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惊天谋杀案背后的秘密:代价
10183600000055

第55章

张永昌此番感慨发自心底。那时期,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诲已成为为官者的座右铭,共产党干部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无疑遵循了这一执政原则。然而,最高决策层的决策失误和党内极“左”思潮的涌现,最终带来了一场灾难,饱受灾难之苦的主体恰恰是老百姓,这一结果无疑远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管如此,老百姓在大难临头之时始终坚信共产党,只抱怨天灾而很少抱怨共产党所犯的错误,这不能不说是共产党的幸运。今天的人们或许会把这一现象归结为老百姓的“愚昧无知”,而了解或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决不会接受这种观点,因为他们清楚,那时候共产党唯一的“利益集团”是老百姓,老百姓也打心里把共产党当作自己的“救星”。老百姓与共产党没有距离,业已形成的鱼水般的感情足以使老百姓宽恕共产党所犯的错误。

张永昌的这番感慨刚刚发过,门外有人大声叫道:张景虚,出来领东西!

张景虚应声出门,很快返回,手里提着一个布袋,进门便急忙打开。

大家围上来,看到布袋中装着一只煮熟的鸡和几十个白面馒头,另有一封信。张景虚展开信,轻声念道:

张书记,您进“特训班”后,乡亲们都很担心,天天议论“张书记、慕书记这样好的领导咋会是反革命”?大家都盼望您和慕书记平安无事。听说“特训班”里的人天天吃不饱,乡亲们就商量着送些吃的去,凑了几斤白面,蒸笼馒头。这场饥荒弄得村村听不到鸡叫了,前几天陈家大娘从省城弟弟家专门带回一只鸡,本想养着下蛋,听说要给您送吃的去,二话不说就杀掉煮了,这可是全村唯一的一只鸡呀,想想乡亲们有多亲!

您在俺村驻队时,正困难着哩,天天有人饿死,活人也饿得没力气抬死人了,每次您都帮着抬,每次都掉着眼泪说后悔话:“我没本事救人,抬抬死人少挨骂,图个心安吧。”其实乡亲们知道这不是您的错,连县委杨书记不是也没法吗?更别说那些天您把每顿的干粮都分给村里几个老人和孩子吃,自己也饿得东倒西歪,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乡亲们虽然嘴笨不善说好听话,可心里知道谁好谁坏。不管上面咋说您,在乡亲们心里您是大好人,等您出来那天,俺带着乡亲们敲着锣打着鼓迎接。

不知道慕书记是不是也和您关在一处?要能见到,请代个好,东西您俩分着吃。

落款是:河桥村杨宝清及乡亲们。

张景虚念完,泪水已打湿了信纸。他抬头看眼慕桂礼,慕桂礼早已泪流满面。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眼泪汪汪,老百姓的忠厚朴实和深情厚谊令他们心颤。

张景虚抽泣着说:“吃吧,都尝尝,乡亲们的一片心意呀。”

张永昌说:“该留着呵,出去后拿红绸布包起来,挂到家里,挂到办公室,天天看一眼,提醒自己一辈子爱护人民群众,好好为人民服务。”

张永昌说罢,扭身走到地铺,从自己枕头下拿出一本书,说:“我这里有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咱们好好念几遍。大家都到院子去,咱们头顶着天,脚踏着地,面向北京方向,大声念,连起来想就是‘顶天立地为人民服务’!”

12个人在院子里站成两排,跟着张永昌大声朗读《为人民服务》,顿时吸引了所有的人。张永昌见越来越多的人走过来,招手叫道:“甭光站着看,不是反革命的都跟着我念呀!”

一会儿工夫,“特训班”的150名“反革命嫌疑分子”全部加入进来。人们越念越激动,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大,连日来的委屈与恐惧似乎一扫而光。

一阵急促的哨音响起,几十个荷枪实弹的士兵急奔过来,异常警觉地围在他们四周。现场气氛立刻紧张起来。

“特训班”负责人也来到现场,表情依然显得十分冷峻。他并没发出训斥,只是来回不停地在人们面前踱步,似在思考着什么。人们不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神情紧张起来,屏住呼吸注视着这位此处的“最高指挥官”。

“特训班”负责人终于停止踱步,对张永昌说:“读,带大家再读一遍。管理人员也一起读。”

朗读声再度响起,刚刚还如临大敌般的士兵们也放松下来,竖枪于胯,跟着张永昌一句一句朗读《为人民服务》。

朗读完毕,“特训班”负责人注视着大家说:“读毛主席的书,就要听毛主席的话。毛主席教导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就要一心一意为人民多做好事。我让大家多读一遍,就是希望大家多想一遍——自己到底做没做过亏待百姓的事,和毛主席的教导比到底有多少差距。解散,张永昌跟我来。”

张永昌并未被带到提审室,而是去了“特训班”负责人的办公室。

办公室只有他们两人,“特训班”负责人倒一杯白开水递给张永昌,说:“天冷,暖暖身子。”

这一举动倒让张永昌感到意外,心想这家伙平时凶神恶煞一般,这会儿为啥客气起来?是不是想从我嘴里套啥话?我可不能上当。

“特训班”负责人发现张永昌疑惑的表情,禁不住笑起来,说:“不用担心,我只是觉得有点奇怪,您为啥想到带着大家站在院子里读《为人民服务》?”

