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可思议的发现(走进科学丛书)
10177200000176

第176章 斗蟀趣闻

夏末秋初,阳光普照,树丛中蝉在引吭高歌。夜晚,又是另一番景象。树木草丛间传出了阵阵清脆而又悦耳的鸣声:“口瞿口瞿口瞿”,“铃铃铃……”构成了一曲洪亮的交响乐,这些音乐家便是蟋蟀科的昆虫。

蟋蟀科属直翅目,有许多种类,大的如蟋蟀,小的如金钟儿,而最常见的要算是斗蟀了。

斗蟀身长1厘米左右,宽0.5厘米,后足特别有力,善于跳跃。雄斗蟀还能用翅膀摩擦发声。

斗蟀,顾名思义,就是会斗的蟋蟀。的确,斗蟀非常爱打斗。在野外,斗蟀根本没有群居习性,否则定会打得不可开交;在蟋蟀盆中,也不能同时放两只雄斗蟀,不然只会闹个你死我活。若将两只斗蟀放在同一盆内,并用蟋蟀草做成的“鞭子”驱赶它们,立刻会挑起一场“冲突”。被激怒的双方同时面对面地扑过去,用两片大腭奋起撕咬对方。被咬者往往触角折断、腿被咬掉,甚至腹部也被咬开。若双方实力相当,则非经几个回合才定胜负不可。最后,败者被迫跳出蟋蟀盆,而胜者则站在盆中央,昂首挺胸,发出“口瞿、口瞿、口瞿”的鸣叫,样子非常得意。一场“激战”下来,败者伤得固然不轻,而胜者也免不了挂彩。双方为了争一口气,都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倒是为围观的人们作了一场精彩的表演。

斗蟀分布范围很广,我国南北地区都能见到。斗蟀喜欢生活在阴暗处,如碎石堆中、植物根系里、围墙旁以至古坟墓中。如果放在透光的容器中喂养,它不是直挺挺地死去,就是打洞钻入土中。有趣的是,那些善斗的斗蟀一般居住在碎石堆中,而不善斗的大概敌不过它的同类,只好一头钻入植物的根系中。在饲养过程中还可发现,善斗的斗蟀并不常打洞,而不善斗的却老爱打洞,这大概是被咬怕了的缘故吧!

每年四五月间,斗蟀便从卵中孵化出来,开始只有两三毫米长,经过三四个月的幼虫期,长得与成虫差不多大小,便陆续羽化为成虫。八月底,斗蟀开始交配,此时雄斗蟀便会发出“结铃、结铃”的鸣声。雌斗蟀听到后,就爬到雄斗蟀的背上进行交配。大概出于营养需要,交配后的雌斗蟀有时会把雄的吃掉。不过,如果雄斗蟀不愿交配,又特别凶猛,也会把雌斗蟀逼死。

交配后,雌斗蟀开始产卵,一般产卵后不久便死去。但也有少数能够勉强熬过冬天,成为平时所说的“过冬蟋蟀”。

由于斗蟀爱打斗,因而深得一些人的喜爱。每年初秋,有些“蟋蟀迷”便手持电筒,三五成群地四处捕捉斗蟀,甚至彻夜不眠地寻沟问渠,掘壁钻洞。他们将捉到的斗蟀进行比赛,评出“大王”、“二王”。让“大王”住在精致的蟋蟀盆中,美其名曰“龙虎大将军”,并喂以碎肉、蛋黄;而对那些屡战屡岁的“败将”,则随手丢入空罐内,每天仅喂些米饭给以充饥。

然而,捉蟋蟀、斗蟋蟀,只是一种游戏,决不能玩物丧志,更不能作为变相赌博。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写有《促织》一文。促织,便是蟋蟀。小说中的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几乎弄得家破人亡的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可见崇尚“促织之戏”,会带来多大灾难。

斗蟀的食性很广,它既不像菜青虫那样光吃素,也不像螳螂那样净食荤。它从饭粒、菜叶、毛豆到碎肉、蛋黄以至它的同类,都列在食谱上,但总的来说是吃素多于食荤,是农业害虫。当然,由于斗蟀太爱打斗,又有许多“蟋蟀迷”的捕捉,它的队伍终究不能发展壮大,人们也终究没有把它们当做重要害虫去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