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学良和蒋介石
10170700000079

第79章

1934年2月7日,蒋介石正式发布命令,任命张学良为“豫鄂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张学良于3月1日移师武昌就职。然而,张学良一是不想担任此职,二是不愿和共产党打仗,前来武昌就职只是勉为其难。但是,唯一使他高兴的是,他又和离别一年的东北军将士重逢。换言之,他又重新掌握了东北军。

叠印出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接着,蒋介石调东北军南下“剿共”。从此,又使东北军陷入了反共内战的深渊。实出张学良所料的是,东北军于4月、7月两次“围剿”红军,均遭到徐海东所部红二十五军的打击。对此,他不能不问个为什么?

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各地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蒋介石遂又取消了“豫鄂皖三省剿匪司令部”,并于1935年3月改任张学良为武昌行营主任。4月2日,又通令晋升张学良为陆军一级上将,以示拉拢的同时,期望张学良为他卖命“剿共”。

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随着华北形势一天天吃紧,全国抗日救国呼声日渐高涨,特别是卖国的《塘沽协定》以后,眼见华北就要变成第二个东北,使得张学良不得不考虑这是为什么?同时,他也无法向部属回答:他何时才能率领东北军打回老家去。从此,他开始怀疑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地点沈阳采访原东北大学学生会主席、辽宁省前负责人宋黎。

宋黎:“我认为张学良将军的思想开始转变是在武昌时期。据他当年的部属说,引起他思想转变的原因有二:一是他力主收复失地,打回老家去;再是反对蒋介石要他‘剿共’,他认为这样打来打去,两败俱伤,削弱国力。因此,每每听到东北沦丧和华北危机的消息,他就忍不住地痛哭流涕。甚至公然指责南京政府:‘中国政府若是对内一寸一寸收复,对外一省一省地退让,必遭广大群众唾弃,结果政府与国家同归于尽。’每每接到蒋介石要他奋力‘剿共’的指示之后,他也会悲愤异常地对部属说道:‘我希望领袖给我变更任务,不要叫我去剿匪,叫我去抗日,我觉得剿匪牺牲,不如抗日牺牲更有价值’。”

画外音:

张学良远在出洋期间,就发现西欧各国都有共产党,深切感到共产党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因此,他想访问俄国,考察共产主义到底为何物。他回国后不想和共产党打仗,可又不能不执行蒋介石的“剿共”任务,令他惊奇的是,不仅是蒋介石的部队连“剿”连败,就是他的部属也每“剿”必败。为求出路,他决定了解和研究共产主义。也就是在这其间,张学良开始接触共产主义理论,并请专人给他讲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资本论》等。应当说及的是,在这前后,共产党人潘文郁起了很大的作用。

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地点北京采访原张学良机要秘书郭维城的秘书张传瑞。

张传瑞:“潘文郁,湖南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学苏联,与王明等人同学。回国后做宣传工作,不久被捕自首,但没出卖党的组织。他在脱党期间,一度消沉,遂着手翻译《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九·一八’事变之后,他重新振奋精神,以手中的笔为武器,积极宣传抗日,为张学良大鸣不平,遂受到张学良的重视。在潘文郁的要求下,后经北方局特科科长吴成方推荐,潘文郁重新入党,做争取张学良将军的工作。张学良在武昌期间,潘文郁任中校机要秘书,实质上是帮助张将军学习研究共产主义学说。同时,他还利用职务之便,得以了解豫、鄂、皖‘剿总’全部军事机密。据同为张学良机要秘书的郭维城生前说,当年张将军与赵四小姐研究共产主义学说是相当认真的,在潘文郁给他们讲课期间,任何人都不准传禀。”

画外音:

正当张学良将军积极研究共产主义学说的时候,1935年初,中共北方局特科的杨青林被捕叛变,供出了潘文郁提供军事情报的事。蒋介石致电张学良,大意谓:“据北平宪兵三团、河北省党部、北平市党部密报称:共党河北省委破获后,发现豫鄂皖三省总部机要秘书潘文郁与匪勾结,证据确凿。”为此,张学良十分焦急,想利用手中的职权保住潘文郁的生命。

叠印潘文郁的照片以及有关的马克思等人的书籍。

画外音:

蒋介石对共产党人是“宁可错杀三千,绝不放过一人”。他数电张学良,要求严办潘文郁。对此,张学良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请看经郭维城审看过的有关著述的记载。

叠印《张学良和蒋介石》有关的段落,并送出画外音:

至此,张学良再也无法保全潘文郁的生命了!可是,当他想到潘文郁一旦被蒋孝先带往南京,必定要受酷刑,万一熬不住严刑审讯,又必然牵连更多的共产党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张学良历经痛苦的权衡,遂决定在武昌处决潘文郁。当天,他亲自通知潘文郁:“我保护不了你了,我不杀你,蒋介石也得杀你。”

