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10171100000066

第66章 加快构建与水资源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石羊河是河西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干旱缺水的地区之一,石羊河绿洲尤其是下游的民勤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就像一把楔子阻隔了两大沙漠的汇合,对兰州、河套地区以及中原都是天然的生态屏障,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荒漠化进程的加速、绿洲面积的急剧萎缩和沙尘暴频率的增加,已对兰州、河套平原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国防治沙尘暴的心腹之患。近年来,石羊河流域尤其是民勤的生态问题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和关注,温家宝总理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深入民勤调查研究,寻求破解的途径和办法,对指导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搞好这项事关全国生态保护的重大工程,把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武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实实在在抓在手上。

石羊河流域的危机,表现在生态,要害在于水。资源性缺水始终是制约流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石羊河流域自然变迁和社会发展进程来看,一方面,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祁连山的雪线不断上升,地表来水逐年减少,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需求刚性增加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由此来看,解决石羊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必须在破解水资源刚性减少和需求刚性增加这一对基本矛盾中找寻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水为核心,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尽快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科学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水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路子。

一、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石羊河流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型经济区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份额。近年来,二、三产业虽有较快发展,但所占比重仍然偏低。2005年,武威市三次产业比重为27.4∶32.1∶40.5,与此同时,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高耗水的小麦和玉米为主,致使农业用水占到整个用水量的86%。很显然,不在优化经济结构,改变高耗水、低效益的增长模式上下功夫,任何节水措施都将徒劳无益。为此,必须把培育能够带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放在首位,以此带动全流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首先,要大力发展常规节水高效产业,重点抓好酿造葡萄、棉花、制种、草畜、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大面积压缩小麦、玉米等高耗水粮食作物,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业格局,在提高单位面积和单方水的效益上求突破。要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下决心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户户有1-2座日光温室的目标,建立低耗水、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其次,要把发展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煤炭资源、水能和风能资源、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食品工业、能源工业、精细化工业和生物制药业,把更多的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加速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第三,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武威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河西商贸重镇的优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吸纳更多的农民走进城镇,实现有效转移。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立足于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农民增收两个大的前提,坚决杜绝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和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更加重视水的循环利用,着力追求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二、大面积压缩播种面积,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农作物灌溉面积过大以及粗放的灌溉方式,是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矛盾的主要因素。随着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的培育形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大面积压缩播种面积奠定了现实基础。这也是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成败的关键。要按照农村人口人均2亩耕地的基本标准,尽快制定规划和配套政策,下决心压缩农作物播种面积,把全流域总播种面积控制在310万亩左右,武威市总播面积控制在271万亩,民勤县的播种面积控制在60万亩以内。这样做,一方面可刚性约束农业耗水,另一方面又必然推动农民自觉改变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与此相适应,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要大力推广各类生活节水用具,使每一个人都能树立强烈的节水意识,把节水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严格实行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开荒的“三禁”政策,加大对上游水源涵养区的综合治理力度,依法整治双龙沟等河道非法采金和无证开矿的问题,建立起长效管护机制。特别是在荒漠化严重的民勤北部,实施限期关闭大部分机井、压缩灌溉面积、限量开采地下水和收缩居民点的办法,遏制生态恶化,逐步实现采补平衡。要结合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大面积推广滴灌、渗灌等先进节水技术,发挥科学技术在节水中的先导作用。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切实减轻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

陆浩书记指出:“石羊河流域生态的变迁,归根到底是与人口的迅速增加密切相关。”这一论述一语中的。目前,石羊河流域的人口密度已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减少人口就能减轻对水资源的压力,基本的途径有三条,一是“转”,就是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二是“输”,就是向外输出劳动力资源;三是“迁”,就是进行移民搬迁。通过以上三条途径,努力把石羊河流域的人口降下来,这是流域综合治理中一项长期的带有根本性的措施。为此,要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鼓励全流域群众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向外地的劳务移民。力争“十一五”期间,武威市劳务输转达到200万人(次),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保持在40%以上。同时积极鼓励农民群众通过发展二、三产业、赴外投亲靠友、考学入伍等渠道,努力使更多的农民走出石羊河,实现异地致富和多渠道就业。对水源涵养区和沙漠边缘区的农民,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使一些关键区域能够得到自然修复。要切实搞好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以培养新型产业化农民为方向,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使每个农民基本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实现农民整体素质的根本性转变。要建立健全劳务输转机制,搞好劳动力需求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开辟更多的劳务渠道,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保证农民移民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逐步把劳务经济培育成为一个大项目、大产业。

四、加快水权制度建设,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要从全流域整体发展出发,统筹考虑。要按照现代水权理论,统筹解决上中下游之间、工农之间、经济同生态之间水资源的分配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水权分配机制。一是在对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天上水)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按人口、耕地、产业、城乡、区域等要素对水权进行科学分配,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用水关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石羊河流域管理部门的职能,协调管理好上中下游、金昌与武威及各县区的用水,进行总量平衡和科学控制。上游以保护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为重点;中游以调整结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重点;下游以压缩面积、退耕还林草为重点,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二是依法实行最严格的取水许可证制度。通过明晰初始水权和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和微观定额,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和农户之间水资源的调济通过有偿置换的办法来解决,从宏观上实现区域、产业和生产主体之间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从微观上控制用水定额,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节水目标。三是结合实际情况,加快水价改革步伐,按照“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原则,充分发挥价格对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调节作用,建立起根据市场供求和成本变化及时调整的水价机制。

现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目标、任务都已明确。我们要牢牢把握机遇,把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作为全面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作为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的崇高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把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落实。要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流域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立并严格落实石羊河流域各级党政干部工作实绩的专门考评体系,把蔡旗断面来水量、压缩农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和关闭机井,禁止地下水开采等,作为硬任务、硬指标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范围,严格进行考核。组织开展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政策法规的学习讨论,统一思想,增进共识,使全流域的广大干部群众都积极行动起来,经过10—15年的艰苦奋斗,努力将石羊河流域建设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试验示范基地,与水资源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建立起来,实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治理目标。

(发表于《甘肃日报》2006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