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10171100000003

第3章 困扰·探索·出路

———改革农产品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历时十年的农村改革,随着“一大二公”旧体制的解体和家庭经营层次的崛起,已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然而,正当我们把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引入农村商品经济,推动农村改革继续深化的时候,却由于整个经济体制滞后和宏观管理失衡,出现诸多矛盾,使农村第二步改革步履艰难。新的问题和阻力在深深困扰着改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探索,改革的突破口究竟在何处?

一、历史形成的缺失

众所周知,农村第一步改革是以改革经营管理体制为突破口的,两权分离,确立了农民的商品生产地位;双层经营,调动了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农村第二步改革主要想通过发育经营主体和市场机制建立商品经济新秩序。但是,当前,农村改革已经由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单方面的突破过渡和发展到了涉及行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利益的深层改革,因此,要使农村改革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改革部门分割、产销脱节、流通不畅的农产品管理体制,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我们过去对农产品的传统管理体制是以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产品经济模式为参照系建立的,坐标重心严重偏离商品经济轨道,人为地割裂农业生产的系统联系,形成了四分五裂的切块割据。即:计划部门订计划,物资部门管物资,农业部门管生产,科研部门管技术,金融部门管投资,粮食、供销、商业等部门管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的收购、加工、储运和销售,外贸部门管出口。显然,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其机构庞大,环节繁杂,而且人为地延长了农产品的商品流距,加大了费用,造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利益摩擦尖锐,矛盾突出。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商品经济的强有力呼唤,旧体制所显现出来的弊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桎梏。其突出表现为:

1.生产与市场脱节,造成盲目生产、市场波动。由于现行农产品管理体制的切块分割,管生产的不管销售,管销售的不管生产,人为地拒生产部门于市场之外,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按市场变动规律来调节生产活动,这样,增大了市场风险,加剧了市场波动,使刚刚萌发起商品经济意识的农民无法摆脱市场对他们的戏弄。近几年出现的粮食、甜菜、生猪等农副产品的波动,“买难”、“卖难”的交替变奏,就是最好的例证。

2.管理体系的多层次、多环节、交叉重复形态,导致行业、部门垄断、利益摩擦尖锐。其突出表现为:部门利益不一致,步调难统一,各部门在制定计划、政策、措施时,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缺乏全局观念和“一盘棋”思想,经营上实行垄断,对生产不负责任,多了砍,少了赶,把商品风险完全转嫁到了农民身上,利益损失全由农民负担。

3.管理中的政企不分和行政命令,培育和助长了官商作风。传统管理体制一直采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混织在一起,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交叉对抗,扭曲了利益结构,造成了农产品经营中的官商作风,当商品经济冲击自身利益的时候,就充分利用它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近几年部分农产品放而不治,乍放又收,反复无常的现象,就是对这一体制的真实写照。

4.农副产品的自然特征与主观行为的背离,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许多农副产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间性,这就决定了农副产品对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的特殊要求。传统农产品管理体制违背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特殊规律,人为地增加了中间环节,互相扯皮、各自为营,许多鲜活产品经过这些诸多环节的旅游,或降级降价,或腐烂变质,一坑生产者,二害消费者。

综上可见,改革旧的传统管理体制,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少环节,低费用,高效益的供产销一体化管理体系和经营主体,已成为联结市场与农民,把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引入农村商品生产,摆脱困扰,把农村改革继续引向深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实践中的微观雏形

农产品一体化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一体化,即农产品供产销管理部门统一起来,发挥对生产与流通过程的宏观调控职能。从我省情况看,已经在畜禽、瓜果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但仅是小范围的,主要农产品粮、棉、油等仍然实行传统管理。二是农产品供产销生产经营一体化,即将农产品生产资料供给,初级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环节联接起来,形成一个初级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销售的系列。目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全省各地都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些微观雏形。

1.供产销一条龙公司。即以某一名优拳头产品为龙头,集生产、加工、销售、出口于一体的供产销联营体。其特点是:(1)完全以商品经济规律来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不受行政干预,供求关系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具有充分的自主权。(2)系列化配套服务结合,生产与经营融为一体。(3)以名优拳头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内引外联,辐射扩散。如静宁县畜禽联营公司,自1984年创办以来,通过系列化服务,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纳入了系列化的商品经济大循环,形成了种蛋引进———孵化供雏———饲料加工———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定点收购———集中加工———产品贮运———投放市场(外贸出口)的系列化服务网络,年经营额达118.6万元,实现利税17万元。镇原县以“杏龙”果品厂为龙头,74个杏产品加工企业为龙身,辐射千家万户,加工增值。目前,全县杏树已达1560万株,户均180株,年加工杏子5000吨,产值达1500万元。兰州市蛋奶联合体以兰州鸡场、兰州乳品厂、兰州奶牛场三个骨干企业为依托,与市内及临夏、临洮、榆中、皋兰等地的养鸡专业户(场)、集体奶牛场、个体奶牛户、牛奶销售网点等开展广泛的经济联合,自1984年以来,共联营国营、集体奶牛场30余家、奶牛专业户300多个,扶持发展小笼养鸡场和专业户74个,存栏蛋鸡23万只,为兰州市提供的鲜蛋400多万公斤,占市场供应量的一半以上;提供鲜奶800多万公斤,占市场供应量的70%以上。