“特训班”负责人从张永昌口中得知了这次聚众朗读的真实起因后,沉思良久,说道:“我们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和老百姓贴得紧,这样大的灾难下,群众还能关心共产党的干部,完全说明了这一点。这两天来送东西的人已经有十几个了,以后可能越来越多,好事啊。”

张永昌说:“我说哩,一读《为人民服务》,咋都出来了。要您说,像我们这些人,有几个不是百姓出身?哪个不是党培养的?咋会反党、反人民哩?”

“特训班”负责人问道:“十指没有一般齐,能一概而论吗?”

张永昌说:“我是组织部副部长,专管考察干部。这里面关的国家干部没有一个我不认识的,没有一个我不了解的,要说有些同志犯有错误我不反对,但说他们是反革命分子我坚决不信。哪有让老百姓牵肠挂肚的反革命?我敢打保票,这里绝对没有一个反革命。”

“特训班”负责人说:“你讲得和慕桂礼一样,但愿如此。老百姓常说一句话,‘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请相信我们党不会冤枉好同志。你既然了解这些人,以后还希望多提供他们的真实情况,以免组织下错结论。”

张永昌走出“特训班”负责人的办公室,心情舒畅许多。回到自己屋里,张永昌对大家说:“我和慕桂礼感觉一样,这人心里亮堂。说不定,咱们的‘反革命待遇’以后会改善一下。”

果然,这天夜里屋外的冷风吹不进来了,窗纸已经贴好。从这以后伙食也有所改变,大家至少不再挨饿。

正如“特训班”负责人所料,前来探望在押干部的群众一天比一天多,有人送吃的,还有人送零花钱。1961年元旦刚过,固始县“特训班”接到上面通知:以后不允许接待群众探视。

通知说,各地出现的群众探视行为明显有受人操纵的嫌疑,一些反革命分子利用群众掩护自己,妄想蒙蔽组织、逃脱罪责。各“特训班”要密切注意这一新动向,挖出幕后操纵者。

“特训班”负责人看完通知,喃喃自语:看来每个“特训班”的情况都一样,探视的群众都不少。群众就那么好操纵?上面到底咋判断的?

他想不明白,但必须执行。

又有人前来探视了,按要求他被带到“特训班”负责人的办公室。来人是蒋集公社徐岗村的生产小队长沈成友。

“特训班”负责人问:“来看谁?”

沈成友答:“张永昌。”

又问:“谁指使的?”

又答:“良心。”

再问:“咋这样说?”

再答:“他对俺村的老少爷们儿有救命之恩,现在他落难了,连看都不看不是坏良心吗?”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县里修百里大堰时,正是饥饿最严重的时期,全县唯一有炊烟的地方是水利建设工地。一天傍晚,徐岗村三十八名老人、孩子互相搀扶着摸向水利工地,想蹭口救命饭,这其中也有沈成友的老爹和孩子。离工地只有一里多路了,可老人们再也没有力气迈步,躺地上不动了,孩子们不敢再往前走。

沈成友的老爹硬撑着爬到工地,被张永昌看到。那时候,张永昌是水利工程指挥部的副指挥长,主管后勤保障。张永昌看着磨破了四肢的老人,毫不犹豫搬出刚出笼的半筐馒头分给老老少少……

“特训班”负责人不想再了解具体细节了,这些天他从探视群众嘴里听到的关于“救命之恩”的动人故事太多了。他心里早已清楚群众的探视行为都是自发的,追查“幕后操纵者”纯属多余,于是结束了谈话。

但他还得按上面的规定做,即便做做样子也要“提审”张永昌核对情况。

张永昌被叫到提审室,按“特训班”负责人的要求回答问题。

张永昌回忆说,那半筐馒头是指挥部二十多人的晚餐定量,开饭时却不见了,包括县委第一书记杨守绩在内的一群人只好挨饿。炊事员吓得跪在县委第一书记杨守绩面前,杨守绩却扶起炊事员笑着说:“这些馒头出了指挥部有可能变成‘救命饭’,大家饿一顿也算修一份功德。张永昌呀,以后不要都拿光,给大家留一口就不落意见了。”

他当时没顾上想书记是咋看破的,顿时抽泣道:“大家是没看到那个惨样……”

“特训班”负责人对张永昌说:“情况能对上就好。以后不允许接受群众探视了,上面这样要求,就得执行。唉,看来我这差事往后不好干啊。”

半年后,固始县“特训班”的150名在押干部审查完毕,未能从中查出反革命分子。这一结果让每一颗终日悬着的心都放下来,接下来大家盘算的就是何时能走出去。

然而情况很快又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固始县“特训班”的报告呈给上面后,在“民主革命补课”运动领导小组坐镇的省委领导看罢极不满意,在报告上写下这样一句批语:不认真,不彻底,不成功。

没过多久,“特训班”负责人被调离,理由是他对“反革命嫌疑分子”有“同情倾向”。

这就意味着,固始县的“民主革命补课”必须推倒重来,“特训班”的气氛又紧张起来,置身于此的人们又开始了提心吊胆的日子。

美好记忆当长存

“探监”的群众络绎不绝,着实体现了共产党干部队伍在百姓心中的整体形象“光辉尚存”;蒙冤在押、惊辱之时的一首心曲“为人民服务”,也唱出了许多共产党官员对百姓情感不淡。

倘若百姓盼着把官员送进牢狱,倘若官员把百姓视为“盘中鱼肉”,还会出现以上场面吗?50年代的共产党人,50年代的中国百姓,给历史留下了唇齿相依的美好记忆,而这种美好记忆能否长续长存?思之得益,不思乃过,毕竟,今天人们的感受与50年代时已无法相提并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