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10171000000044

第44章 “十一五”甘肃省粮食行业发展规划(3)

我省粮食继续增产的潜力有限,保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保持市场粮价基本稳定的压力较大。

粮食产销和库存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大米等品种供求偏紧,小麦存在价格下行的压力。

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和产销协作机制还不完备,粮食宏观调控机制还不健全。

粮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做好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

三、关于“十一五”全省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粮食总量以省内自求平衡为目标,按照保护耕地、增加投入、调整结构、依靠科技、搞高单产、增加总量的思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以“政府主导、机制灵活、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重点保证大中城市、大专院校及军队的粮食供给,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完善粮食生产、流通等相关政策,确保粮食安全。

主要目标:

严格耕地制度,保护基本农田,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加大粮食主要品种和优质品质扶持力度,确保粮食省内基本自求平衡。

完善省、市、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制度,依法加强储备粮管理,建立灵活有效的储备轮换机制。

健全粮食风险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制度,完善粮食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

掌握一批重点骨干粮食购销和加工企业,建立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积极推进产销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

四、关于“十一五”时期全省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一)正确分析粮食形势,确保粮食省内基本自求平衡

1.重视和加强对粮食调控工作的研究。随时关注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形势,分析判断我省粮食供需发展趋势,调查了解不同区域的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格局,提出省内粮食自求平衡的调控手段和措施,为粮食产销区建立健全稳定的购销关系和衔接机制,开展可行性研究,为各级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发挥好参谋作用。

2.预测与分析粮食供求形势及其变化趋势,引导粮食市场有序流通。密切关注省内外粮食供求的发展变化,定期发布粮食供求及市场价格信息,正确引导生产和流通,搞好粮食余缺和品种调剂,切实做好粮食总量平衡、区域平衡和品种平衡工作,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确保粮食安全。

3.积极抓好粮食收购工作。及时安排部署夏粮和秋粮收购工作,继续指导和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积极做好粮食收购工作,掌握粮源,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引导其他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鼓励发展订单农业,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防止出现卖粮难和市场粮价大幅波动。

(二)继续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1.进一步加强对省级储备粮的管理。继续完善和规范省级储备粮管理制度,按储存品质下达轮换计划,指导企业适时轮换,跟踪了解计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轮换中的问题,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在国家调控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推进省级储备粮轮换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逐步实现储备粮轮换的公开化、透明化。

2.建立储备粮紧急动用机制,做好调控粮食市场的准备。制定省级储备粮紧急动用预案,确保省级储备粮能按有关要求及时投放市场保证供应。

3.按照“主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主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的要求,合理确定市县粮食储备规模,指导各地充实市县粮食储备,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储备粮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市县储备粮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增强市县政府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

(三)继续贯彻执行好《甘肃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更好地为宏观调控服务

1.做好统计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继续加强《甘肃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宣传力度,强化各级粮食部门依法统计的职责,增强各类粮食经营和转化企业的统计法制观念。通过宣传,进一步优化统计工作环境,扩大粮食统计的覆盖面,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切实提高粮食统计工作的权威性。同时,针对统计制度内容上的调整变化,及时开展培训,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

2.加强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统计监督是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功能,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一些涉粮企业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不力的情况,开展粮食统计专项监督检查。

3.提高统计服务质量,服务粮食宏观调控。在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我省粮食收购、销售、库存、价格等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粮食流通统计服务工作,分析供求形势,做好参谋助手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粮食供需平衡抽查制度,为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和国家粮食局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我省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的基础工作,建立适应我省的粮食供需平衡抽查指标体系。一是建立农户粮情固定监测点,确保调查样本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二是逐步建立粮食经营和转化企业名录数据库,并做好维护更新,为今后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统计调查抽样框打好基础。三是在满足国家抽查要求的基础上,建立我们省的粮食供需平衡抽查指标体系。

(五)启动粮食市场监测信息直报工作,为国家调控粮食市场价格提供信息支持

监测市场粮价是《国家粮食应急预案》规定的一项日常工作。按照《粮食市场监测方案》要求,目前,我省已经确定了兰州焦家湾粮库、方鑫粮油公司、武威直属库、靖秦县、崆峒区五个点为全国直报点,直报工作已经开始。在国家直报点的基础上,研究和完善我省的粮油市场价格行情,指导和督促有关监测点认真做好粮食价格监测和报送工作。

(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完善粮食应急机制

1.根据《国家粮食应急预案》的要求,抓紧时间制定或进一步修改完善我省粮食应急预案,使我省的粮食应急预案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保证一旦启动预案,各部门能够按照要求,及时反应,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圆满完成各项应急任务。

2.根据《国家粮食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强对粮食应急预案的学习培训,并结合日常工作进行演练,尽快形成一支熟悉日常业务管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训练有素的专业化队伍,保障各项应急措施的贯彻落实。

