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10171100000006

第6章 摆脱传统农业的探索(1)

———泾川县深化农村改革试验调查

在刚刚告别温饱的传统农业区,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是中东部地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泾川县农村改革试验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三重约束”,实现温饱后的新课题

泾川县地处甘肃东部,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现有农业人口30.5万人,农村劳动力10万人。耕地面积87.87万亩,人均2.9亩,土地构成大致是一川四塬五分山。境内海拔930米—1460米,全年日照2315.4小时,年平均气温10.4℃,年降水量555毫米,无霜期174天,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属典型旱作农业区。改革开放20年来,泾川县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已稳定解决了温饱,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到1998年底,全县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4.8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82.4%;人工造林69.6万亩,活立木储蓄量达到14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4.9%;建成5个万亩灌区及各类小型水利工程819处,新建集雨水窖19125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56万亩,保灌面积9.55万亩。

———告别了单一的经济结构,主导产业开始显露优势。全县农村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80年的74∶14∶12调整到1998年的51∶25∶24;种植、林果、畜牧、副业和渔业所占比例分别为53.5%、12.7%、25.3%、8%和0.5%;粮经比调整到6.5∶3.5。初步形成了林果、蔬菜、烤烟和畜牧4大优势产业。全县果园面积达26.1万亩,果品产量7.5万吨,收入7683万元,发展果树专业村100个;蔬菜面积4.43万亩,产值约2060万元;烤烟面积达1.2万亩,收入187.54万元,为县乡创造财政收入400万元,发展重点村40个;畜禽饲养量214万头(只),出栏70.11万头(只),商品率达90%,畜牧业产值8400万元。围绕4大优势产业建起了烟叶复烤厂、陇东瓜果蔬菜交易市场、千吨气调果库等龙头企业,兴建各类市场27个,总面积50万平方米。建立各类服务组织1088个,农民营销队伍达3800人,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广大农民稳定解决了温饱。199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5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2.07亿元;完成财政收入4766万元,其中乡级财政315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2元;建成小康村48个,农村经济开始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告别温饱之后,泾川农村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性变化并没有解决传统经济时代的固有矛盾,相反,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资本短缺、机制不活、观念陈旧、流通不畅等一些新的矛盾更为明显,严重制约着泾川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经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泾川县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归纳起来讲,就是从资源型约束转向了资本、市场和机制的“三重约束”,并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由需求型制约转向消费性制约相呼应。各种制约因素相互交织,农村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更加尖锐,更加突出。

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在农村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只占49%,而且水平层次较低;农业内部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和林果业分别只占25.3%和12.7%;种植业内部以粮为主;苹果、烤烟等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专业化水平低,绝大部分产品质次价廉,缺乏市场竞争力,优质产品、名牌产品相对不足,虽然销售不存在问题,但是由于规模小、批量少、市场占有份额小,自己的名牌产品打不出去,很难显示其名牌优势、效益优势和市场优势。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当地的比较优势认识不清,光热水土资源好的泾、汭河川仍然以粮食生产为主,蔬菜种植面积只有4.4万亩,农产品后续加工乏力,产业链条短,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现有企业主要以建筑、建材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寥若星晨,农业产业化经营尚未起步。

二是政府要税与农民致富的矛盾日益尖锐。稳定解决温饱之后,加快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样,对资本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泾川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区,不仅群众积累很低,而且县级财源匮乏,一方面,加快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泾川县又是一个老、少、边、穷“四不沾”的县,既没有扶贫资金,也没有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所以,要开展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性建设,只有向农民伸手,造成了政府要税与农民要富的尖锐冲突。199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78元,按1990年不变价折算只有627元,刚刚越过温饱线。全县财政收入仅为4766万元,人均仅144.5元,是全国人均财政收入的18.26%,是全省人均财政收入的36.8%。在县级财政收入中,90%以上用于人头费,根本无力开展经济建设。

三是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负担沉重。一方面,农产品总量不高,投入产出比低,优势产业的规模上不去,流通渠道不畅,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乡镇企业弱小,农民难以从二、三产业中获得较多收入。近年来,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县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县乡财政困难,农村各种公益事业的兴办除向上级争取外,主要向土地索取,由农民承担,结果造成农民负担久减不轻,仍很沉重。据调查,1996年—1998年全县农民负担税费分别为94.37元、121.25元和120.14元/人,分别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8.8%、9.5%和8.7%。另据典型调查,除税费之外的各种乱收费人均在40—70元之间,也就是说,政策规定内的税费和各种乱收费加起来人均在160—170元之间,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1.6%—12.3%。

四是市场发育滞后。现有市场主要是集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尚未建立起来,对产业的引导和带动能力弱。流通组织不完善,民间流通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尚不能架起与大市场联结的桥梁;信息、中介服务严重滞后,市场管理不规范,建管权责不明。

五是服务体系不健全,机制不活。现有的经济技术服务组织条块分割,管人与管事脱节,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乡(镇)站(所)职能交叉,执法与服务冲突,机制不活,影响基层服务组织职能的发挥。科技人员知识老化,素质不高,难以开展有效服务。

六是产权不活,机制不灵,生产要素不能优化组合。土地、林木、小水利设施等生产要素产权不活,建管用脱节,开发经营滞后,影响生产力水平的发挥。

二、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位

尽快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着力解决制约泾川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推进体制转轨和机制创新,加快阶段性转折的步伐,从资本、市场和机制的“三重约束”中走出来,探索出一条旱农地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尽快实现小康,是泾川县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位和主要任务。

———必须积极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农村改革,主要是将使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变回来,十五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则主要是围绕新的生产力发展目标,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目前,制约泾川县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矛盾,最突出的是优势产业没有培育和发展起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没有实现有效对接,生产和销售脱节,产业链条短,合理的利益机制没有形成。为此,首要的是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必须围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农村市场体系、服务体系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农村三大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保证市场经济高效运转的基本条件。自给自足的传统小生产,只要求简单生产要素的简单组合,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追求效益为目标的经济活动,必然要求依靠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优化配置各个生产要素。同时,在市场的调控下,一方面要求各个中介组织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高效服务,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对农业这一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力的弱质产业进行必要的保护和支持。

———必须放活各种生产要素使用权,促进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在产品经济条件下,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高度统一,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向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稳定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才能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和优化组合,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为产业开发蓄积有效的资本。在解决温饱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以自然条件为主的资源性制约,但稳定解决温饱以后,资源性制约的矛盾退到了次要的位置,资本和技术性制约上升到了主要位置。为此,必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从地处内陆的实际出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三、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