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处世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10175300000007

第7章 设为不宦(2)

邓祁侯的另外三个外甥骓甥、聃甥、养甥,请求邓祁侯趁此机会杀掉楚文王,邓祁侯没有同意,三个外甥说:“将来灭亡邓国的必定是这个人。如果不趁着这个时机除掉他,等到将来就像咬自己的肚脐一样,根本够不上,后悔也来不及了!下手杀掉他现在正是时候啊!”邓祁侯仍然不听从,他说:“我若把他杀掉,恐怕以后人家会唾弃我,再也不敢到我这里吃我剩余的东西了。”三个人又劝说道:“您如果不听我们三个人的话,国家就要灭亡,到了那个时候,您还能到哪里去找到剩余的东西呢?”邓祁候始终不愿听从三个外甥的劝告。

楚文王早就怀着扩张侵略的野心,他并没有因为亲戚关系而放弃自己的扩张政策。在攻打申国回国的那一年,楚文王就下令攻打邓国。鲁庄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又攻打邓国,终于把邓国消灭了。

受宠若惊

“受宠若惊”形容受到赏识、表扬、称赞而感到惊奇和不安。

此典出自《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第十三章,是老子的人生论和政治论。主要论点是教导人不要只顾个人利益。老子认为,人如果只顾个人利益,那么就会很在乎荣辱得失,而且给自己招来灾祸;只有抛却了个人利益,为天下人献出自己的力量,才可以做天下的君长。

老子说:贵族的宠爱和折辱都会给人造成惊恐。发生大的灾难祸患,总是由人的自身引起的。为什么说宠和辱都会给人造成惊恐呢?宠是上等,辱是下等。人们得宠(怕失去),得辱(怕丢人),总是惊恐;失宠(怕不能重新得到),失辱(再来),总是惊恐。所以宠和辱都会造成人的惊恐。

鼠窃狗盗

“鼠窃狗盗”指小偷小盗。

此典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秦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爆发了以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以这一起义为先导,各地农民和六国的一些旧贵族也纷纷掀起了反暴抗秦的斗争。

秦朝当时的统治者二世胡亥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家伙。从东方回来的使者纷纷向他报告各地郡县农民起义的情况,可是丞相赵高谎说这些使者造谣,于是秦二世便把他们投进监狱。后来,农民起义的消息不断传进宫中,二世才召集了大臣们询问情况。有些人实话实说了,惹得二世勃然大怒。有一个叫叔孙通的人看到这种情形,便对二世说:“现在天下一家,上有英明的天子,下有严厉的法律,各郡县都有称职的长官,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谁还敢造反?各地有一些小偷小盗的,是免不了,叫郡守、县尉把他们抓住处罚就行了,皇上何必担心。”二世听了叔孙通的话,满心欢喜,于是就把说实话的人投进监狱,叔孙通反而得了重赏。

从此以后,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终于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树倒猢狲散

“树倒猢狲散”比喻权势一倒,依附的人随即纷纷散去。

此典出自宋代庞元英《谈薮》:“曹咏侍郎以秦桧之姻党而显,方盛时,乡里奔走承迎唯恐后,独其妻兄厉德新不然。咏衔怒,帅越时,德新为里正,咏风邑官胁治百端,冀其祈已,竟不屈。检殂,咏贬新州。德新遣介致书于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

南宋奸臣秦桧权势倾天,和他有点关系的人,都会威风起来。侍郎官曹咏同秦桧有姻亲关系,所以名声显赫,势高权大。当他的权势炙手可热之际,乡里的人都争先恐后地阿谀奉承他,生怕有没做好的地方。可是,曹咏有个妻兄,叫厉德新,偏偏不巴结曹咏。曹咏记恨在心,非常生气,他在越地任统帅时,厉德新只在乡里当个小吏。曹咏暗示地方官吏百般刁难、威胁厉德新,要他向曹咏低头请罪,可是厉德新就是不愿屈服。后来,秦桧死了,曹咏被贬到新州。厉德新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曹咏。曹咏打开一看,乃是一篇赋,题目叫“树倒猢狲散”,讥笑他依附秦桧,飞黄腾达。如今秦桧死了,他也跟着倒台了。这就像树倒了,树上的猴子都四散逃开了一样。

漱石枕流

“漱石枕流”形容隐居生活。

此典出自《晋书·孙楚传》:“‘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厉其齿。’楚少所推服,惟雅敬济。”

