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10171100000015

第15章 对甘肃农业跨世纪发展的再认识

在新世纪的曙光即将来临之际,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甘肃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辩证的思考。

一、对甘肃农业发展实践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快、成绩最显著的时期。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目前,我省农业在实现了小平同志构画的“第一个飞跃”的基础上,全面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的新阶段,主要标志是:(1)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八十年代以来,全省粮食生产在连续登上了六个10亿斤台阶的基础上,1999年总产量达163亿斤,长期困扰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粮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与此同时,棉、油、糖、瓜、果、烟、药、肉等也全面充裕,部分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区域性卖难。(2)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一、二、三产业比重由改革开放初的94.3∶4.5∶1.2调整到了59.36∶25.18:15.06,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7.5%上升到44.6%。乡镇企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总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51.87%,比80年提高了2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村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集体、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3)农业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科技贡献率明显增强。全省日光温室面积达到17.8万亩,塑料大棚达到18万亩,地膜覆盖面积达1212.8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3%,科教兴农取得显著成效。(4)全省绝大多数农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部分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98元增加到1999年的1413元,绝对贫困人口已由80年代初的1254万人减少到了1999年底的121.75万人,贫困面由74.5%下降到了6.06%。河西、城郊和沿黄地区已有22个县市区、406万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5)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专业化、一体化趋势加强。经营方式由单一向多样化过渡,农业的专业化程度和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关联度日益提高。

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我省农村改革与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探索了一条适合甘肃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子。一是在发展战略上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都抓住了不同时期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自1993年以来组织实施的“三大块”战略,把小平同志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同我省实际结合起来,使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了分层次、有重点、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在开发重点上着重探索了旱作农业、灌溉农业、产业开发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路子。旱作农业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中心,走出了一条梯田、地膜、集雨、科技“四结合”的路子;灌溉农业坚持以节水为中心,走出了一条立体种植、模式化栽培、设施装备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路子;产业开发坚持培育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先后组织实施了“十条龙”建设和蔬菜、林果、畜牧、农产品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建设,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商品基地,形成了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初步走上了一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农村工业化坚持把乡镇企业作为战略突破口,积极进行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和适当集中,正在摸索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路子。三是在工作方法上坚持一手抓扶贫攻坚,一手抓小康建设抓两头,带中间,促进全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四是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积累和坚持了扶贫开发的“三苦”精神;“开拓进取、勇于奉献”的河西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庄浪精神。这是全省人民在改造山河、治穷致富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做好跨世纪农村工作的精神动力。

二、面向新世纪甘肃农业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难题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甘肃农业究竟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新情况,面临一些什么样的难题,是我们研究新世纪发展问题的前提。我认为,世纪之交的甘肃农业将会出现以下六大趋势。

一是加快发展是甘肃农业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甘肃农业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逐渐拉大的趋势。突出表现为“四低一高”,即:生产力水平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低;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因此,新世纪农业的发展将继续受到自身发展水平低和市场激烈竞争的双重压力。当前面临的任务就是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充分运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减小农业波动,提高生产力水平,稳定地增加农产品总量,保障有效供给,进一步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不稳定问题,为加快发展、全面转向市场经济创造条件。

二是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全国大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省农业自觉不自觉地要融入全国大市场,参与国际大循环,受到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严重冲击。我省农业面临着生产成本高、后续加工转化跟不上、市场竞争力低的挑战。

三是甘肃农业将受到新技术革命的巨大影响。这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现代生物技术、高产值、高效益的种养植、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广泛应运在农业上,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抓住这一机遇,就能够加快发展,应用的早就发展的快,应用的好就发展的好。关键是要培养一支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队伍。

四是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是未来农业的主攻方向。目前,我省有特色的产品规模小,大宗产品的加工转化没特色,产品缺乏竞争力,影响农业的整体发展。在产业化发展中,一是带动千家万户发展规模经营的“龙头企业”少;二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很不完善,集体经济薄弱,联结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欠发达;三是产业开发缺乏专业技术支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都将会突出区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为此,要按照资源启动,结构优化,区域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指导全省区域经济开发,实施好“再造河西”和“再造秀美山川”战略。同时要加速推进产业化经营来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

五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当务之急。质量是生命、是效益,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长期以来我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一直把增加农产品总量作为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目前我省的农产品质量普遍较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可以说,提高农产品质量问题已经迫切的摆在了我们面前。六是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江总书记关于“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为我们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多年来,经过长期不懈地改变生产条件,我省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在人口与资源这一矛盾十分突出的压力下,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任务非常艰巨。

三、新世纪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经济结构调整不仅是解决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出现的产品过剩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途径。在结构调整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体制和组织迎新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既不是某一产业和产品的增增减减,也不是生产规模的多多少少,根本上讲是加快农业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要树立强烈的市场农业思想,把“有什么发展什么”转向“市场需要什么发展什么”,主动走出去,尽早寻找和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尽快适应“买方市场”新形势。加快对市场的开发研究和预测、预报,尽快形成上下配套的信息网络,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与此同时,要努力顺应天时、顺应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省上突出抓好葡萄酒、啤酒、蔬菜、果品、制种、粮食、中药材、畜牧业等22个重点产业和项目的系列开发,建成几个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和商品基地建设。各地要围绕名优特产,搞好几个产业化经营的样板,围绕产业调结构、建基地。鼓励和引导各种民办实体和工商企业通过改造、联合和实施新的开发项目,积极向农业靠拢。乡镇企业要通过改组、改造、联合、兼并等措施,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克服低水平重复和粗放经营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机制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分割、行业垄断、产销脱节的问题,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2.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高新技术示范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从产品农业角度看,我省是农业生产条件差的省份,但从市场农业角度看,我省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宝地。迎接新科技革命,必须首先推进“种子革命”。全面提高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下决心搞活科技队伍。要千方百计增加科技投入,宁可少上几个项目,少办几个实业,也要保证科技投入有较大增加。农口各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围绕主导产业,突出新科技成果和新机制的运用,突出产业的创新和升级,建设一批较大规模的高新技术示范区。

3.搞好以节水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好节水工程、集雨节灌工程、在建水利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水土资源开发工程和机械化工程,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土渠全部衬砌,自流灌区全面普及常规节水,井灌区和扬黄灌区基本实现管灌化,林果园和高效设施农田实现微灌化,旱作农田实现梯田和集雨节灌化。与此同时,要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林(草)工作,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源涵养林保护、防风固沙林以及沙产业等五大生态工程建设。结合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精准农业。

4.继续稳定政策,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三大政策”,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政治觉悟。实行土地资源资本化,积极鼓励农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土地开发和小型水利建设。对一些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和骨干龙头项目,采取B0T方式和项目融资方式,在国内外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形成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结构。鼓励农民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自愿组织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经济实体,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经营,组织农民走向新的联合。积极借用外部力量,发展外向型农业。瞄准国际市场,有针对性的发展优质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建设相应的出口商品基地。尤其要注重发挥欧亚大陆桥的作用,努力开拓独联体、中东等中西亚市场,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