平“以词名一时”(沈雄《古今词话》引《松筠录》语),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有《竹山词》一卷。所作词章,内容多以忆昔伤今为主;艺术上“炼字精深,音词谐畅”,想象丰富,形式自由,风格较近辛派。后代词论家对其拒绝出仕元朝的人品气节虽一致赞赏,而对其词作的评价却分歧甚大:明毛晋、清朱彝尊、纪昀、刘熙载等人都褒赞其词,刘熙载甚至推之为“长短句之长城”(《艺概·词曲概》);但清周济、陈廷焯、冯煦等人则贬损之,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列之于南宋词人最末,并说:“竹山虽不论可也。”

【故事】

宋朝灭亡后的一天晚上,蒋捷带着满怀愁绪,投宿在一座寺庙中。

寺庙的方丈见他是一介书生的模样,又文质彬彬,便让小和尚殷勤侍候,临睡之前还来房中和他闲聊。谈起国破家亡,蒋捷与老方丈自然又是一番感慨。

送走老方丈,蒋捷和衣躺在床上,窗外的春雨不停地敲打着窗棂,点点滴滴一夜未停。

春雨恼人夜难眠,直到天快亮时,蒋捷才在蒙眬中感到睡意,一时竟进入了梦乡:仿佛回到了少年时期,五花马千金裘,行乐歌楼酒舍。红烛灯前,锦罗帐中,耳畔潇潇不歇的春雨,犹如丝竹之音,令人陶醉。

突然间,元兵长驱直入,金戈铁马,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刹那间,中原大地狼烟滚滚。他慌忙乘舟出逃,又是潇潇春雨,摧人肝肠!只见云低江阔,一阵阵秋风中,北雁南飞,声声凄厉。

此时,突然传来叩门的声音,原来是老方丈让小和尚招呼他去用早饭,而他却还在梦中。

蒋捷翻身下床,对着房中的铜镜草草地梳理着自己的头发,只见铜镜中的自己已双鬓斑白,岁月与苦难在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此时,他深感人生的悲欢离合,犹如春梦一场。蒋捷无心去用饭,回身坐在桌前,挥笔写了《虞美人》词,“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就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出典】

姜夔《暗香》。

【原作】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1209),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人称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终身布衣。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姜夔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精通音律。工诗,词尤有名。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其词现存80余首,内容丰富,有咏叹时事,感念旧游,描写旅况,眷怀恋人,咏物寄情等,如《扬州慢·淮左名都》、《探春慢·衰草愁烟》、《长亭怨慢·渐吹尽》,以及传世名作《暗香》、《疏影》两首咏梅词。姜词风神潇洒,格调高旷,素淡幽远,简洁淳雅,以清冷刚健的笔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史达祖、吴文英亦有影响。他有17首词自注工尺旁谱,是研究宋代词乐的珍贵资料。琴曲《古怨》注明指法,可弹奏,是词和乐的合集。其诗现存180余首,初学黄庭坚,中年摆脱江西诗派束缚,转而追随晚唐的陆龟蒙,琢句精妙,意境幽隽。所着《白石道人诗说》,主张诗“贵含蓄”,要有“气象”、“韵度”,要“深远清苦”等。今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着作传世。

【故事】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姜夔客游湖南,在那里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福建老诗人萧德藻。他们谈诗填词相见恨晚,一老一小竟结下了忘年之交。萧德藻老诗人非常赞赏姜夔的诗才,便决定将自己的侄女嫁给姜夔,并带着他一起来到浙江湖州,在那里居住下来。

不久,在萧德藻的介绍下,姜夔认识了南宋四大诗家(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之一的杨万里。杨万里早就读过姜夔的诗,对他的词十分欣赏,并称赞姜夔的诗风犹如陆龟蒙,他们交往日深,经常诗词唱和,把酒论诗词。

一次,杨万里介绍姜夔带着自己的诗去见南宋四大诗家的另一位大诗人范成大。他们初次见面,范成大便认为,姜夔的翰墨人品,都像晋宋的雅士,心中十分喜欢,便当下征求姜夔的新作。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姜夔去拜访范成大。这一天下着大雪,他们把酒对饮,纵论诗词,谈得十分投机。酒后,范成大邀姜夔园中观雪赏梅。他们信步而行,姜夔不禁吟起诗人林和靖的《山园小梅》一诗,当吟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时,大受启发,于是挥笔写了一首《暗香》词,“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便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出典】

