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开拓进取的大科学家(走进科学丛书)
10176000000029

第29章 现代原子结构理论奠基人玻尔

玻尔(NielsBohr,1885~1962)是丹麦物理学家。1885年10月7日诞生在丹麦哥本哈根乔治王公馆的一个学者家庭。

玻尔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接受良好的正规教育。他先在哥本哈根一所拉丁语学校上初中。后来转入普通中学上高中。1903年中学毕业,考取哥本哈根大学,攻读物理学。1907年玻尔写了一篇关于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荣获哥本哈根科学院金质奖章,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1911年以题为《金属电子论的研究》的论文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的时候,因为成绩优异获得卡尔斯堡奖学金,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继续学习和工作。玻尔在那里接受卢瑟福教授的指导,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13年玻尔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助教,1916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1917年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1920年创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任所长。1922年玻尔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3年接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37年五六月间,玻尔曾经到过我国访问和讲学。1939年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丹麦被德国法西斯占领。1943年玻尔为躲避纳粹的迫害,逃往瑞典。在慌乱中,玻尔把一瓶啤酒错当重水带走。后来地下组织派人潜回实验室取出重水,避免了一次后果不堪设想的灾难。另外,玻尔在离开实验室的时候,还忍痛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一直到1945年大战结束,玻尔回到实验室里,才取出这瓶保存下来的王水,把金沉淀出来,重新铸成金质奖章。1944年玻尔在美国参加了和原子弹有关的理论研究。1947年丹麦政府为了表彰玻尔的功绩,封他为“骑象勋爵”。1952年玻尔倡议建立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并且自任主席。1955年他参加创建北欧理论原子物理学研究所,担任管委会主席。同年丹麦成立原子能委员会,玻尔被任命为主席。

玻尔是量子力学中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他在物理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以及对于原子核裂变理论的研究。

玻尔分析了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的缺陷,对它作了大胆的改进。1913年,由卢瑟福推荐,玻尔在《哲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原子和分子结构》的文章,他把光的量子学说和原子的有核模型结合起来,提出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后人也把它叫做“卢瑟福-玻尔模型”。玻尔利用这一模型,对只有一个电子的氢原子和类氢原子的谱线频率作出了相当成功的解释。玻尔的理论在量子论发展历史上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有人甚至称他的论文《原子和分子结构》发表的日期是“现代原子理论的诞生日”。爱因斯坦也称赞玻尔的理论是“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由于玻尔对原子物理学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荣获了1922年底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在原子核反应理论和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玻尔还提出了著名的“对应原理”,认为微观运动规律和宏观运动规律具有互相对应的关系。1922年,他和助手们一起发现了第72号元素铪。

玻尔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具有卓越的教学才能。他和他的导师卢瑟福一样,学风民主,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善于向年轻人学习。1961年玻尔访问苏联的时候,有人曾经问他:“您是怎样成功地创建了第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学派的?”玻尔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可能因为我从来不感到羞耻地向我的学生承认——我是傻瓜。”的确是这样,玻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年轻学者。在他的研究所里,经常有五六十名外国学者在进行学习和工作。据统计,玻尔在世的时候,全世界有三十多个国家的近千名科学家或长或短地在哥本哈根进修和工作过。玻尔精心培养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青年物理学家,像海森堡、泡利等为创建量子力学立下丰功伟绩的一代英豪。在玻尔的学生和助手中,获得诺贝尔奖的多达七人。有人说,玻尔把哥本哈根变成了“原子物理学的首都”,真是一点不假。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玻尔曾经为中丹人民的友谊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37年5月20日起,玻尔偕夫人以及儿子H.玻尔来到中国进行了为期18天的讲学和游览,受到中国学术界的热烈欢迎。玻尔在上海、杭州、南京和北平一共做了七次讲演,内容都是关于原子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问题。有一次,玻尔参观北京大学物理实验室,了解到中国学者也在研究拉曼效应,已经从苯散射的复杂光谱中发现了两条靠得很近的谱线991和984,并且得到了清晰的照片。他对中国当时能拍下要几百个小时曝光才能显影的984谱线大加赞赏。玻尔一直珍视着中丹友谊。他在去世前,曾经嘱托他儿子、著名物理学家A.玻尔访问中国。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A.玻尔曾经两次来中国访问和讲学。玻尔访华已作为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载入史册。

1962年11月18日,玻尔在午睡中溘然辞世,终年77岁。他逝世前一天,在家里研究室的黑板上画的最后一张图是爱因斯坦的“光子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