孙楚,字子荆,晋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祖父孙资,三国时在魏任骠骑将军,父亲孙宏,任南阳太守。孙楚才气过人,才华出众,性格豪爽狂放,性情骄傲,在乡里名声不好。四十多岁了,才混上一官半职。在职期间,同别人经常闹矛盾,晋武帝(司马炎)虽然不惩罚他,但也没有重用他。晋惠帝(司马衷)初年,孙楚任冯翊太守。

当初,孙楚与同郡的王济(晋武帝时官至侍中、太仆,有才气)是好朋友。孙楚在青年时期曾经想要隐居,对王济说:“我想漱石枕流。”他本意是想说“枕石漱流”,不料误说成“漱石枕流”了。王济嘲笑说:“流不是可以枕的,石不是可以漱的。”孙楚辩解说:“我之所以枕流,是想像古代高士许由那样,用流水清洗自己的耳朵,洗掉人间的烦恼;我之所以漱石,是想磨砺我的牙齿。”孙楚很少佩服人,只是尤其敬重王济。

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此典出自汉代无名氏《艳歌行》:“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荡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揽取为我绽。夫婿从门来,斜倚西北眄。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这句成语的来源,一般人都以为出自苏东坡所写的一篇赋里的句子:“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但是苏东坡的句子是描写景物的,并没有蕴含其他的意思。

古代有一首《艳歌行》的乐章,歌词说:哥儿俩,流落在他乡。破旧的衣服没人补,新衣服没人缝,有位好心的女雇主帮他们缝补衣服。雇主的丈夫从门外来,见她缝缝补补,靠在门边东张西望,看她到底在为谁忙。主妇道:“郎君呀,你何必向西张来朝北望?这件事儿的真相你总会弄清楚的。”“水落石出”这句话确实是源出于这首歌中,不过是错将“水清石见”易为“水落石出”而已。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比喻水太清洁,鱼无食不能生存;人太苛察计较,便找不到愿意跟从他的人。比喻对人对事不能过于苛求。

此典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又见《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举大德,郝小过,天术备于一人之义也。”

汉时,班超作为汉朝的使者,出使西域三十余年,团结了几十个国家,抵御了匈奴的入侵,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汉朝纵横无敌,威名远扬,被封为定远侯。但他待人过严,对部下过于计较,不能原谅别人偶尔犯下的小过失,所以人们虽然佩服他,敬重他,却不爱他,也不喜欢在他手下做事。因此有个朋友劝告他说:“你听过这样的谚语没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你要求过于严格了,做你下属的人怎么能安心呢?还是从大处着眼,只要不是犯了大错误就原谅一些。”班超听从了这个劝告,果然人们就对他又敬又爱,也安心工作了。

司空见惯

“司空见惯”比喻事情屡见不鲜,再没有什么新奇。

此典出自《本事诗·情感》:“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唐朝时候,有一个名叫刘禹锡的人吟诗、写文章都非常出色,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城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性格放荡不羁,所以在京中总是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期中,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文采,就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源出于刘禹锡的这首诗。

素车白马

后人用“素车白马”指丧葬所用的衣服和车马物品。

此典出自《尸子·卷上》:“汤之救旱也,乘素车白马,著布衣,身婴白茅,以身为牲,祷于桑林之野。”

《后汉书·范式传》: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

范式,字巨卿,是汉时山阳的金乡人,他为人诚实守信,和汝南人张邵很要好,邵,字无伯,为人也很守信。他们两人一起去京城游学,临分别的时候,巨卿和张邵相约,两年后的某日要到他家去拜访他的母亲和儿女们,两年后,张邵让他母亲在这一天预备酒席,等候巨卿。张邵说:“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会来。”他母亲说:“既然会来,自然替你准备酒菜。”果不其然巨卿在这一天来到了张邵家,拜见了张邵的母亲,然后大家一起喝酒,尽欢而散。

后来张邵病重,快要死的时候,叹着气说:“恨不能再见到范巨卿。”没过多久,张邵死了。那时巨卿在做功曹的官,夜里梦见张邵,告诉他已在某日某时死了,就要下葬,请他去一趟。范巨卿醒后,连忙向太守请假,匆匆忙忙地赶去奔丧。他穿了朋友的丧服,赶到张邵落葬的地方,张邵的棺材快要埋到墓穴中去时,突然再也移不动了。张邵的母亲这时见到有一人素车白马,哭泣着奔驰而来,知道是范巨卿。等到范巨卿哭吊祭奠后,棺材才能移得动。

唐突西施

“唐突西施”比喻拿丑的和美的相比,因而冒犯、贬低了美的。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轻诋》:“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

周岂页的朋友庾亮有一次对周岂页说,其他的朋友都喜欢把周岂页和乐广相提并论。乐广是晋代的大贤人,死后还有不少人怀念他;周岂页是一个谦厚的人,怎么能与大贤人的乐广相比。因此,周岂页听了庾亮这番话后,心里感到很不安,于是对庾亮说:“谁都知道无盐是相貌最丑陋的妇人,西施是才貌双全的美女;如果朋友们把我和深受人们景仰的乐广相提并论,就像把无盐和西施说成同是美女一样;这样说来,等于唐突貌美如仙的西施,唉,朋友们怎能这样说呢!”