2.农工商联合体。是指一种广义上的联营,由地区性合作组织通过农工商综合经营,种养加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内部的供产销联营。其特点是:(1)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农业生产前部门(农业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业生产后部门(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有机联系起来,内部分工协作,实行综合经营。(2)“龙头”不突出,农、工、商单一联合,供产销统一服务。(3)通过合作制、合同制和股分制进行各种经济交往,各组织彼此平等互利。(4)以实现商品经济为目的,实行现代化综合管理。如武威市梧桐联营公司和天水市北道区社棠乡下曲湾村。他们以村、社合作组织为基础,立足农业生产、大力发展村办工业,形成了农工商、种养加、供产销多环节的联营。1988年,武威梧桐联营公司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8万多元,其中工商业收入达36万多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62元。他们兴办了制粉、酿造、酱醋、食品加工等企业,还在武威市建起了农贸市场,实现了生产、经营、销售、服务一体化。下曲湾村已有村办企业12个,收入达150万元,约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0%。他们每年从村办企业中拿出大量资金以工补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3.各种专业协会。即在供产销诸环节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中间组织,有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种。前者有组织、有机构、有章程,常年存在、季节集中;后者无机构、无章程、零时组织,季节活动,一个或几人牵头,合伙经营。但其共同特点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围绕专项产品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组织简便、机构简单、产生于民、服务于民、信息灵通、宜聚宜散。如天水市北道区伯阳乡面家山养鸡协会,由养鸡能手刘田家牵头,从种蛋引进、雏鸡孵化、技术指导、饲料加工到商品蛋、鸡的销售等诸多环节开展系列化服务,协会会员收取少量服务费,不提利润,不计积累。庆阳地区果农协会,有90个服务队,1000多名协会成员,但组织机构只有三五人组成,依托农民果树技术服务队进行供产销诸环节的服务,瓜果销售季节,便聚集起庞大的队伍,深入千家万户开展购销活动,销售淡季,自动消散。

4.供产销合作组织和商品基地。主要指供销、商业、外贸等部门为了经营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办起的各种专业合作社和商品基地。目前,全省以供销社和其加工企业为依托,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11个,商品基地73个,面积550万亩,每年用于扶持商品基地的资金2000多万元。全省约有60%的农户同供销社签订了产供销合同,合同金额约计2亿多元。他们还用利润返还法和最低保护价法巩固同生产者的供销联营关系。商业部门建立的商品基地主要是河西的瓜菜基地、陇南的药材基地和部分地区的生猪基地。外贸部门建立的商品基地主要是以肉兔加工出口为主,辐射宁县、正宁、镇原、合水、静宁、庄浪、灵台七个县的肉兔基地和以扁豆为主,辐射中部和陇东大部分县区的豆类出口基地。1988年,肉兔基地饲养量达350万只,加工出口成品630吨。

显然,供产销一体化微观经营形式的出现,在催化农村内部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由此而产生的创新优势和积极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进程,加速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供产销经营管理一体化并没有否定分工分业,而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分工,是在分工基础上产生的新型协作关系。

第二,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消除了梗阻,弱化了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摩擦,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三,能够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供产销一体化不仅能挖掘农村的各种资源优势,促进农村能人效应和联合效应的释放,而且能挖掘城市的资金、技术优势,把城市的优势和农村的优势结合起来,促进农村非农产品的发展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第四,可以克服政出多门和行政干预的弊端,推动供销社和国营商业部门的改革步伐。

第五,完善了社会主义合作制的内容。把合作制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流通、信用、金融多种领域,使合作制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三、发展中的对策思路

改革农产品管理体制和建立供产销一体化体系,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打破部门分割的垄断局面,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方式,在生产、加工、销售、储运等诸环节上形成供产销、种养加、农工商等多种联合,加速推进我国农业生产从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转变。

1.确立主体、引导发展。首先,彻底打破部门垄断,分割对立的局面,确立以生产部门为一体化主体,发展多种利益相关的供产销联营。要积极推动国营商业、外贸、供销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其资金、技术、设施等优势同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农民建立各种联系,在选育优良品种,改进生产技术,集中加工销售,利用大型机械等方面来支持周围的农户发展专业化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其次,对涉及供产销联营组织的产品,要坚持“谁扶持、谁收购”的政策,不能从部门和系统的利益出发对产品流向进行限制和干涉,这本身就是一种鼓励。第三,对各种供产销一体化实体要在税收、管理、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其健康发展。第四,坚决制止对供产销中间组织开展有偿服务所得手续费的层层盘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其提高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

2.发育机制,协调关系。一要把建立供产销一体化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结合起来,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二要把建立供产销一体化和建立风险基金及吞吐机制结合起来,设立储备基金,培育吞吐机制,根据农产品的消涨余缺,进行市场调节,达到稳定市场、分散风险、平抑波动的目的。三要把建立供产销一体化和发展合作经济、完善双层经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现有合作组织的基础作用和组织效应,逐步建立内部积累机制,加强合作,增强服务。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规划,逐步建立。一是根据我省各地的生产特点确定改革与发展方向。如河西地区可围绕油料、亚麻、甜菜、瓜果、蔬菜等逐步建立生产基地,发展供、产、销、储、运一体化网络,逐步纳入商品化的规模经营;牧区可以畜牧业供产销联合为重点,在总结已有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内部机制,加快改革步伐;陇南地区可以药材、蚕桑为龙头发展一体化联营;中部和陇东地区可围绕畜禽饲养、瓜果等优势,把千家万户的生产引导到大规模的商品经济中来,并把它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加以扶持。二是首先以建立畜牧业供产销联营为重点,先行突破,并不断拓宽联营范围,向其他名优产品发展。

4.建立制度,搞好试点。要根据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搞好供产销一体化管理、经营的制度建设,用经济合同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关系。为了更好地推进供产销一体化的实施,要先行试点,取得经验,指导一般。

5.抓好商品基地建设。农副产品商品基地,对于引导农民进行商品生产,实行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产品的商品量,稳定市场、平抑波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后要动员和鼓励各部门、各行业用资金、技术、设施等扶持基地建设,通过分层次有重点的建设,形成较稳定的农产品商品集中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