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学良和蒋介石
10170700000074

第74章

说不尽的张学良

——专题片剧本

剧本第一集国难家仇

画外音:

太平洋浩瀚无边,浪叠千重,它那不同声响的涛声,就像是一位世纪老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太平洋中有着千姿百态的大岛小屿,就像是不同年龄的姐妹,幸福地生活在太平洋母亲的怀抱中。在这数不清的姐妹中有一个最为漂亮的小妹妹,它就是太平洋中的明珠、游人的天堂夏威夷群岛。

随着深沉的画外音,叠印出碧波千层的大海以及喧嚣热闹的夏威夷海滩:不同肤色的游人如织,穿行在海滨似画的廊道上。

画外音:

夕阳渐渐地坠入太平洋中,那如火的晚霞烧红了西边的海天。不知何时,大海突然变得那样的宁静,游人渐渐地离去了,只有徐风轻轻地吹拂着万物,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海岸。就在距离珍珠港不远的海边,一位长寿的老人安详地端坐在轮椅上,深情地眺望着大海,似有讲不完的故事要对世人诉说。他就是业已98岁高龄的张学良将军。

在深沉的画外音中叠印出相应的画面。最后是张学良将军端坐在轮椅上眺望大海的特写。

画外音:

“叶落归根”是一句古语,它牵动着祖祖辈辈的海外游子魂系中华的心。时至暮年的张学良将军虽然走出幽禁多年的宝岛台湾,且客居夏威夷有年,可是每当看到窗前摇曳的棕榈树,他怎能不想起故乡大小兴安岭中挺拔射天的劲松?每当缓步走在楼前迷人的海滩上,他又怎能不想起生养他的渤海湾和辽河边?

在深沉的画外音中交相叠印出相应的画面。

画外音:

张学良将军祖籍渤海湾边的辽宁省海城。说到他的出生地,史家一向认为是辽河旁边的台安。但是,时至暮年的张学良将军却回忆说:“我不是在任何一所房子里出生的,我出生在马车上。”让我们溯辽河而上,到台安县桑林子詹家窝铺去看看他幼年成长的地方……

银带似的辽河淡化出詹家窝铺。

张学良故居。

解说员:“张学良将军的父亲是张作霖。他是海城人,可台安是他成为东北王的发祥地。那时,他刚刚升任团练长,驻守八角台,忽然得知寄居詹家窝铺的发妻赵氏得子,真是喜上加喜,遂给这个男孩起乳名叫‘双喜’,他就是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将军。待张学良满月之后,张作霖又请一位术士给长子批‘八字’。由于张学良生于1901年6月4日,属克父之日,转请和尚起名‘牛子’消灾。可能是这个名字不雅,不久张作霖又为张学良改名‘六子’。这就是老帅张作霖到死都亲切地呼张学良的乳名‘小六子’的由来。”

讲解员指着故居屋后那棵百年老枣树:“这棵枣树少说也有上百年了。据老辈的人说,张学良小的时候经常在这棵枣树下玩耍,每到枣子成熟的季节,他就在树下吃枣,夸这棵枣树上结的枣子脆甜。”

画外音:

说到张学良的出生年月以及他的童年生活,他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的时候曾讲过一段话。

随着画外音,画面淡化为暮年的张学良接受采访。

张学良:“我相当迷信,我和我父亲有着特别的关系。我出生的时候,我父亲头一次打了个胜仗。可以说我父亲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来的。我父亲特别喜欢我,对于我父亲来说,我是个‘贵子’。

“我小的时候是很顽皮很顽皮的。我简单地说,我读的是私塾馆,是把老师请到家里。我的老师曾经对我父亲说:你这个儿子要不得了。你就知道我顽皮到什么程度。当时,大家都叫我花花公子。”

画外音:

张学良在东北名儒的严教之下,不仅接受了我国传统的忠孝仁义等儒家的思想,而且还受到了老庄的淡泊、达观思想的影响。随着他父亲地位的改变,张学良又来到东北政治文化中心奉天(今沈阳)。有意思的是,他父亲为自身政治的需要,主要与觊觎东北的日本人打交道;可是他却喜欢上了欧美文化,并加入了奉天基督教青年会。随着时日的增长,他很自然地又受到了欧美文化的影响。

画面叠印出相应的历史资料和照片。

画外音:

那时,他非常想当个医生,父亲不让;他想偷偷地逃到美国留学,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他的父亲不准。

随着画外音,画面淡化为暮年的张学良接受采访。

张学良:“我父亲希望我能在政治或军事方面成为他的继承人。当时,我做梦也没想到当军人。现在说起来是个笑话,我希望学医,成为救人的医生,结果倒成了杀人的军人。”

画外音:

张作霖深知“有枪便是草头王”这句话,遂于1919年重开东北讲武堂,并令张学良入东北讲武堂炮科学习。从此,张学良开始了戎马生涯。他在讲武堂学习十分刻苦,各科成绩名列第一。毕业后,他被授予炮兵少校军阶,任奉天督军署卫队营营长。不久,他被擢升为卫队旅第二团团长、东北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不到一年,军衔升为上校。

