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读书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10175600000007

第7章 薄技大用(2)

齐景公命人制造一张弓,这个人做了三年才做成。景公拿着这张弓去射箭,射不穿铠甲的三层铁片。景公非常恼怒,要杀做弓的人。做弓人的妻子去见景公说:“我是蔡国人的女儿,做弓人的妻子。这张弓,是用从泰山向阳坡上找来的桑柘木,骍牛的角,楚国麋的筋,黄河里的鱼皮熬制的胶做成的。这四种材料是从天下精选出来的最好的材料,用这种材料做成的弓不应当只射穿这样少的铠甲片。况且我听说过,奚仲造的车子自己不能跑;莫耶宝剑虽然锋利,自己不能砍断东西,都必须会有人使用它。射箭的方法,手要像攀着树枝,手掌要像握着鸡蛋,四个指头像断了的短棍,右手射出,左手毫无感觉。这就是射箭的方法。”景公把这些方法作为准则再去射箭,竟射穿了七层铠甲片。于是这位蔡国女人的丈夫也马上被放了出来。

公输为鹊

“公输为鹊”这个典故是比喻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即使做得再精巧,也毫无所用。

此典出自《墨子·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

公输子用竹木做了一只鹊鸟。做成以后,打开开关,鹊鸟展动翅羽,直上九霄,飞了三天,还没落下来。公输子非常得意。

墨子知道后,对公输子说:“您呕心沥血制作这只会飞的木鹊,还没有一个普通匠人做车辖有意义。您看,他们花费很短的时间,使用极少的木料,做成之后插在车轴两端,便可经受五十石的重压。因此说,制作的东西能给人带来好处,才能称为‘巧’;否则,没有实用价值,只能叫‘笨拙’罢了。”

鬼斧神工

“鬼斧神工”形容制作技艺高超、精妙。

此典出自《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之后,大兴土木,建造了很多宫殿楼台;其中有一座名叫“云明台”,特别宏伟。据说,建造这座台时,有两个工匠不用梯子、支架及绳索,能在空中挥斧弄凿,从子夜(午夜)到午时(正午)这么短短的时间,就能全部完工,因而这座台又称“子午台”;当时人们称这两个工匠精巧的手艺和快捷的工作为“鬼斧”,意思是说不是凡人所能做得到的。

西域骞宵国向秦始皇贡献了一个著名的雕刻匠,名叫裔烈,秦始皇命他用玉石雕成各种兽类,每雕成一件,他便在那野兽胸前刻上完工的日期,但所有野兽都没有刻上眼睛。有一天,秦始皇见两只玉虎没有眼睛,便用笔替它们各加上了一只眼睛,谁知过了几天,那对玉虎忽然不见了。到了第二年,西域有个国家进贡了两只白虎,秦始皇发觉白虎胸前都烙有日期,而且都只有一只眼睛,觉得很奇怪,就派人查了一下,和失踪的玉虎雕刻日期正好相同,便叫人把两只白虎的眼睛挖下来,它们竟又变成为玉虎了。人们惊叹于裔烈的技巧,就称之“神工”。

画工传神

这则典故说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强调形神兼备,不但要求画得像,还要画出神情和精神。

此典出自《道山清话》:“昔人有令画工传神,以其不似,命别为之。”

从前,有一个人让画师给他画一张传神的像,这个人觉得画得不像,就叫画师另画一张。后来这个人又觉得画得不像,又叫画师改了三四次画稿。

画师生气地说:“如果画得真像了,那要成个什么样子!”

画虎类犬

“画虎类犬”比喻不切实际地攀求过高的目标,实现不了反闹笑话。

此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东汉时代,被封为伏波将军的马援,有一次写信批评他的侄儿说:“我希望你们在听到有人提到别人的过失时,能够像听到有人说及父母的名字一样集中精力,龙伯高是一个敦厚、谨慎的人,我希望你们能够模仿他的品行:杜季良为人豪侠好义,但我却不愿意你们模仿他。因为如果模仿龙伯高不成,仍可以成为一个谨慎的人,就像一个刻鹄如果没刻好,刻出一只鹜来,仍可以说刻成相类的飞鸟;如果模仿杜季良不成,将会变成一个轻浮的人,就像想画一只老虎,结果却画出一只狗来一样,变成性质根本不同的兽类了。”