苏轼《浣溪沙》。

【原作】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思想博杂,于儒、道、释均有吸取融汇,并由此而形成独特的人生态度。在政见上倾向儒学,在人生处世上出入庄老禅宗。积极从政,坚持操守,但反对欲速轻发,既为新党所不容,亦为旧党所不满;然其生活态度“期于静而达”,观察问题颇能超脱,处世接物又复旷达,故虽历尽挫折漂泊,始终达观。其文学主张受欧阳修影响,反对五代宋初浮巧轻媚的文风。其理论主张对宋代诗文革新贡献甚大,对后代也有影响。其文学创作成就极高,文诗词俱为一代大家。散文为后人所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文坚持了欧阳修文平易之路,而更为畅达自由;文体多样,风格亦多样。诗存2700余首,涉及政治、社会、历史、人生、山水游记、朋友唱和乃至艺术创作的经验和鉴赏诸多方面,抒写情怀,慨叹人生,讥弹时致,寄寓名理,无不形象鲜明,神味完足。苏诗风格多样,对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诸人均有继承发挥,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个性极为分明,实现了他“系风捕影”能充分达意的文论主张。苏词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刚健为主,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才能,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故事】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贬到徐州任太守。那年初夏时节,他信步来到徐州城东二十里的农村。这时候,簌簌轻风,枣花飘落,纷纷扬扬,落于巾袖之上。苏轼听到家家户户的缫车唧唧声音,看到这欢乐繁忙的景象。因为夏天天气炎热,穿着粗布衣服的生意人,斜倚在古老的翠柳树边,放开喉咙,高声叫卖,树阴下放的是两筐鲜嫩诱人的黄瓜。

诗人面对农村生机盎然的大好风光,作为一州之长的太守,自然感到兴高采烈,开怀畅饮。畅饮之后,他觉得有些困乏,很想随意喝点儿什么,然后痛快地睡一觉。为了能喝一杯清茶解渴,他轻轻地很有礼貌地敲开了农家大门。

词人喝过茶后,和老农畅谈丰收情况,感到淳朴敦厚的民情、闲适的心情,于是即兴创作了抒发个人情怀的《浣溪沙》词,“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便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出典】

晏殊《破阵子》。

【原作】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仅14岁,以神童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仁宗庆历中,晏殊官到集贤殿学士,同

中书门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名着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词最工,风格清而疏朗,脱去花间派浓艳浮靡之习,在当时词坛独具一格。今存130余首,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清平乐》(红笺小字)、《山亭柳·赠歌者》等。至其诗文,《宋史》本传评:“文章赡丽,应用无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诗存130余首,文存10余篇。有《晏元献遗文》一卷、《珠玉词》一卷传世。

【故事】宋代的一个清明节后,燕子归来,梨花落去,百花争艳的季节已过,已是“绿肥红瘦”的时候了。在这暮春时节,有一户人家的花园景色多么诱人:绿水荡漾的池塘上,点缀着几点青苔。枝叶扶疏的林子里,不时地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叫声,显得格外的幽静。只有轻轻的柳絮,在随风飘荡。看到这样的情景,留在家中的采桑姑娘再也按捺不住自己了。这时候天气已暖,桑叶肥大,繁忙的采桑劳动开始了。一群年轻活泼的姑娘挎着篮子去采摘桑叶,路遇相逢,互相打着招呼,东邻女伴告诉她路遇的女友,说难怪自己昨夜做了个好梦,原来是预兆着自己今朝斗草得胜啊。她讲着讲着,不禁又笑了起来。那青春的笑容洋溢在明媚的春光里,使春天更加显得美丽动人,逗人喜爱。

于是,大词人晏殊根据这个少女的生活片断,以她劳动生活为题材,写了《破阵子》词,“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便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出典】

黄庭坚《清平乐》。

【原作】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时称“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于诗影响尤大,于元佑间即与苏轼并称“苏黄”。对诗歌创作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主张:强调独创与个性,主张“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引其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论。其诗今存近2000首,内容除少量反映北宋中后期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的作品外,多为思亲怀友、感事抒怀、羁旅行役及书画题咏之篇章,较全面反映出宋代士大夫文人日常生活及精神世界。其诗语言生新瘦硬,音节拗峭挺拔,句意曲折跌宕。尤注意学杜甫,创拗律。以七律论,拗体几占半数。还长于书法,行草兼善,楷法亦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有墨迹《华严疏》、《松风阁诗》、《诸上座帖》等传世。着作有《像章黄先生文集》、《山谷诗内、外、别集》等。

【故事】

黄庭坚在很小的时候,就聪明绝伦。5岁时就已经能够熟读五经(《诗》、《书》、《礼》、《易》、《乐》,是儒家的五部经典着作)。但是,他还不满足,他问他的老师说:“学生听说有六经,怎么我只读了五经?”他的老师说:“还有一经是《春秋》,但不值得去读。”黄庭坚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既然都是经书,为什么不要读呢?”于是,他便去找到《春秋》,十天之内将其读完,熟记在胸,没有一字遗漏。

到他7岁那年,已经能作牧童诗,而且非常出众,远近闻名,人们称他为“神童”。年岁稍大,一次参加乡试时,主考官看了他的试卷,大为惊叹,在上面批了一行字:“此人文才超人,将来一定会扬名四海。”果然,黄庭坚日后开创了江西诗派,名噪一时。

有一年暮春时候,黄庭坚问自己,春天到何处去了呢?她悄悄地离去没有一点儿痕迹。如果有人知道她的去处,请叫她回来与我们同住。此刻,他感到春天的踪迹确实无人能知,除非去问一下黄鹂鸟。但是,黄鹂鸟不停地鸣叫着,没有人能懂它叫的是什么意思,叫罢,它趁着风势飞过了蔷薇的花丛。于是,黄庭坚面对暮春景色,十分留恋,挥笔写下了《清平乐》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便是这首词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