在画外音中叠印出不同时期的张学良将军的历史照片。

在画外音中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和照片。

画外音:

张学良在东北讲武堂就读期间,深受老同盟会员郭松龄教官的影响。他不仅知道了国弱民瘠的原因,而且还增长了“练精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在郭松龄将军的支持下,张学良逐渐掌握了奉军的指挥大权,并着手整顿奉军,实行改革,变动人事,使奉军走向正规化,提高了奉军的战斗力。接着,他又奉父命率奉军主力入关,参加了一次又一次军阀混战。从此,他有意在内战中寻求救国的出路。

深沉的画外音中叠印《西安事变忏悔录》有关段落。

画外音:

与此同时,他也在内战的战场上认识了旧中国的祸根,打心底埋下了厌恶军阀战争的种子。多年之后,他在自述中写下了这段话:

良年方弱冠,屡参战事,亲见因战乱原因,满目疮痍,民生凋敝,自己同胞互相残杀,而有为有志之青年,多为牺牲,在伤国家元气,衷心时为之忏悔。

夏威夷暮年的张学良接受采访。

张学良:“当时,我对我父亲的事情很苦恼。因为我反对我父亲进行的内战。所以我问我父亲:‘咱们打的这场仗,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咱们非打不可?’我在河南见到很多彷徨街头的人,很可怜,我一边流泪一边大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究竟是为什么?’当时,人们之所以那样苦,全是因为内战。”

画外音:

在此前后,张学良将军还一步一步地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就在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结成反直“三角同盟”期间,他站在父亲的立场上给孙中山先生写信,提出三方反直的战略设想。或许孙中山先生从这位刚满23岁的张学良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他不仅赠送“天下为公”的条幅,借以启迪张学良日渐成熟的思想,而且还给张学良写来了一封亲笔信,很有分寸地称道了张学良在军事方面的见地……

叠印文物原件,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汉卿世兄属

天下为公孙文

汉卿仁兄惠鉴:

顷诵手书,借悉一切。所论奉省暂持冷静态度,以俟时机,实为特识。文顷致书尊公,述此后军事进行,宜由西南发难,据险与敌相持,使敌欲进不得,欲退不可。然后尊公以大兵直捣北京,略定津保,以覆其巢穴,绝其归路,敌必可灭,正与高明之见不谋而合。望力持定见,他日运筹决胜,可为预期也。韩芳辰君来,连日讨论,悉东三省整军经武,养锐待发,曷胜忻慰。兹特遣汪精卫先来谒,一切代述。希赐接洽为荷。专复,

敬颂台绥

孙文

九月二十二日

画外音:

正当张学良日渐崇拜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人格,并朝着革命的三民主义转化之际,冯玉祥将军借第二次直奉战争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总统曹锟的政权。张学良奉父命指挥奉军乘机出击,一举击溃直系主帅吴佩孚的部队,旋即迎父亲张作霖入主天津,遥控北京政权。

叠印相应的历史资料和照片。

画外音:

是年12月,孙中山先生为了国家的统一,力排众议,应冯玉祥将军的邀请带病北上,并在天津亲自召见了张学良将军。

采访张学良。

暮年的张学良:“孙中山先生未死之前我见过他一次,这个人说话我是很佩服的。我见他时是在他躺在床上病得很重的时候,他看着我,让我坐在他床边。他跟我讲,你们东北是处在红白两个帝国中间,东北的青年责任很重大。他的话使我很受感动。”

画外音:

张学良在与时俱进的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不仅受讲武堂的教官郭松龄将军治军的影响,做到言听计从,而且还与东北的新派人物阎宝航、高崇民、王卓然等经常交往,探讨救国的道路。随着奉军入关,张学良又与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南开大学的校长张伯苓等文化界、教育界的泰斗时相过从。其中,张伯苓先生和郭松龄将军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

采访张学良、刘鸣九、高存信等人。

张伯苓的子女:“张学良将军自称是我父亲张伯苓先生的学生。说起他们的师生之谊,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趣闻。那时,我父亲做《中国之希望》演讲,大声疾呼‘中国不亡有我’。听讲的张将军当场反对:‘有我在,中国就亡不了。你这是讲的什么,你把你自己想成什么人了?’我父亲答说:‘每个人都要自强,只要有了自己,中国就亡不了,我们必须要有这么想的气概。不管人家怎么说,自己要有这种信念。’张将军终于被我父亲说服了。后来,我父亲又严肃地向张将军提出:只有下决心戒毒,才能更好地为国效力。从此,张将军决心戒毒,并视我父亲为严师。”

暮年的张学良:“我听了张伯苓先生的话非常感动,我这个人非常容易受到别人影响。我受到了强烈的感动,下了决心。我,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在我父亲大力庇护下的有钱的纨绔子弟。但是,我不能总是扮演这种有钱的纨绔子弟的角色。我必须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