鸡鸣狗盗

“鸡鸣狗盗”比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一些不正当的小伎俩,也指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此典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平原君收养门客的消息传到秦国。秦昭襄王叹息着对大夫向寿说:“像平原君这么贤明的人,天下罕见!”向寿说:“不过他比起齐国的孟尝君来,还有很大的差距。”秦昭襄王问:“孟尝君是怎么样的人?”向寿说:“孟尝君田文继承他父亲田婴做了薛公(薛,在山东省滕县东南;田婴封于薛,叫薛公,田文继承他父亲,也叫薛公),就大兴土木,修盖房子,招待天下豪杰。凡是前去投奔他的人,他全部都收留。他自己吃、喝、穿戴跟住处,跟大伙儿一样。孟尝君的家当就这么快花完了。门客的饭食,当然也不能再像先前那样丰富了。听说有一天晚上,有个客人见了那种饭菜,心里不高兴。碰巧他看见孟尝君独自一个人在上边吃。他想主人吃的一定是山珍海味。这个人就大发脾气,扔下筷子,愤怒地说:“岂有此理!我干什么到这儿来吃这种东西?”孟尝君连忙拦住他,端着自己的饭菜让他瞧。原来主人吃的东西和他一样,他叹了口气,说:“孟尝君这么真心诚意地待我,我还起疑心,我简直是个小人,还有什么脸在这儿住着呢?”说完,他就拔出宝剑,自杀了。可是平原君呢?放纵着女人欺负瘸子,答应了人家的请求,还舍不得把她治罪。直到门客慢慢地散了,这才去给人家道歉,这不是已经晚了吗?”

秦昭襄王说:“我非常喜欢像孟尝君这样的人,怎样才能把孟尝君请到秦国来呢?”向寿说:“这并不难。要是大王能够打发自己的子弟去齐国做抵押,然后请孟尝君到这儿来,我想齐国是会答应的。等到孟尝君到了这儿,大王拜他为丞相,齐国当然也不好意思不拜咱们的人当齐国的相国。这样,秦国跟齐国联合起来,要打算收服诸侯,事情可就容易得多了。”于是秦昭襄王就打发自己的兄弟泾阳君到齐国去做抵押,请孟尝君到秦国来。

就在这短短的几天里,孟尝君和泾阳君交上了朋友。齐宣王在公元前301年死了,他的独生子即位,就是齐闵王。齐闵王不敢得罪秦国,只好派孟尝君到秦国去。后来有一个大臣对齐闵王说:“大王既然诚心跟秦国结交,何必把泾阳君留着做抵押呢?”于是齐闵王就把泾阳君送走了。

孟尝君带着众门客,一块儿到咸阳去。秦昭襄王亲自迎接他。他见孟尝君威风凛凛,仪表不凡,不禁又多了几分敬仰之情。两个人说了一些彼此敬仰的话。孟尝君奉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袍子,作为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当场就高兴地穿上,向宫里的美人们夸耀。

孟尝君和他的那些门客到咸阳之后,就有一批秦国的大臣怕秦王重用他,背地里商量怎样排挤他。秦王打算选个良辰吉日拜孟尝君当丞相。樗里疾首先反对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手下的人又多,他当了秦国的丞相,一定会先替齐国打算。如果他仗着他丞相的权力暗中谋害秦国,秦国不就危险了吗?”秦昭襄王说:“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樗里疾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很久了,秦国的事,他差不多全都知道了。怎么能放他走呢?干脆杀掉他,以免留下祸患。”秦昭襄王觉得不能杀,可也不能放,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泾阳君为了建立自己的势力,在齐国的时候,跟孟尝君已经交上了朋友。这会儿一听说秦王要谋害他,就替他想办法。他带了两对玉璧送给秦王最宠爱的燕姬,请她想个办法。燕姬拿手托着下巴,装腔作势地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倒是不难,你把这两对玉璧带回去,别的谢礼我不要,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子就够了。”泾阳君把她的话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皱着眉头说:“就只有一件银狐皮袍子,我已经送给秦王了,哪能要回来呢?”当时有个门客说:“三讨不如一偷,我有办法。”于是他就跟管衣库的人做了朋友。

有一天晚上这位门客从狗洞里爬进宫里,找到了衣库去偷那件狐狸皮袍子。他掏出好多钥匙,正要开门的时候,看库的人醒了,咳嗽了一声。那个门客就装狗叫,“汪汪”地叫了两声,看衣库的人就又睡着了。那位门客进了衣库,打开箱子,拿出那件狐狸皮袍子,然后又锁了箱子,关上库房,从狗洞里钻出来。

孟尝君把这件皮袍子送给燕姬。燕姬得了这件宝贝,就甜言蜜语地劝秦王把孟尝君放回去。最后秦王答应了她,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回去。

孟尝君得到了文书,好像“漏网之鱼”,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担心秦王反悔,派人来追;又担心把守关口的人刁难他,他就更名改姓,打扮成生意人的样儿。

他的门客中有个专门假造文书的人,巧妙地把过关文书上的名字改了。他们到了函谷关,正赶上半夜。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清晨,关口要听到鸡叫的时候才能放人。没办法,他们只好在关里等天亮。

那边樗里疾听说秦王把孟尝君放了,就去朝见秦昭襄王。他说让孟尝君回去,就像“纵虎归山”,将来一定会带来后患。秦昭襄王果然后悔了,立刻派人去追。那追上去的人赶到函谷关,查问守关的人,说:“孟尝君过去了没有?”他说:“没有。”还拿出过关文书让他们瞧,里面果然没有孟尝君的名字。他们才放了心,觉得孟尝君可能还没来到这里。

