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财富思想家(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10171600000024

第24章 列宁(7)

列宁在侨居外国时,就认识了许多外国革命者。他们中有德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威廉·李卜克内西、克拉拉蔡特金;法国的天才社会主义者让·饶勒斯,他创办了法国有名的革命报纸《人道报》;芬兰的革命工人,赫尔辛福斯社会民主党人罗维奥,他帮助列宁躲过了沙皇政府的追捕;瑞士的弗里茨·普拉廷。在俄国革命开始后,他帮助列宁和同志们回到了祖国;还有许多外国革命者和各行各业的人,列宁以前见过他们,和他们交过朋友。

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也在自己的国家建立了共产党。

“我们联合起来!”列宁说。

现在各国共产党联合起来了,它们的联盟取名为共产主义国际,也就是“共产国际”。

列宁在几百双眼睛的热切注视下走上了讲台,他看到了代表们期待的目光,该给大家讲些什么呢?

也许最重要的是给他们讲讲俄国的社会生活,讲讲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要知道,这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惟一的。

接着,列宁讲到了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发展,从苏维埃诞生到现在,他们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地方要继续努力。他们征服了战争,战胜了饥荒,农民生活开始逐渐好转。他们在学习做生意,他们生产的机器还很少,还不好,要生产更多的机器,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材料。他们面前的目标是共产主义,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人,面前的目标是革命。

他用德语演讲。因为外国人很少懂俄语,多数懂德语。

“他的德语讲得真好!”德国的共产党员这样夸奖。

报告结束了,全体共产党员站了起来。

“乌拉,乌拉!列宁万岁!”

列宁的演讲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在巨大的暴风雨般的掌声中,列宁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人们爱戴的海洋深深感动了他。他想平抚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他想离开大厅一会儿,往哪里能走?人群密不透风地围着他。每一个人都想和他说些什么,哪怕是打个招呼也好。

列宁的晚年生活1922年的下半年,列宁病倒了,病得很厉害,非常危险。原来在1918年8月列宁遇刺时,留在他身体中的那枚子弹是有毒的弹头,当时没能及时发现,1922年4月子弹被取出时,列宁的身体已经有了铅中毒的迹像,加上他无休止的工作,使病情不断变化,身体终于被病魔击垮了。失眠、头痛,有时直到早晨他都不能合一合眼,列宁感到第一次危险的铃声已响起,他不得不躺下来养病。

他躺在克里姆林宫自己的房间里,一只不能动弹的手臂放在被上,湿布放在发烫的脑袋上降温。他看上去是在安静地休息,头脑中一刻没有停止过对国家、对未来的思考。

昨天,也就是1922年12月30日,莫斯科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会上批准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列宁等待这个重要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成立苏联的重要性。苏联是个全新的国家,它完全不同于沙皇俄国,在沙皇统治下,只有俄国最重要,乌克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在沙皇看来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那里的人民没有任何自主权。在那里,学校不教孩子学习本民族语言。许多民族没有自己的字母、文字,他们不给弱小民族发展的权利。还侮辱、歧视他们,这是不公平的,列宁仇恨这种不平等……要把民族平等的思想转达给大会,列宁想。

速记员玛丽亚·阿基莫夫娜·沃洛迪切娃来了,列宁被允许每天口授40分钟,他要把重要的思想传达给党中央。速记员挨在床跟前的小桌坐下,准备好了铅笔。

“那么……”列宁开始了叙述。

这是给同志们的委托书,是关于怎样建立和巩固苏联的。列宁说,要使想联盟巩固长久,就一点儿也不能欺侮少数民族,一点不能使小民族人民的生活没有保障,各民族间应平等相待,互相友好,这样苏联就会成为一个公正、坚不可摧的国家,才能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支持,共同对付帝国主义。

人民委员会接受了列宁的殷殷嘱托。

几乎所有的当权者在最后岁月里都要立下遗嘱,其内容无非是权力和财富的分配,他的权力和财产往往是成正比的。然而列宁一生清苦、廉洁,谈不上有什么财产与权力的分配,他的手中只有一个苏维埃政权,只有一个参与缔造的党,他在患病期间口述的近10篇文章就是他留给党和国家的最大财富,就是他一生高风亮洁的最好写照。

列宁的文章登在《真理报》上。工人看了,相互交流说,“伊里奇对我们的生活多么了解,评价得多么正确,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他发现了!”

于是他们乐开了,“看来,我们伊里奇的身体正在恢复!”

实际上列宁是在用宝贵的生命为党工作,为国家操劳。

为了与疾病更好地斗争,恢复健康的身体,1923年5月中旬,列宁来到哥尔克村休养。

列宁在哥尔克村新鲜的空气里、美丽的自然环境中生活,身体有了些好转。健康在一点一点地恢复,他开始用左手拄着拐杖学走路,学习用左手写字,练习恢复语言能力,而娜佳就是他的老师。

屋里开始有些欢乐的气氛,响起列宁的笑声,要知道,他是个爱开玩笑的人,言辞间充满智慧,现在身体好转了,他就努力给自己,给周围的人带来欢笑。有朋友从莫斯科来了,他们带来了党和同志们最亲切的问候,带来了关于国家和世界的最新的动态,列宁仔仔细细的听着,他望着眼前如画的风景,心却飞向了自己一直工作和奋斗的地方——莫斯科!