(七)积极推进产销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

适应粮食流通市场化、现代化以及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按照“做强企业,深度合作,扩大规模,共同发展”的思路,大力支持和鼓励产销区企业发挥各自优势,以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逐步培育和形成一批能够带动产销合作发展,能够承担政府粮食宏观调控任务,跨区域规模购销或产销一体化的经营企业,使产区生产的粮食有稳定的销路,销区需要的粮源有可靠的保障,实现粮食合理、有效、顺畅流通,促进粮食总量和区域供求基本平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积极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产区开展订单生产、订单收购,或委托产区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鼓励产区与销区企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努力扩大合作规模和合作范围,促进产业化经营合作。产销区要因地制宜,进一步探索新的产销合作形式,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提升合作水平,夯实合作基础。

2.进一步完善促进产销合作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建立粮食产销区利益协调机制,经济发达的粮食主销区要调整粮食风险基金支出结构,将中央财政补贴的粮食风险基金专项用于粮食产销衔接的资金需要,以支持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努力改善运输环境,改善运输结构,缓解运输瓶颈压力。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加强跨省信贷资金监管,提供更加便捷的结算服务。在承包土地、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大型农机具购置以及流通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扶持政策。

3.努力营造促进产销合作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建立部门间协调沟通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产销合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共同推动产销合作发展。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指导、协调力度,加强信息服务,积极引导产销区企业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产销合作。

(省局计划调控处起草)

甘肃省“十一五”粮食物流发展规划

甘肃省粮食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的生产与流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粮食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要切实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粮食生产成本高、流通费用大、竞争力低等问题,迫切需要用现代集约营销的理念构造粮食物流体系。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实体位移以及在流通各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它是包括粮食仓储、装卸、包装、加工、运输、配售和信息化应用等环节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是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是粮食企业应对市场挑战,提高竞争力,全面提升经济效益的需要。目前我国粮食物流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粮食物流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低,物流资源分布零散,迂回运输及回程空载现象严重,粮食流通损耗大、效率低、成本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差。为加快改善我国粮食物流现状,加快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制定“2005年-2010年粮食物流发展规划”,国家粮食局也制定了全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专项建设“十一五”规划,根据国家粮食物流建设的总体思路,结合我省粮食物流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甘肃省现代粮食物流专项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和规划期

(一)规划目的:甘肃省粮食物流专项规划是指导全省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中长期专项规划,重点是通过对我省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现状、粮食产销形势、粮食物流发展趋势的客观分析,综合规划今后十年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方向、投资重点和主要建设项目。通过资源整合、功能提升和体系完善,形成“以线为主、点线结合,覆盖全省,链接全国”的甘肃粮食物流体系,构建粮食物流快速通道,全面提高粮食物流效率,更好地发挥粮食物流在粮食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大力推进“四散”作业,实现以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为主体的粮食物流各环节间无缝链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积极开拓第三方物流市场,推进粮食物流的产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培育骨干粮食物流企业,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集中统一,用现代物流的手段,高速顺畅地完成粮食运转。

(二)编制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粮食物流专项规划调研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经贸〔2003〕1213号);国家粮食局《关于认真做好“十一五”期间粮食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规划的紧急通知》(国粮管〔2004〕21号);《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甘肃省粮食物流专项规划的调查报告》(甘发改经贸〔2004〕13号)。

(三)规划期:规划期为2006年-2015年,其中2006年-2010年为第一规划期,2011年-2015年为第二规划期。

二、甘肃省粮食物流基本状况

(一)基本情况

甘肃省属西部内陆省份,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区,东接陕西、北邻宁夏和内蒙古、南靠青海、西临新疆,全省地域辽阔,东西长2000多公里,地域狭长,地形地貌复杂,属温带季风性气候。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国土面积第7位。陇海铁路、兰新铁路贯穿东西,包兰、兰青铁路连通南北。全省共有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总人口260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055万人。全省现有耕地面积5098万亩,年均粮食播种面积4000万亩。甘肃自然条件多样,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等3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棉花、甜菜、中药材、水果、蔬菜、瓜类、烟叶等。全省农业生产布局大体分为:河西灌溉农业区、中部旱作农业区、陇东粮食基本自给区三大块。河西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产品总量充足,属于灌溉农业,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制种基地。但由于受水资源因素制约,该区在近期内粮食生产难以有更大的发展;中部地区生态脆弱,基础条件较差,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大型水利设施项目的建成投产,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增强,粮食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近期内难以扭转自给不足的局面;陇东曾是我省的产粮大区,土地肥沃,但农业生产仍以旱作农业为主,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比较大。省会兰州市地处西北“座中四联”的位置,是国家五部委批准建立的西北地区商贸中心,是全国12大骨干交通枢纽之一,以兰州为枢纽,覆盖全省的现代运输网络已初具规模,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我省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兰新、陇海、包兰、兰青等四条国家铁路干线在省会兰州市交汇;全省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14条,通车里程1000多公里;国道11条,省道32条,通车里程40000多公里。根据全省公路交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在省会兰州与各市州之间将建成一日通达的高速公路网,这将为进一步发展我省现代物流业奠定了基础。

(二)粮食产销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