等了半天,孟尝君还没来,他们有点起疑,就跟守关的人说明了孟尝君的长相,还有他带着的门客的人数、车马的样子。守关的人说:“哦!有,有!他们早就过去了,是第一批过的关。”他们又问:“你什么时候开的城?我们到这儿,天还黑着呢。难道你半夜就把城门开了吗?”守关人说:“城门是鸡叫时才开的,过了半天,东方才发白。我们还纳闷今天太阳怎么出来得这么晚?”他们哪知道孟尝君的门客之中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有会学狗叫的,有会学鸡叫的,还有会假造文书的。孟尝君猜想秦王会派人追来,忽然这些门客里有人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起来。接着一声跟着一声地有好几只公鸡叫着。随后关里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于是关上的人就开了城门,验过了孟尝君的过关文书,让他们出了关口。

十羊九牧

九个人牧十只羊,浪费人力。原比喻官多民少,后用于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此典出自唐·魏征等《隋书·杨尚希传》。

南北朝时北周的杨尚希,在历明帝、武帝、宣帝三朝为官,长期担任要职。

隋文帝灭掉北周取代政权后,杨尚希对隋文帝也是忠心耿耿、殚精竭虑。隋文帝将一切恢复汉制,完全改变北周鲜卑族政权的统治办法,以适应广大汉人的愿望。其中有一项是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州郡。

但是,隋朝设立的州郡数目比秦汉时期多了一倍,有些地方甚至方圆还不到100里,就设几个县,不满1000户人家的一块小地方,却要分属两个郡来管辖。这样,官府机构当然也相应增多,官员和吏卒也成倍增加,各种州郡制度也名目繁多,这简直使国家不胜负担。

杨尚希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向隋文帝报告了自己的意见:“这种州郡过多的情况好比十羊九牧,完全没有必要。当务之急是把重要的州郡保留下来,闲置的州郡撤并掉。这样对国家来说,地域、人口还是这么多,每年的租调、粮食、布匹等项收入,不会减少,而开支却可以大大节省。并且还可以把能派上用场的贤才能人,安排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办事效率也会明显提高。”隋文帝于是按照杨尚希的建议,撤销、归并了许多州郡,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至死不悟

指一个人到死还没弄明白、弄清楚自己死去的原因,另外也可借喻一个人的执着。

此典出自唐·柳宗元《三戒》。

一个人的院子里养了一头从山里跑回的麋麑,由于它是初来此地又性情温和长得驴不驴,鹿不鹿的,因此惹得家狗食欲大增,但因主人对它的庇护,因此不让其与它亲近。

但是,一听见狗吠声,麋麑就惊慌失措,四腿发软,主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医治麋麑的精神创伤。他每天抚摸它的鹿角、驴尾、骆驼项,抱它接近家狗,托起它的蹄子碰碰狗鼻子,慢慢地消除了它的畏惧心理。同时,主人也对家狗进行各种各样恩威并施的教育。只要它吓着了麋鹿,就敲它几棍子。

家狗很有灵性,开始媚态十足地主动与麋鹿嬉戏。

天长日久,麋鹿与家狗之间的敌意完全消除,麋鹿也从小长大,为了开阔眼界,它在主人离开之后,偷偷地从家溜出,在游玩之中不幸的遇见了许多狗,麋鹿认为很正常,没有任何危险,但那些狗毕竟不是家狗。眼见送上门的食物怎能放过,立即把糜鹿围在核心围攻,麋鹿落得了可悲的下场,它至死不悟,这狗和狗怎么还不一样。

动辄得咎

比喻做事往往会获罪或遭人责难。

此典出自唐·韩愈《进学解》。

韩愈是唐朝杰出的散文家,他才学甚高,24岁中进士,由于他刚正不阿,对宦官利用“宫市”而压榨百姓的事看不过眼而上书皇帝,哪里知道后果是贬到连阳山做县令。

后来唐德宗死了,唐顺宗继位,韩愈才被调回京城,担任吏部员外郎之职。但好景不长,又被贬为国子监博士。韩愈自视才高,却屡遭贬谪,心中十分郁闷,于是便写了一篇《进学解》。文中有一段大意是:“国子博士来到太学,勉励全体学员努力上进,不要荒废学业。因为现在的执政者都是选贤任能、公正无私的人。所以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不怕没人赏识提拔。”

这话还没读完,学员中爆发出一阵哄笑,有人站出来说:

“博士先生,你这是在骗人!我们跟先生学习了这么多年,深知先生学问渊博,文才盖世,但先生为什么往往动辄得咎呢?”

韩愈无奈却不失幽默地回答道:“我虽然屡遭贬职,但最终还是一个博士而没有落到市井,不也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