1923年10月的一天,列宁拄着拐杖,来到哥尔克村的小车库里,他叫人知道,他要去莫斯科。“请您开车吧!我们去莫斯科。”

“那怎么能行,这会有什么后果?”娜佳和列宁的妹妹玛丽亚·伊里尼奇娜都反对。医生们也反对。

然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态度坚决,他的倔强说服了一切人。

黑色的“罗尔斯——罗伊斯”牌轿车驶出布满黄叶的公路向莫斯科急驰而去。汽车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奔驶,终于,莫斯科显现出来。车开得不快,莫斯科的大街小巷,建筑,人群一一在车窗外闪现:金色的房顶、白色的墙壁、工厂的烟囱冒出浓烟,高高矗立的教堂的尖顶。看到莫斯科,列宁摘下帽子,在头上轻轻地挥舞起来,这土地上有他的汗水,有他的足迹,有他热爱的人民,有他寄予希望的一切……克里姆林宫到了,当他踏进人民委员会会议大厅时,心跳得多么厉害。这里的一切,列宁是那么熟悉:绿绒下的长桌,桌头上的藤椅。在这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做过多少次报告,多少次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和同志们进行过多少次热情洋溢的讨论,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过去的分分秒秒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他的目光无意中落到了角落的炉子上,列宁笑了,他想起人民委员会召开会议时,他禁止委员在会议上抽烟,一些同志实在忍不住了。就偷偷地躲在炉子后面,吞云吐雾起来,为了让大家集中精力注意议题,人民委员会主席用铅笔敲着桌子。

列宁的心中升起了绵绵的柔情,他多么喜欢他的同志们!

他在会议室站了一会,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他环视四周,一张张地图、马克思画像、桌上的电话机、书架,一切都是他走之前的样子。窗与窗之间挂着一幅俄罗斯地图,他想起1912年的夏天,他接见红军的几位指挥员,其中一位曾是沙皇的将军,他们为了对付协约国的入侵,热切地讨论着战斗的策略,“从东线进攻!”前沙皇将军的计划与他的不谋而合。

听说莫斯科在举办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展览会,这是原苏联的第一次展览会,列宁一定要去参观一下。

展览会设在莫斯科河岸的逍遥园旁。以前,这里是垃圾堆,垃圾被清除了,在这块地方开辟了花园,建造了陈列馆,一个漂亮的木结构小城诞生了。

在展览会上,列宁看到农村中各种丰硕的果实,看到了城市工厂的产品。他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激动。

1924年1月21日,谁也没有想到,这是列宁生命的最后一天。

早上,像往常一样,服务人员给他端去了咖啡,他亲自点了点头,就从桌旁走过去了。看来列宁不想喝咖啡,他轻轻地回到自己的房间里躺下了,服务员知道他是想休息,于是没有打扰他,但谁知,他这一躺下,就永远没能再站起来。

整整一天,人们都在焦急地期待着,盼望着,等候着奇迹突然降临,等待着列宁重新从昏迷中苏醒。然而时钟在不停地滴答作响,似乎告诉人们:伟人安息的时刻已越来越近了。在弥留之际,列宁有时清醒,有时昏迷,以往生活中的事情,许多对于他来说已没有意义了,但有些事情是那么清晰,永生难忘:

那是1886年。列宁16岁的时候,为辛比尔斯克省日夜操劳的父亲永远地倒在了办公室里,但他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列宁心中。

那是1887年,哥哥为暗杀沙皇,死在了沙皇的屠刀之下,哥哥的死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更帮他认清了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革命之路。

那是1895年他住进193号牢房时,母亲来探望他,隔着栅栏,母亲哭了,但她仍鼓励列宁要坚强勇敢。母亲所有的孩子都是革命者,她几乎一生都在为儿女的监禁和流放不停地奔波,无怨无悔。母亲伟大的品格深深影响着列宁的一生!

那是1917年10月的晚上,列宁写信给党的中央委员会说推迟起义就等于死亡,他亲自奔赴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在隆隆的炮声和哒哒的射击声中,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了,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1924年1月21日晚5时30分,列宁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到晚上6时50分,他撇下他钟爱的事业,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娜佳坐在床上轻轻握着他的一只手,眼泪一滴滴落在列宁逐渐冰冷的手上。

列宁走了,怀着对为之奋斗一生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眷恋。

列宁追求什么?高尔基说得好:“列宁一生的基本目标就是全人类的幸福。”为此,“他在俄国像一具大犁,不倦地在翻耕满目疮痍的贫瘠土地。”

列宁理想中的新世界是什么模样?高尔基形象地说,它是这样一幅宏伟的图景:“一片经过自由的人们的劳动,变得像巨大绿宝石一般的苍翠欲滴的土地。所有的人都十分理智,对他们创造的一切,他们周围的事物都怀有责任感。遍地都是花园城市,大厦林立,气象万千,人真正地成了自然界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