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解科学的谜团(走进科学丛书)
10177000000036

第36章 佛灯之谜

相传在我国庐山、青城山、峨嵋山等地,每当月隐之夜,山下黑沉沉的幽谷间,会突然涌现出十到数百点荧荧火光。火光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忽明忽灭,忽东忽西,或近或远,高者半天,低者掠地。古人把这看成是过路神灵或仙佛手提灯笼穿行在天地之间,这便是所谓的佛灯。

据载,历代看到佛灯的人很多,许多文人骚客也为此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著名的有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最高峰望雪山》,明代学者王阳明的《文殊台夜观佛灯》等。其实,佛灯现象并不常见,即便住在庐山几十年的人也很难看到一次,这就给研究者带来了重重困难,因而它成了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千古疑谜。

1961年秋,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在考察庐山后,特地将佛灯作为庐山大自然的三大谜题(佛灯谁点燃?庐山云雾为何有声音?庐山雨为何自下往上跑?)之一,向庐山有关研究所提出来,希望科学工作者能认真予以研究。

据记载及目击者的描述,佛灯的颜色有白、青、蓝、绿色等,很像天上的星星,而且,在山上看,佛灯主要在山下,高度很低,此光忽明忽灭,闪烁离合。

根据上述佛光的几点共性,有的研究者认为它很可能是山下灯光的折射,还有人认为是星光在水中的反射,也有人说是一种大萤火虫的飞舞,更有山中蕴藏镭或金等发荧光的矿石的推测。然而最普遍的解释是磷火说,认为佛灯即民间所说的“鬼火”,系山中千百年来死去的动物骨骼或含磷地层中所含的磷质,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作用,产生磷化氢和四氧化二磷气体,它们在空气中极易自燃,因比空气轻而随风飘动,故有闪烁离合的景象。由于磷化氢燃烧时光不强,所以必须是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才能看到。

但研究者认为磷火说的漏洞也很多:一是磷火多贴着地面缓缓游动,不可能飘得很高,更不会“高者天半”或“有从云出者”;二是磷火的光很弱,庐山文殊台和青城山神灯亭的海拔皆在1000米以上,峨眉金顶海拔超过3000米,不可能看得那么清清楚楚。1981年12月14日,庐山云雾所收到海军航空兵老飞行员郭宪玉的来信,他对佛灯的来源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看法,认为它是“天上的星星反射在云上的一种现象”。郭说,夜间没有月亮时在云上飞行,飞机下面铺天盖地的云层就像一面镜子。从上往下看,不易看到云影,只能看到云反射的无数星星。飞行员在这种情况下易产生“倒飞错觉”,就是感到天地不分,甚至会觉得是在头朝下飞行。从而联想到天黑的夜晚,若有云层飘浮在大天池文殊台下,把天上的群星反射下来,就有可能出现佛灯现象。由于半空中的云层高低不一,游移不定,所以它反射的荧荧星光也不是固定的,也许在这个角度反射一片,在那个角度就反射另一片,从而映出闪烁离合、变幻无穷的现象。

然而,这种云反射呈光的现象应该是相当普遍的,而佛灯却并非每处高山都能见到,而惟独在青城山主峰高台山顶的上清宫旁的神灯亭、峨眉山的金顶睹光台和庐山大天池的文殊台才会出现,可见这尚不足以定论。

那么佛灯的机制又是什么呢?它与庐山等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