对此,潘文郁早有准备,他望着痛苦的张学良,镇定地答说:“副司令,你在这里处置我好了。”

张学良再也忍不住了,转身大步踉跄地走去。即日夜,他又派部属吴裕忠去看望潘文郁,问潘还有什么问题要解决,还有什么话要说。潘文郁想了想,说了下边这些史有所记的话:“请转告副司令,叫他有自信心,他是有前途的,他一定会实现他的抗日目的的……我死以后,我老婆叫她赶紧回到乡下爷爷奶奶那里去。这两个孩子念到高小毕业,有点文化,能写会算,做个工人农民就行了。我老婆和我感情最好,她疼爱我,不过我死了,她还年轻,叫她赶紧嫁人,生活没问题,我就放心了。”

画外音:

潘文郁牺牲之后,张学良是十分难过的,他当即给了潘文郁的家属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并送潘的老婆和孩子回乡下去。翌年夏天,他对刘鼎谈及此事,仍深为内疚地说道:“杀朋友是最难过的,也是最不应该的。”但是,潘文郁的死的确唤醒了张学良的良知,为不久的明天和共产党人共结抗日同盟打下了思想基础。

画外音:

就在张学良在鄂“剿共”迭败的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对华北入侵的步伐,并制造了一连串的侵华事件。是年1月,日本制造了察东事件;2月与南京政府签订《大滩口约》;5月制造河北事件;6月与国民党签订《何梅协定》,使得我国丧失河北省主权。同月,日本制造张北事件,与南京政府签订《秦土协定》;9月,日本公然提出华北五省自治;10月,日本在冀东制造香河暴动事件,指使汉奸占据香河城等。张学良面对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入侵节节退让,相继签订这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他不能不问个为什么?当他的部属以及新闻媒体向他发出质问:何时才能率东北军打回老家去?他也无以为答。因此,他陷入了报国无门的极大的苦闷中。

叠印有关的卖国条约以及当时刊登这类消息的报纸。

画外音:

正当张学良抗日救国无望之时,是年7月又发生了公开向日本妥协、爱国有罪的《新生》事件。

地点北京采访阎宝航之子、新东北大学秘书长阎明复。

阎明复:“所谓《新生》事件,是因为东北著名实业家杜重远先生主编的周刊《新生》,于1935年5月4日,在第二卷十五期上刊登了化名易水的文章《傀儡》,说现在的皇帝有名无实,是‘古董’、‘傀儡’。日本统治者要保留天皇,‘是企图用天皇缓和一切内部各阶级的冲突,和掩饰了一部分人的罪恶。’文章发表后,日驻沪总领事于6月24日以‘侮辱天皇,妨碍邦交’为名,要求南京政府向日本谢罪,查封《新生》周刊,惩办杜重远及作者易水。令国人难以理解的是,南京政府果真应日本的要求开庭公审,毫无道理地判处《新生》周刊发行人杜重远先生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没收所有《新生》周刊,不准上诉。我听父辈说,当时参加旁听的群众义愤填膺,在法庭上高呼抗日救亡的口号。由于《新生》事件暴露了蒋介石、汪精卫等卖国的本质,因此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另外,杜重远先生是东北著名的实业家,又是张将军的故交,所以《新生》事件对张将军的刺激是很大的。”

画外音:

与此同时,蒋介石却忽而重庆、成都,忽而贵州、昆明,指挥数十万国民党大军,“围剿”突围长征的红军。他利用手中的媒体几乎每天都向世人宣称:朱毛红军已成惊弓之鸟,不日就可变成石达开第二。但是,出张学良所料的是,就在这年10月,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历经千山万水,终于打破了蒋介石重兵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对此,张学良又不得不问个为什么?

同时叠印出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和图片。

画外音:

正当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一边为报国无门而陷入苦闷,一边私下学习研究共产主义学说,“组织人力将关于共产党、红军的理论、名词、事件,编成‘辞典’,印发给部队,作为了解分析红军情况”的时候,正在四川指挥“追剿”红军的蒋介石发来了电令,要他立即赶到成都,说是有要事相商。对于这次成都晤谈,张学良事后曾作了如下的记述。

叠印《西安事变忏悔录》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当边区共匪逃窜到陕,在良心目中,预想可告一段落,留鄂练兵,殊不知入陕命下,当时良在峨眉,曾向蒋公表露,有欲出洋之意,尔后再一寻思,陕匪刘子(志)丹股不过数千,而陕政当局本系旧好,又曾托人对良有过表示,自能合作。而西北可作抗日后方根据,何不应命,所以良到陕。”

画外音:

1935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调张学良为“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从此,张学良由武昌移师西安,遂又揭开了他一生最为重要的篇章。

叠印时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的张学良照片。

定格。

剧本第六集寻找希望

画外音:

张学良不仅与日本军国主义有着不共戴天之仇,而且打心底是反对打内战的。由于他受着封建的“忠君”思想的影响,他依然服从蒋介石的命令,把强烈要求打回老家去的东北军调到黄土高原,妄图阻截、消灭出川北来陕甘的中央红军。但是,就在他走马上任的第一天10月1日,传来了东北军在劳山惨败的消息。

地点北京采访黄埔同学会负责人、高崇民的儿子高存信。

高存信指着一张劳山战役的地图:“当时,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等领导的陕北红军刚刚合编成红十五军团。张学良命令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将军,为庆祝西北‘剿总’的成立,一定要消灭红十五军团。我红十五军团决心抓住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兵力比较分散、立足未稳的有利战机,以一部兵力包围甘泉,主力进至甘泉以北大小劳山隐蔽集结,运用‘围城打援’的战法,准备歼灭由延安南援甘泉之敌。9月28日,红军第八十一师佯攻甘泉;29日,军团主力进入大小劳山设伏;10月1日,敌第一一○师主力由延安增援甘泉,当敌人进入劳山地区时,红十五军团突然发起进攻,激战半日,歼敌大半,俘敌2000余人,击毙师长何立中,缴获战马300余匹和大批武器。”

画外音:

劳山惨败实出张学良的所料。蒋介石为抚慰张学良那败军之师,于10月7日由成都飞抵西安,不但共同筹谋消灭红十五军团的战役部署,而且还一致确定了消灭中央红军的作战方略。或许历史有意在开蒋介石的玩笑,也就是在蒋介石飞抵西安的10月7日,毛泽东亲率红军登上六盘山,高声吟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千古绝唱。接着,又传来东北军堵截北上中央红军失败的消息。

叠印《聂荣臻回忆录》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10月21日,二纵队在左翼,一纵队在正面,向正迂回吴旗(起)镇西北部的敌三十五师骑兵团的2000多骑兵出击,果然,我们出击不久,敌人就垮了。随后,我们在杨城子以西,在齐桥、李新庄间,分别狙击敌三十二师和三十六师的两个骑兵团,又将敌人击溃。敌人这次垮了以后,一段时间再没有敢来侵犯。我们将先后俘获的敌人的马术教官、兽医以及会钉马掌鞍具的工人都补充了我们的骑兵部队。

画外音中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正当张学良尚未弄清自己的骑兵为什么会败在中央红军手下的时候,红十五军团继劳山大捷之后,又挥师南下,寻找新的战机。10月25日,红十五军团对榆林桥守敌第一○四师第六一九团和第六二一团第二营发起进攻,全歼守敌四个营,俘团长高福源以下1800余人。至此,他感到不可轻视红军。就在他准备去南京开会的前夕,再三叮嘱部属董英斌军长:因形势变化,部队何时行动,须听我的命令。言外之意,不得随意和红军对垒、作战。

画外音中叠印有关直罗镇战役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但是,就在张学良在南京开会期间,军长董英斌部因在陇东缺粮,想移兵富州,遂致电总部请示,参谋长谢珂不知张学良行前对董部的指示,竟私做主张同意董部东移。这时,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的红军已经和红十五军团合兵一处,认为董部东移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战机,遂于11月21日在直罗镇设伏,至26日战斗结束。东北军第一○九师两个团及师部被歼,师长牛元峰自杀,在黑水寺的第一○六师一个团被歼。

画外音:

对此,在南京开会的张学良作何表示呢?

叠印《西安事变忏悔录》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陕北剿匪失利,良立返陕,本先,一百十师曾遭覆灭,师长何立中阵亡,此则一○九师又覆灭,师长牛元峰拒降而死。此两师长为东北军之佼佼者。……两次惨败,使良心中倍增痛苦,更加深良素认为因内战而牺牲优秀将才之可惜,并对共匪之战斗力,不可轻视,遂触动用“和平”办法,解决共匪之念生焉。

当返之后,召开会议,良为促进部属剿匪努力,曾表示东北军如此无能,余当引咎辞职。此论一出,彼等不但未能接受,反而哗然……一则云:“我等东北人,背井离乡,随汝入关,心中所希望者,有一日同归故土,到不得已时又舍弃我等而去,何等心肠?”一则云:“良忘却父仇,不顾抗日大业,盲目服从,求一己之禄位,东北军人,本志抗日,良对东北军之牺牲,不知爱惜,反竟力逼迫东北人(军)走上死路一条。”

画外音:

张学良由这几次惨败认识到:红军是“剿”不灭的。同时,他还认为东北军想打日本、不愿和红军打仗是失败的原因。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主题就在这个地方。比较强烈的愿望是抗战,回家乡是主题。怎么才能回家乡?只能跟日本打,不愿跟共产党打而失掉这些力量。他们愿意保存这些力量,自己拿这些力量回家乡。……我那时候处境非常难。我的部下对这些事情、对我有相当的怨气,就是不满意。说:你服从蒋先生是为你自己,可是我们怎么办?”

画外音中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