原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时任张学良秘书处长刘鸣九:“郭松龄,字茂宸,在东北军中有一个绰号‘郭黑子’。他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后入北京陆军大学深造。他曾向孙中山先生进言:‘军人每为军阀利用,造成特殊势力,实为共和之障碍,故自身亦须革命。’中山先生深为赞赏。后辗转来到东北讲武堂任教官,他的治军思想不但直接影响了张学良将军,而且还帮着张将军改造奉军,并有意把张将军推上奉军统帅的位置。那时,张将军特别推崇郭松龄的这一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他逢人便说:‘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对此,老帅张作霖也有一句名言:‘小六子除了老婆外,什么都给郭黑子。’由此可见,郭松龄在东北军的地位以及与张将军非同一般的关系。但是,郭松龄却在1925年11月联合冯玉祥发动了反对奉军张作霖的兵变。”

黄埔同学会负责人、高崇民的儿子高存信:“说到郭松龄反奉是有多种因素促成的。直接的原因是,1925年秋天,郭松龄奉命东渡日本‘观操’,他得知张作霖的代表要与日本签订密约。以承认当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为条件,换取日本军火,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郭松龄闻之大怒,立即回国,并于是年11月22日,与冯玉祥签订密约,决定联合反奉。但是,他反奉的目的是要张作霖下野,惩办亲日的杨宇霆,由张学良上台掌权。对于郭松龄的倒戈,张学良的处境是相当窘困的,因他既同情郭松龄的义举,又难违父子之情。”

暮年的张学良:“郭松龄真的反了。当时我非常苦恼。我感到我对不起东北人民,对不起我的部下。叛乱使东北的人民受了极大的苦难,我的部下有好多人牺牲了。确实,我喜欢郭松龄。”

画外音:

张作霖为平息郭松龄的反叛,与日本签订密约。在日本公开出兵武装干涉中,郭松龄兵败被俘,并在杨宇霆的阴谋下就地枪决。时此,张学良十分愤慨。同时,他也为“事败不能援手”而“自愧”。日后,每当遇到难题,他总会想到郭松龄。“有茂宸在,哪用我为这份难。”50年后,他在台湾还说过这样一句话:“若那次郭松龄反奉成功,中国历史将会改写,可能没有民国二十年的九一八事变”。

叠印出相应的历史资料以及张学良在台湾接受采访的画面。

画外音:

郭松龄联合冯玉祥反奉失败之后,张学良率奉军主力参与了讨伐冯玉祥国民军的军阀战争。南口一战,奉军大获全胜。张作霖于1926年12月1日,在天津就任安国军总司令。次年6月18日,又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任陆军大元帅。时年只有26岁的张学良晋升为陆军上将,成了奉军中名副其实的“少帅”。

叠印出相应的历史资料与照片。

画外音:

与此同时,南方的国民革命军开始了势如破竹的北伐,在打败了直系吴佩孚所部之后,蒋介石却突然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冯玉祥亲率国民军出兵潼关,占领洛阳,进逼郑州,威胁奉军侧背。张学良被迫率奉军撤出河南,退守保定、天津一带。1928年4月,重新上台的蒋介石又率四路大军北指,从而开始了讨伐奉军的二次北伐。

叠印相应的历史资料与照片。

画外音:

张学良奉父命迭次参加军阀混战,逐渐萌生了反对当军阀、反对军阀战争、力主和平统一的主张。他在与北伐军激战河南期间,曾到马牧集了解民间疾苦,他对老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很是伤情。他曾说:“盖人民之所以流离失所者,全因军人之压迫,而军人之所以压迫人民者,又因战事之发生,故内战为罪恶之母。于是,余之人生观即从此改变。”待到1927年5月,他还萌生做一平民的念头,并写信告诫二弟学铭:“勿践旧官僚之臭习”,“要力谋平民生活”,“将来要为中华民族谋幸福,不是为个人谋荣华富贵”。

叠印相应的历史资料、信件与照片。

画外音:

张作霖感到难以应付前有北伐军节节进逼,后有日本人趁火打劫的危局,遂产生让张学良接班的念头。一次,他有意考问张学良:“你知道李世民是在多大岁数当皇帝的吗?”张学良愕然摇首。张作霖生气地说道:“28岁。你今年刚好也28岁,要学着李世民的样子当今天的李世民。”张学良听后本能地大声反对道:“我不当今天的李世民!”说到张学良为什么不当今天的李世民,他当年的机要秘书郭维城曾撰文分析了他的思想根源。

叠印郭维城的文章,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他的思想的根源,是坚定彻底的爱国主义。这一思想的形成基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的孔孟老庄的忠君体国,民为国本,和无我的思想、侠义的思想;一是西方民主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和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他把“以民意为准则”作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

画外音:叠印“出关通电”等历史资料。

正当与北伐军对抗的奉军节节败退之际,日本又落井下石,乘机发难,他们一方面要求张作霖从速退回东北,一方面又加紧向张作霖索取所谓的满蒙权益。张作霖在作出拒绝签署“满蒙新五路”、“满蒙诸悬案”等条约之后,遂于6月2日发出“出关通电”。

画外音中叠印张作霖乘坐的“花车”急速行驶的历史资料。