天崩地坼

“天崩地坼”,原意是天崩地裂,后用以比喻发生了重大的不可逆转的事变。

此典出自《史记·鲁仲连列传》:“居岁余,周烈王崩,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战国时候,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国打得惨败,损兵折将四十余万。秦兵又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惊恐不安。魏国派兵想援救赵国,可是领兵的将军晋鄙惧怕秦军,不敢向前。魏王暗中派了一个叫新垣衍的人,秘密进入邯郸,劝赵王说:

“秦兵围困邯郸是为了与齐王争夺帝位,如今齐国已经衰弱,秦国雄视天下,想要当霸主,如果赵国派使臣去称秦昭王为帝,赵国甘为臣国,秦王一定高兴,会将兵马撤回去的。”

赵王拿不定主意。这时正巧鲁仲连来到赵国。鲁仲连是一位气节清高的谋士,在各国之间很有名望,他从来不去做官,就喜欢在各国旅行。鲁仲连听说新垣衍鼓动赵王向秦国称臣,尊秦昭王为帝,心里非常不满,就去找新垣衍。

新垣衍见到鲁仲连,客气地说:“很早就听说过您,您是当今的高士,……不过我看如今留在被围困邯郸城内的人,都是有求于赵国的,可看先生的样子并不是这样的人,那么为何不早点离开这里呢?”

鲁仲连说:“我走与不走,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全。我考虑的是秦王背弃礼义,靠杀人而论功行赏,以权术使用将士,以酷刑压服百姓,这样的人如果做了霸主,施行恶政,我宁可投东海淹死,也决不做秦国的百姓!我今天所以想见你,完全是为了拯救赵国。”

“先生有什么办法救赵国呢?”新垣衍问。

“我先说服魏国、燕国出兵救赵,齐国和楚国就会紧随其后派兵救援的……”

新垣衍笑了:“我就是魏国人,你有什么办法让魏王救赵呀?”

“魏王如果明白了秦王称帝的后果,他就会同意发兵救赵的。”

新垣衍试探着问:“秦王称帝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鲁仲连忙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从前的齐威王可以说是仁义的,曾率天下诸侯朝拜周天子。周室又小又贫,诸侯都不把它放在眼里,只有齐威王总去朝拜它。不久周烈王死了,齐威王很晚才去吊唁,周室的人都非常生气,派人告诉齐国说:天崩地裂了,天子睡在草上表示哀节,臣子齐国后到应该被杀头!齐威王听了这话,勃然大怒,骂道:烈王后是一个贱婢!这件事成了天下的笑话。天子活着的时候齐威王朝拜他,死了吊唁迟到了,不仅遭到叱责,还要斩首。天子、帝王都是这样反复无常,对秦国称帝你别抱有幻想,秦王一旦称帝,他还能把你的魏国放在眼里吗?”

新垣衍为难地说:“先生没有见过吗?十个仆夫听从一个主人的,不是十个人的体力、心力不及他一个人,而是畏惧他呀!”

鲁仲连嘲弄地笑道:“照你说,魏国便是秦国的仆夫了?这话太没出息了。秦是万乘之国,魏也是万乘之国,都有称王之名,只根据一次战争的胜利,就想顺从它而称它为帝,可见你这位魏国的大臣还不如仆妾之流……”

新垣衍满面愧色,对鲁仲连拜了又拜,说:“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名士呀,我今后再不谈称秦为帝的事啦……”

秦军听说赵国没有投降的意图,便退兵五十里,这时魏兵也赶来救赵,秦军只好撤退。

赵国得救了,赵王和大夫很感激鲁仲连,想封他官位,又给他千金重赏,可是都被他谢绝了。鲁仲连说:“我所以被天下之士所尊敬,就是为人排忧解难而不要报酬,谋求利益那是商人的事情,我绝对不会那样做的!”

从那以后,鲁仲连离开赵国,再也没有回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